「慈悲為懷」一直是出家人常掛在心中的信念。其實無論是哪門派,無論是「慈悲為懷,阿彌陀佛,無量天尊……」其實含義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要有一顆「慈悲心」,如果您不太能理解「慈悲心」一詞的話,可以理解成「善良」一詞。而「慈悲心」就像是之高無上的「善良」。比如像古代聖賢們那樣做出一番有益於天下蒼生的大事。像「佛陀」一樣普渡眾生……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普渡眾生,乃至萬物生靈……」這是每個出家人或修行人必須有的信念,而自古以來的前輩們當然知道,「濟世蒼生」那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當然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於是便有了「佛號」「道號」……這些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那麼由此我想大家也明白了「阿彌陀佛」「無量天尊」「慈悲」……這些口頭語的意義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刻提醒著每一個出家人和修行人不要忘記「普渡眾生」的初心。而如今有多少出家人和修行人只會當一個口頭語念,試問有什麼意義?如果能明白其中偉大的含義,跟念口頭語和不念又有什麼差別?
如今很多人都覺得「慈悲心」很容易做到,甚至很多出家人都這麼想。但事實上若能到達「無上慈悲心」的境界,那也就算是距離「超凡脫質」之差一半了。「無上慈悲心」到底是什麼?換句話說就像電腦連上網絡一樣,就像連接上了那個看不到摸不著的「高我」一樣,就好像和眾生都建立起了聯繫,小動物們都會親近你……
而「超凡脫質」的另一半大境則是「化」,就比如說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都有互相吃喝的情況,所以才導致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情況。就比如說,以「慈悲心」待人待物確實很好,但是還有那種利用別人善良做事的人呀,他們不會覺得你善良,沒準還要背後罵你笨。所以另一半大境,就是要化掉世間蒼生的「戾氣」和「生克」關係,如此萬事萬物便可以合和如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