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穎隨行育兒經
前段時間,由於疫情來襲,學生們宅在家上網課有兩個多月了,這個悠長「假期」,讓很多父母都要被逼瘋了,希望趕緊把孩子送回學校。
很多學生宅在家裡不是睡懶覺,就是想玩手機,家長要天天「盯」著才能上完網課、做完作業,很多學生寧願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玩遊戲,也不願意去思考解一道方程題。
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做作業拖延等現象。
家長和老師疑惑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威廉厄姆專面寫了一本書叫《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習》,從大腦的工作原理及結構回答了這個問題,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成為教育心理學必讀的一本入門書籍。
這本書在豆瓣上獲得了9.3的高分,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解答了很多家長及教師關心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習?
題海戰術有沒有用?
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
為什麼學生容易記住電視上的內容,而記不住學習上的內容?
.....
作者的回答也顛覆我們固有的思維,讓我們腦洞大開,幫助家長和老師了解孩子學習方面的認知後,有助孩子高效利用自己的大腦,提高思考效率,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提升。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孩子使用上了手機,而且玩得比大人還熟練。聊起遊戲,可能沒有孩子不喜歡的,這讓有的孩子沉迷於遊戲而不願意學習。
家長們也知道:「要是把玩遊戲的時間放在學習上,沒有學不好的學生。」
為此,家長沒有少批評、打罵、說教過孩子,可是卻都沒有效果,還讓孩子越來越厭學。
為什麼孩子都這麼喜歡玩遊戲,而不喜歡學習呢?
我們來先了解一下孩子玩遊戲和學習的機制,看看差別有多大。
--孩子在玩遊戲成功後,可以獲得遊戲經驗、裝備、等級的獎勵,而且獎勵從來都是立即兌現,這給孩子玩遊戲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孩子在玩遊戲失敗一局後,不會受到批評、指責、沒有人會給他壓力,反而他自己還會不斷嘗試,甚至達到廢寢忘食都要把這關打過。
這就是遊戲機制的好處,只有獎勵機制,沒有懲罰,沒有壓力,畫面還做得吸引人、任務設定還挺有趣,所以讓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控。
而反過來看我們的學習機制。
一是:學習戰線長,沒有及時獎勵。一般要等到期中、期末才能看到自己學習的效果,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可能有些家長有獎勵機制,但是過於長線了。
二是:學習壓力大。如果孩子這次沒考好,那來自家長、老師、甚至同伴的壓力接踵而來,俗稱為鴨梨山大。
三是:學校學習的內容大多比較抽象空洞,離自己生活比較遠,上課較沒有趣味。
從遊戲和學習的機制相比,就可看到很大差別。在遊戲中孩子是常被表揚、被獎勵、被鼓勵,給孩子帶來的是愉悅感。而在學習中常常有的是批評、說教和壓力,學習沒有帶給孩子相應的價值感,所以孩子容易對學習產生抗拒、不喜歡。
以上是我們能想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習的主要原因,但是,美國的丹尼爾教授通過多年的認知研究卻發現,原來不是孩子們的錯,而是我們的大腦普遍不擅長思考導致的。
001 大腦不擅長思考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突出一點就是我們會思考,可是人類的大腦除了負責思考,還要負責運動,視覺方面的工作,它忙得很呢。
所以,我們看到大腦算數學題,還算不過一臺普通的計算器,甚至由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Go)在前幾年已經成功擊敗了人類職業圍棋選手。
機器人雖然計算很厲害,但在運動及靈活性方面還是比不過人類。所以說,大腦比較擅長的是運動和視覺,因為運動和視覺,不用太多思考,可是在思考方面的確不如計算機。
大腦為什麼不喜歡思考呢?因為思考總的來說費時間(可能想半天才可能想出來)、費精力(要調動全身精力去思考)、不可靠(可能最後想出來的還是錯的)
所以說思考是一個緩慢而痛苦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不喜歡這個教師、不喜歡家長的嘮叨等等外在原因影響。大腦總的來說是不擅長思考,比起深入思考如何解決,大腦更喜歡記憶。
遇到問題或難題,大腦首先是搜索頭腦中有沒有做過,大部份的問題都可以靠長期記憶來解決,比如上學走那條路、簡單的加減乘除。這些不用太多思考,就可以解決。
002 大腦喜歡解決問題
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去研究遊戲?願意去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呢?
那是因為,大腦雖然不喜歡思考,但是喜歡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時,大腦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會給大腦帶來愉悅感。但前提是這個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需要保持合理的難度才能讓大腦有思考的動力。
003 大腦思考的三要素
思考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環境( 背景信息)、二是工作記憶(思考區域)、三是長期記憶(存儲的知識),缺乏任何一個思考都會失敗。
比如五年級孩子曾經遇到一道題:給出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的長度,問能否成為一個三角形?
對孩子來說,如果知道背景信息是考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並且能從長期記憶裡搜索出「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樣的知識,那這道題就不用思考,很快就能做出來。
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背景信息是考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那他就會進入工作記憶,然後從長期記憶中去搜尋是否有這個知識點,如果沒有,就會進入工作記憶,開始思考,由於缺乏這類知識,可能就只有去蒙題,以後對這類的題就有個畏難情緒。
所以說,我們的大腦不愛思考,貪圖省力,只愛記憶、愛搜索答案。如果學習不能持續地給孩子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那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那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呢?我們家長、老師都要學會使用遊戲的機制來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也能得到最大的樂趣,逐步提升自信後,學習自然就進步了。
第一條:制定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讓孩子體驗學習成就感
很多學習差的孩子,不是他不想學,而是不會學。跟不上同班同學的進度,老師講的越來越聽不懂,就會導致他質疑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學不好。
遇到這樣的時候,家長要首先調整心態,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差的,可應該給他制定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任務。比如這學期考到比上次提升幾名或幾分的水平就可以。
平時給孩子增加及時的獎勵。比如按時完成作業就給孩子幾分鐘時間的支配獎勵,或者背單詞準確率有提升,就給孩子看部電影的獎勵等等。
對孩子的進步制定及時反饋的機制,多給孩子些時間和空間,給予他信心。
平時培養孩子養成積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雖然不能一下就能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把難題分步驟解答,只要做出了幾步,都給孩子鼓勵。逐漸地孩子就敢於去挑戰這些難題,敢於下手。
平時還要多誇獎孩子,用放大鏡的形式去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少跟別的孩子比較。
父母只關注孩子好的方面,不要提建議,不要挑毛病,用最好的狀態去陪伴孩子,如果心情不好,就不要與孩子互動。
逐步讓孩子在學習中去獲得成就感,孩子一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第二條:減少大腦不必要的工作記憶的消耗,多積累知識,反覆練習。
我們大腦的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為了減少大腦思考的難度,我們要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記憶。
1、多增加一些背景信息。
很多時候,學生難以理解老師講的內容,是因為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比如,很多孩子在四年級以前,語文都學得比較好,可是四年級後,語文就開始跟不上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四年級後語文開始有了閱讀理解,很多閱讀要真正的理解深層含義,是需要有相關的背景知識。
就像你在看美國橄欖球比賽時,如果你不知道相關規則,不知道一壘手、二壘手是做什麼的,你就根本看不懂比賽,只看到一些人在那跑來跑去,不知道是什麼情況,而提前了解這些規則就是相關的背景知識。
2、反覆練習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刻意練習》中提到了反覆練習的好處。換在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在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非常緊張,眼睛緊盯前方,手緊握方向盤,全部身心都放在開車上。但是當我們開熟練後,一邊開車一邊還能邊吃點東西,聽點音樂,這就是通過反覆練習,已經將開車的技能全部記憶下來,成慣性在開車了。
長期的練習可以減少大腦的負擔。所以說學校的題海戰術為什麼有用,就是不斷地重複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學習也是一樣,針對孩子不擅長、容易錯的地方,不斷有針對性地練習,孩子也會有明顯的提升的。
3、長期記憶中多積累知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記得小時候都很認同這個觀點,但現在覺得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光記住知識的確沒有用,但沒有這些知識也無法幫助我們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想像,才能解決問題,激發創造力。
有一個觀點叫記憶外部化,意思是說現在網際網路都這麼發達,隨便什麼知識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不用我們再去記憶什麼知識,可是如果這些知識你沒有掌握,你就很難內化,也就無法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從而解決問題。
所以,平時帶領孩子多閱讀,多讀「閒書」的人一生都會因此受益,這個動作越早開始越對孩子有益。
第三點: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要讓孩子對待學習象玩遊戲一樣著迷,就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首先:體驗式的學習,營造讓孩子著迷的學習方式。
父母或老師能提出讓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把課本上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尋著線索去發掘學習的樂趣。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嗝嗝老師》,可以為我們體驗式學習做了樣板。它講述的是一個天生有語言缺陷的老師,帶著14個學渣在精英學校逆襲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她如何啟發學渣,從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變成主動學習的?
嗝嗝教師把的課堂不僅僅在教室,更多的搬在了操場,實驗室,大廣場,而且把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現象來解釋課堂知識。
比如拋個雞蛋,講解拋物線;打個籃球,講解摩擦力;做個神奇的試驗,讓孩子歡呼鼓掌;家裡炒個菜,講解化學反應,這些本來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學生,好奇心、探索欲就這樣被老師挖掘了出來。
原本那些公式,只是躺在課本上的知識點,現在都變成了和學生們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線索,尋著這些線索,學生們正在變得愛思考,這就是一個人學習的快樂源泉吧。
他們學習的熱情,鼓舞了只能在教室上課的學霸們,她們甚至問自己的老師,我們為什麼不能邊玩邊學?
對呀,為什麼我們的教室裡,我們的家裡不能給孩子營造這樣的學習氛圍和方式呢?就象開發遊戲那樣用心,那樣讓孩子們著迷。
其次:讓孩子自己當老師。
誰說上課就一定是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下面聽的份。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讓孩子以討論的方式學習,以輪流當老師的方式在進行教學。讓孩子當老師,可以讓學習的主動性加強。
比如美國的翻轉課堂式學習,提幾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一起討論題,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如果學校裡沒有條件,家長可以在家裡實施。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業,讓孩子當老師,把今天的課堂內容講一遍給父母聽,如果父母都聽懂了,也說明孩子掌握了。
這種方式逼迫孩子主動地去掌握知識,他怕講不出來的時候,就會自己去查找資料,準備問題,同時也是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的一種方式。
最後:沉浸式學習
未來的社會越來越智能化。我們的學習方式也要跟上腳步,可以利用虛擬的技術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可以通過高度參與互動、演練來學習。
沉浸式學習中,學生和老師之間有高度互動的在線學習體驗,比如學習英語時候,老師可以上課全說英語,讓孩子在模擬實踐過程中去練習,逼迫自己使用,這樣的學習也更高效,更有趣。
父母和老師要幫助孩子發掘學習中的意義和關聯,以多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多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只是關注結果。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象沉迷遊戲那樣,主動愛上學習,但是我們總忘了首先要做個有效的引路人,帶領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向遊戲機制學習吧,了解孩子感興趣的學習模式,了解孩子大腦的學習模式,了解孩子學習的特點,你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引路人。
學習是一件苦盡甘來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值得花心思去學習,去提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 我是@如穎隨行育兒經,專注家庭教育,每年閱讀書100+,為你推薦育兒書籍及乾貨,研究孩子學習力和情緒管理,歡迎關注我,和孩子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