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遊戲,不喜歡學習?認知心理學專家3條建議教你科學解決

2020-08-28 如穎隨行育兒經



文/如穎隨行育兒經


前段時間,由於疫情來襲,學生們宅在家上網課有兩個多月了,這個悠長「假期」,讓很多父母都要被逼瘋了,希望趕緊把孩子送回學校。

很多學生宅在家裡不是睡懶覺,就是想玩手機,家長要天天「盯」著才能上完網課、做完作業,很多學生寧願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玩遊戲,也不願意去思考解一道方程題。

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做作業拖延等現象。

家長和老師疑惑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威廉厄姆專面寫了一本書叫《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習》,從大腦的工作原理及結構回答了這個問題,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成為教育心理學必讀的一本入門書籍。

這本書在豆瓣上獲得了9.3的高分,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解答了很多家長及教師關心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習?


題海戰術有沒有用?


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


為什麼學生容易記住電視上的內容,而記不住學習上的內容?

.....

作者的回答也顛覆我們固有的思維,讓我們腦洞大開,幫助家長和老師了解孩子學習方面的認知後,有助孩子高效利用自己的大腦,提高思考效率,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提升。


遊戲與學習機制的差別原來這麼大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孩子使用上了手機,而且玩得比大人還熟練。聊起遊戲,可能沒有孩子不喜歡的,這讓有的孩子沉迷於遊戲而不願意學習。

家長們也知道:「要是把玩遊戲的時間放在學習上,沒有學不好的學生。」

為此,家長沒有少批評、打罵、說教過孩子,可是卻都沒有效果,還讓孩子越來越厭學。

為什麼孩子都這麼喜歡玩遊戲,而不喜歡學習呢?

我們來先了解一下孩子玩遊戲和學習的機制,看看差別有多大。

--孩子在玩遊戲成功後,可以獲得遊戲經驗、裝備、等級的獎勵,而且獎勵從來都是立即兌現,這給孩子玩遊戲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孩子在玩遊戲失敗一局後,不會受到批評、指責、沒有人會給他壓力,反而他自己還會不斷嘗試,甚至達到廢寢忘食都要把這關打過。

這就是遊戲機制的好處,只有獎勵機制,沒有懲罰,沒有壓力,畫面還做得吸引人、任務設定還挺有趣,所以讓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控。

而反過來看我們的學習機制。

一是:學習戰線長,沒有及時獎勵。一般要等到期中、期末才能看到自己學習的效果,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可能有些家長有獎勵機制,但是過於長線了。


二是:學習壓力大。如果孩子這次沒考好,那來自家長、老師、甚至同伴的壓力接踵而來,俗稱為鴨梨山大。


三是:學校學習的內容大多比較抽象空洞,離自己生活比較遠,上課較沒有趣味。

從遊戲和學習的機制相比,就可看到很大差別。在遊戲中孩子是常被表揚、被獎勵、被鼓勵,給孩子帶來的是愉悅感。而在學習中常常有的是批評、說教和壓力,學習沒有帶給孩子相應的價值感,所以孩子容易對學習產生抗拒、不喜歡。



大腦原來是不愛學習的「罪魁禍首」

以上是我們能想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習的主要原因,但是,美國的丹尼爾教授通過多年的認知研究卻發現,原來不是孩子們的錯,而是我們的大腦普遍不擅長思考導致的。

001 大腦不擅長思考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突出一點就是我們會思考,可是人類的大腦除了負責思考,還要負責運動,視覺方面的工作,它忙得很呢。

所以,我們看到大腦算數學題,還算不過一臺普通的計算器,甚至由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Go)在前幾年已經成功擊敗了人類職業圍棋選手。

機器人雖然計算很厲害,但在運動及靈活性方面還是比不過人類。所以說,大腦比較擅長的是運動和視覺,因為運動和視覺,不用太多思考,可是在思考方面的確不如計算機。

大腦為什麼不喜歡思考呢?因為思考總的來說費時間(可能想半天才可能想出來)、費精力(要調動全身精力去思考)、不可靠(可能最後想出來的還是錯的)

所以說思考是一個緩慢而痛苦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不喜歡這個教師、不喜歡家長的嘮叨等等外在原因影響。大腦總的來說是不擅長思考,比起深入思考如何解決,大腦更喜歡記憶

遇到問題或難題,大腦首先是搜索頭腦中有沒有做過,大部份的問題都可以靠長期記憶來解決,比如上學走那條路、簡單的加減乘除。這些不用太多思考,就可以解決。



002 大腦喜歡解決問題

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去研究遊戲?願意去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呢?

那是因為,大腦雖然不喜歡思考,但是喜歡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時,大腦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會給大腦帶來愉悅感。但前提是這個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需要保持合理的難度才能讓大腦有思考的動力。

003 大腦思考的三要素

思考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環境( 背景信息)、二是工作記憶(思考區域)、三是長期記憶(存儲的知識),缺乏任何一個思考都會失敗。

比如五年級孩子曾經遇到一道題:給出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的長度,問能否成為一個三角形?

對孩子來說,如果知道背景信息是考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並且能從長期記憶裡搜索出「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樣的知識,那這道題就不用思考,很快就能做出來。

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背景信息是考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那他就會進入工作記憶,然後從長期記憶中去搜尋是否有這個知識點,如果沒有,就會進入工作記憶,開始思考,由於缺乏這類知識,可能就只有去蒙題,以後對這類的題就有個畏難情緒。


所以說,我們的大腦不愛思考,貪圖省力,只愛記憶、愛搜索答案。如果學習不能持續地給孩子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那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使用遊戲機制來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

那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呢?我們家長、老師都要學會使用遊戲的機制來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也能得到最大的樂趣,逐步提升自信後,學習自然就進步了。

第一條:制定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讓孩子體驗學習成就感

很多學習差的孩子,不是他不想學,而是不會學。跟不上同班同學的進度,老師講的越來越聽不懂,就會導致他質疑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學不好。

遇到這樣的時候,家長要首先調整心態,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差的,可應該給他制定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任務。比如這學期考到比上次提升幾名或幾分的水平就可以。

平時給孩子增加及時的獎勵。比如按時完成作業就給孩子幾分鐘時間的支配獎勵,或者背單詞準確率有提升,就給孩子看部電影的獎勵等等。

對孩子的進步制定及時反饋的機制,多給孩子些時間和空間,給予他信心。

平時培養孩子養成積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雖然不能一下就能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把難題分步驟解答,只要做出了幾步,都給孩子鼓勵。逐漸地孩子就敢於去挑戰這些難題,敢於下手。

平時還要多誇獎孩子,用放大鏡的形式去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少跟別的孩子比較。

父母只關注孩子好的方面,不要提建議,不要挑毛病,用最好的狀態去陪伴孩子,如果心情不好,就不要與孩子互動。

逐步讓孩子在學習中去獲得成就感,孩子一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第二條:減少大腦不必要的工作記憶的消耗,多積累知識,反覆練習。

我們大腦的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為了減少大腦思考的難度,我們要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記憶。

1、多增加一些背景信息。

很多時候,學生難以理解老師講的內容,是因為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比如,很多孩子在四年級以前,語文都學得比較好,可是四年級後,語文就開始跟不上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四年級後語文開始有了閱讀理解,很多閱讀要真正的理解深層含義,是需要有相關的背景知識。

就像你在看美國橄欖球比賽時,如果你不知道相關規則,不知道一壘手、二壘手是做什麼的,你就根本看不懂比賽,只看到一些人在那跑來跑去,不知道是什麼情況,而提前了解這些規則就是相關的背景知識。

2、反覆練習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刻意練習》中提到了反覆練習的好處。換在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在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非常緊張,眼睛緊盯前方,手緊握方向盤,全部身心都放在開車上。但是當我們開熟練後,一邊開車一邊還能邊吃點東西,聽點音樂,這就是通過反覆練習,已經將開車的技能全部記憶下來,成慣性在開車了。

長期的練習可以減少大腦的負擔。所以說學校的題海戰術為什麼有用,就是不斷地重複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學習也是一樣,針對孩子不擅長、容易錯的地方,不斷有針對性地練習,孩子也會有明顯的提升的。


3、長期記憶中多積累知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記得小時候都很認同這個觀點,但現在覺得他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光記住知識的確沒有用,但沒有這些知識也無法幫助我們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想像,才能解決問題,激發創造力。

有一個觀點叫記憶外部化,意思是說現在網際網路都這麼發達,隨便什麼知識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不用我們再去記憶什麼知識,可是如果這些知識你沒有掌握,你就很難內化,也就無法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從而解決問題。

所以,平時帶領孩子多閱讀,多讀「閒書」的人一生都會因此受益,這個動作越早開始越對孩子有益。

第三點: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要讓孩子對待學習象玩遊戲一樣著迷,就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首先:體驗式的學習,營造讓孩子著迷的學習方式。

父母或老師能提出讓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把課本上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尋著線索去發掘學習的樂趣。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嗝嗝老師》,可以為我們體驗式學習做了樣板。它講述的是一個天生有語言缺陷的老師,帶著14個學渣在精英學校逆襲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她如何啟發學渣,從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變成主動學習的?

嗝嗝教師把的課堂不僅僅在教室,更多的搬在了操場,實驗室,大廣場,而且把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現象來解釋課堂知識。

比如拋個雞蛋,講解拋物線;打個籃球,講解摩擦力;做個神奇的試驗,讓孩子歡呼鼓掌;家裡炒個菜,講解化學反應,這些本來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學生,好奇心、探索欲就這樣被老師挖掘了出來。

原本那些公式,只是躺在課本上的知識點,現在都變成了和學生們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線索,尋著這些線索,學生們正在變得愛思考,這就是一個人學習的快樂源泉吧。

他們學習的熱情,鼓舞了只能在教室上課的學霸們,她們甚至問自己的老師,我們為什麼不能邊玩邊學?

對呀,為什麼我們的教室裡,我們的家裡不能給孩子營造這樣的學習氛圍和方式呢?就象開發遊戲那樣用心,那樣讓孩子們著迷。

其次:讓孩子自己當老師。

誰說上課就一定是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下面聽的份。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讓孩子以討論的方式學習,以輪流當老師的方式在進行教學。讓孩子當老師,可以讓學習的主動性加強。

比如美國的翻轉課堂式學習,提幾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一起討論題,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如果學校裡沒有條件,家長可以在家裡實施。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業,讓孩子當老師,把今天的課堂內容講一遍給父母聽,如果父母都聽懂了,也說明孩子掌握了。

這種方式逼迫孩子主動地去掌握知識,他怕講不出來的時候,就會自己去查找資料,準備問題,同時也是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的一種方式。

最後:沉浸式學習

未來的社會越來越智能化。我們的學習方式也要跟上腳步,可以利用虛擬的技術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可以通過高度參與互動、演練來學習。

沉浸式學習中,學生和老師之間有高度互動的在線學習體驗,比如學習英語時候,老師可以上課全說英語,讓孩子在模擬實踐過程中去練習,逼迫自己使用,這樣的學習也更高效,更有趣。

父母和老師要幫助孩子發掘學習中的意義和關聯,以多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多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只是關注結果。


結語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象沉迷遊戲那樣,主動愛上學習,但是我們總忘了首先要做個有效的引路人,帶領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向遊戲機制學習吧,了解孩子感興趣的學習模式,了解孩子大腦的學習模式,了解孩子學習的特點,你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引路人。

學習是一件苦盡甘來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值得花心思去學習,去提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 我是@如穎隨行育兒經,專注家庭教育,每年閱讀書100+,為你推薦育兒書籍及乾貨,研究孩子學習力和情緒管理,歡迎關注我,和孩子一起成長 】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李玫瑾:做到這三點,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孩子從小會去學習父母,家長自己在玩手機,要求孩子不能玩,孩子會覺得不公平。家長的回答大多數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以學習為主,我打遊戲是用來消遣的。」但是這種理由一般是說服不了孩子的,孩子對這方面沒有什麼概念,只這裡建議廣大家長在玩手機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
  • PsyTalk||認知科學=心理學?
    人們希望構建脈絡網去剖析整個「認知」,採用高屋建瓴的思維模式,很有意思;但析判地看,認知科學夢想藉助綜述性的藍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也不免有一些心急貪婪了。很多人會把「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當成一回事,那麼認知科學和心理學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 學習兒童認知遊戲等級分類,做自己的早教專家!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育發展,對周圍環境和人物的相處方式也會有很多質的改變。遊戲也是一種治療方法您相信嗎?遊戲被廣泛用於孤獨症、社交障礙、運動障礙等兒童群體。那遊戲也不是簡單的事呢!不然為什麼會有很多的早教機構,教孩子如何玩、教家長如何正確陪孩子玩,每一位家長都是新手上路,學習科學養育孩子還是很重要的。一:獨自遊戲。(一歲以內)小月齡小寶寶喜歡獨自一人專心地玩,看手、玩腳、玩鈴鐺…不會注意別人,也不容易被別人幹擾。
  • 孩子喜歡玩遊戲,不喜歡寫作業怎麼辦?
    ,也喜歡看遊戲視頻,一說到遊戲就眉飛色舞,一說到學習就唉聲嘆氣說作業怎麼這麼多?當你用悟破習養成一個習慣之後,如果從那個習慣中實實在在地獲得了一些愉悅的感覺,你就是在積極上癮的路上了。那這個習慣就會越來越牢固。孩子喜歡遊戲,不喜歡讀書。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多終身學習者常用大腦,卻不懂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學用腦,告訴你大腦的三大規律,並提出學習建議:1)學會對付偷懶的大腦;2)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3)成為學徒。事業有成的「聰明人」幾乎都是終身學習者,但想成為 21 世紀的終身學習者,面臨兩個困境: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
  •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針對孩子學習不好寫不完作業,給出的4步解決法
    勞倫斯·斯滕伯格(Laurence Steinberg)美國天普大學傑出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研究員、美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分會前任主席、青少年研究協會前任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青少年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公認的發展心理學專家。
  • 孩子學習沒記性,怎麼辦?認知心理學告訴你,記憶力可以系統培養
    對於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孩子的學習時候的記憶能力是伴隨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記憶力超群的時候,羨慕那些&34;過目不忘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必須要知道,記憶力其實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或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認知心理學告訴你,記憶力可以系統培養。孩子學習沒記性?
  • 在家如何教孩子學習英語?來看一下老師給的這5條建議吧!
    許多父母都想要親自在家教孩子學習,尤其是那些比較有遠見的家長。他們就想要好好地培養孩子的英語水平,並且想要在家裡面教孩子英語。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從何開始,而且他們也擔心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夠好,能力不足以教孩子。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夠。
  • 《認知尺度》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用跨領域的認知科學去學習?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習數數時,最好的學習教具不是火柴棍,而是10個小手指。每當老師教我們「1」時,小朋友會伸出一個小指頭,數到「5」時,會很認真地把整個手掌伸出來。而且,經過自己手指頭的靈活比划過,這些抽象的數字,就這樣在我們小小的腦子裡建立起數的概念。
  • 孩子不喜歡數學?教你用德國人的方式培養數學天才
    為什麼德國政府不提倡過早開發孩子智力,不允許學校開設早教課?為什麼在中國孩子學習加減乘除的時候,德國家長卻反其道而行之?德國的家長是怎樣教孩子數學的呢?本文帶你一窺究竟。對,德國教育就是要從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入手,用最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讓他們自己靠近數學,感知數學,在一個個遊戲中慢慢培養起數學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空間想像、邏輯思維、歸納能力、計算能力的。在日後的深度學習中,這些思維和感知會在需要的時候被充分調動起來,提高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寶寶為什麼喜歡「接電話」?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孩子接電話的秘密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不知道各位寶媽媽有沒有注意過,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就會特別喜歡接聽電話!比如說,當你的電話鈴音響起的時候,總會突然冒出一個小傢伙,急不可耐地去抓你的電話,想要自己接聽。又或者,在你接打電話的時候,孩子總會試圖從你的手裡爭搶過來電話。
  • 學齡前,為什麼教孩子念數字「1,2,3」是不科學的?
    你或許經常見到有些大人抱著孩子,一邊走路一邊按順序念數字;你或許也見到孩子數數「1,2,3,4」,數到後面開始亂,「6,10,11,14,20,35……」孩子這樣念數字有用嗎?教孩子念數字「1,2,3」,為何不科學?
  • 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這是孩子智力活動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其實喜歡玩這種「假裝遊戲」的孩子並不少,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孩子喜歡扎堆玩「過家家」,「當模擬醫生給別人治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孩子所進行的"假裝"遊戲,是他們智力活動的表現和認知世界的方式。孩子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營造特定的氛圍。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媽媽的臉被遮住了,不代表媽媽不在了,她還是會重新出現的,她甚至會開始期待媽媽的臉重新出現的過程。從躲貓貓「再確認」的過程帶來正向反饋和愉悅感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們在玩躲貓貓的遊戲時會發現:最讓孩子愉悅、興奮的並不是「躲起來」,而是「被找到」。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到底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動作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孩子喜歡玩「躲貓貓」,玫瑤老師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探索「物體恆存性」,開始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最開始的時候,嬰兒許多動作是沒有目的的,比如說他揮動雙手的時候偶然碰到自己的臉,發現了自己的手並把手指放進口中。
  • 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都說現在是育兒焦慮時代,家長朋友們為了緩解自身焦慮都很熱衷於學習,尤其是學習心理學,但是我卻不建議家長朋友花過多時間學習心理學。你可能會問那張老師怎麼自己還是學心理學的?主要是兩個原因我不建議家長朋友盲目的學習心理學,下邊容我給家長朋友們慢慢道來。
  • 【認知學習:關於學習的認知心理學】
    這一觀點受到認知心理學家的挑戰。認為學習並不總會立即顯現在行為中,可以只反映在心理活動中。下面我們看看他們提出反駁的兩個典型的內在心理過程中發生的學習類型:頓悟學習和觀察學習。頓悟學習來源於主題學家柯勒對於黑猩猩的研究觀察,他證明黑猩猩不只是通過試錯這種行為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還能夠將之前學到的簡單反應結合起來,出現「靈光閃現」的情況。
  • 300本心理學電子書,定有你喜歡的,網盤分享
    -哈特萊 亂亂腦 by 蓋瑞-馬庫斯 人間遊戲——人際關係心理學 by Eric Berne 你的記憶怎麼了 by 丹尼爾-夏克特 助推——事關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最佳選擇 by 理察-H-泰勒 右手,左手——大腦、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 by 克裡斯-麥克馬納斯 夜間思維——關於我們為什麼會做夢以及如何做夢的科學觀點
  • 幼兒英語啟蒙,專家提出的科學建議
    幼兒的英語啟蒙,專家們提出了科學建議: 一、以高質量的英文兒歌作為切入點,結合兒歌做動作兒歌的類型多樣、符合寶寶認知發展規律,幫助培養寶寶的認知能力。我們在給寶寶聽英文兒歌的時候,要結合肢體動作,比如隨著節奏搖擺,或者根據歌詞做出相應的動作,在做動作時,寶寶的大腦就在思考、處理聽到的兒歌,這才能起到「啟蒙」的效果。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咱們今天要說的徹底解決心理學最終問題的的心理學學派,它就是認知心理學。1,格式塔心理學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學,他們的理論和觀點都沒有確鑿的科學實驗來提供依據。當你看時,看到是花瓶,還是兩個人臉呢,更有趣的是,如果你看見花瓶就看不見人臉,看見人臉就看不見花瓶,不信你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