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的聲音》迄今為止播出了四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中經歷了兩周的「精編版」過渡期。而之後的第三期節目中少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他就是我們「鑑賞團」曾經的「C位」丁太昇。這一變化,把《天賜》播出的四期節目劃分成了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天賜》體現出了不同的節目定位。
之前丁太昇還是《天賜》鑑賞團成員的時候,整個節目被刻上濃厚的「丁黑刀「烙印。丁太昇綽號「黑刀」,這一綽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丁太昇「又黑又絕」的評論風格。「黑」在於他幾乎在每一位歌手表演完後都會黑上幾句,「絕」在於他「黑」起歌手來幾乎不留一點餘地。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期對於薩頂頂「矯揉造作」的評價,以及第二期對於王晰「土味喊麥」和「廣場舞素材」的言論。
《天賜》在丁太昇存在的階段有一個非常隱蔽的槽點,就是那兩期節目的選歌編曲安排確實存在著問題。比如第一期薩頂頂在《易燃易爆炸》和《緣分一道橋》這兩首歌中的發揮確實比較受壓制,而到了第二期在王晰和張韶涵《黎明前的黑暗》裡晰哥的RAP也確實有些違和。
前兩期歌手選曲搭配最大的問題當屬於文文和周蕙分在一起唱《約定》,讓於文文沙啞的聲線唱《約定》這樣曲調空靈的歌曲,這必然會產生割裂狀態的舞臺場景,而這些問題著實給了丁老頭「盡情發揮」的空間。因此前兩期這一階段的節目,無論是在上半場飛行合伙人合唱部分還是在下半場「推薦金曲爭奪戰」,都像是丁太昇的個人秀,或者是一檔鑑賞團評論節目。
而如今丁太昇離開了《天賜》後,以最近一期的《天賜》為例,上半場黃雅莉蘇詩丁的《離人》、下半場張韶涵和黃雅莉《引路的風箏》以及胡海泉蘇詩丁《城裡的月光》等對唱舞臺,使得整期節目的面貌與之前相比煥然一新。在《離歌》的演唱中,黃雅莉清澈純淨又富有靈性的聲音與蘇詩丁細膩考究又慵懶隨性的聲線相結合,形成一種美妙靈動的音樂氛圍。就像胡彥斌所說的,兩者不是一種聲音,但結合起來卻很搭,這種恰到好處的搭配,讓觀眾感受到的確實就是那種「痒痒」的愜意。
《引路的風箏》很好地將張韶涵和黃雅莉相似的人生經歷與感觸融入歌曲情緒的表達之中,用音樂語言訴說出她們共同的心聲。兩人在音樂對話中,傳遞著那份惺惺相惜的真摯友誼,能夠感動每一位旁觀者。而胡海泉和蘇詩丁《城裡的月光》R&B風格的改編別出心裁,曲式非常新穎。可以說這些才是一檔音樂綜藝當中真正該有的部分。
雖然目前以丁太昇的「本家」丁薇為首的鑑賞團依舊屢次出現「神評論」,但節目在選歌編曲以及歌手搭配方面就少了之前幾期那樣的錯誤。與丁太昇時期鑑賞團全程搶戲不同,《天賜的聲音》目前節目的節奏至少能做到是上半場「吵架」,下半場「品歌」,因此,在節目定位上,現在的《天賜》更趨向於做一檔如同《我們的歌》一樣的音樂綜藝。如果節目能夠再多一些「品歌」的場面,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