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將於3月底正式開工。據悉,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一期正在進行工程總承包招標工作,預計2021年完成一期場館及綜合配套區建設。
作為商務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的一項會展場館項目,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位於津南區,海河中遊南岸,東至規劃國展路,南至天津大道,西至寧靜高速公路,北至規劃海河南道,規劃佔地134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75億元。據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由德國GMP國際建築設計公司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共同設計,充分體現了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理念和天津的建築特色。展館區總計32座展廳,每座展廳的建築面積均為1.25萬平方米,室內外展廳面積55.8萬平方米。其中,室內展覽面積將達到40萬平方米。這是商務部投資運營的三個國家級會展中心中規模最大的,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服務京津冀地區甚至是東北和華北地區、滿足京津冀地區會展需求的重要載體。
建國際會展綜合
據介紹,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將以內外貿結合、進出口結合、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結合為發展模式,立足環渤海、輻射東北亞、面向全世界,成為具有持續領先能力的國際一流會展綜合體。
根據天津津南區的目標規劃,該區將依託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提高利用社會資本和外部資源加快發展的意願和能力,構建「會展服務業、智能工業、生態文化旅遊相融,海河教育園園內園外互動」的綠色產業,打造「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人文,努力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群眾安居樂業、創業氛圍活躍、產業發展高端的綠色森林城市。
津南區積極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遇,堅持創新驅動,抓好「一屏」「一展」「一帶」「一谷」「一稻」五個重點,著力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國家會展中心、海河服務業經濟綜合發展帶、「天津智谷」,做優做強小站稻,以此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步伐,聚集高端新業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相關交通設施規劃已公示
規劃顯示,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一期位於天津大道與海河特大橋交口以東、海沽道以西,南側緊鄰海河教育園區。國家會展中心周邊規劃有23項配套設施,計劃總投資62億元,預計2021年前後全部建成。正在建設的天津地鐵1號線延長線,將從海沽道東側貫穿整個會展中心板塊,板塊內由北向南規劃有北洋村、國展路、東沽路三處站點。目前,地鐵一號線延長線已經通車到李樓站,已經服務周邊群眾,辛柴路、海沽道等主幹道路局部路段已經通車,東沽路站與高莊子站、雙橋河站預計今年年底前實現試運營,其餘站點將伴隨會展中心建設分段開通。後期,隨著國展路、東文南路、機場大道、海沽道、天津大道會展輔路在會展中心投入使用前建成通車,屆時形成四通八達的路網體系,滿足進入會展中心的交通需求。
據悉,規劃中的天津軌道交通C3線、Z1線也將途經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區域。Z1線由濱海于家堡通往天津中心城區,計劃於2020年啟動建設;C3線或串聯軍糧城、海河中遊、東麗湖等片區。目前,尚未公布具體開工時間。
此外,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距離天津濱海國際機場13公裡,首都國際機場118公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99公裡。未來,天津西站至北京大興機場將建聯絡線,接駁地鐵1號線,實現客商自北京約1小時快速到達展館。
綜合服務配套建設同步
隨著國家會展中心的啟動建設,津南區將充分借鑑(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規劃、配套、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雙城中間地帶規劃管控與綠色森林屏障總體規劃,深入推進津南區會展經濟產業規劃研究工作,借勢發展會展經濟。構建「會展服務業、智能工業、生態文化旅遊相融等相關的綠色產業」,
記者注意到,規劃顯示,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綜合配套區主要包括酒店、商業、會議、辦公、餐飲等商服業態,為會展中心提供配套服務。這表明,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集展覽、會議、商業、辦公、酒店功能於一體。其中,包括貴賓室、會議室、洽談間的總面積約為1.23萬平方米,約52間會議室的數量。
規劃還顯示,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設有餐飲,中餐、西餐、快餐區域。有關人士強調,建成後的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的餐飲空間還將提供娛樂、休閒、洽談等服務。
津南區藉助國家會展中心啟動建設,加快打造會展服務業發展區。通過串聯鹹水沽、辛莊、雙港、雙橋河、葛沽五個鎮和津南開發區等節點,對接海河教育園、西青開發區,高標準建設天津大道北側國家會展經濟區、高端居住區、高端商業區、森林生態休閒區,打造「以國家會展中心為主題的海河中遊南岸高端服務業發展帶」。依託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做足會展經濟的文章,在會展配套產業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樓宇資源,拉動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物流倉儲、文化旅遊、廣告傳媒等服務業快速融合發展,打造帶動力強、輻射範圍廣、國際融合度高的會展服務業發展區。
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將攜手行業先進技術,打造全球頂級智慧場館,為客戶提供符合實際需求的一站式智能化服務。通過機場、會展中心、商業配套、產業園、高速、港口、海運等資源的互動與融合,將打造創新的會展產業鏈模式。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