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留下千古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無論天下四海昇平還是戰火紛飛,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尤其戰爭帶給普通民眾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
歷時十四年之久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災難,我們必將世代銘記!但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我們不必將仇恨遷怒至其整個民族,日本平民其實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尤其是被日本遺棄在東北的十萬女性。
這十萬女性從何而來,又為何被遺棄在東北?且聽我慢慢道來!
確定侵華
上世紀三十年代,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日本經濟面臨崩潰,對此,日本軍國主義決定通過「侵華」轉移國內危機,1927年6月,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針對中國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
《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在之後的《田中奏摺》中,田中義一明確提出了「惟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如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的戰略部署。
1931年9月8日,日本通過「柳條湖事件」悍然出兵東北,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很快佔領整個東三省。日本在東北站穩腳跟後,開始逐步將國內的民眾遷移到東北,這其中就包括後來被遺棄的十萬女性。
肩負使命
這十萬日本女性有一部分是日軍高官的家屬,來華只為與親人團聚,但更多的人都身負「特殊使命」。
其中一部分受過特殊訓練的女性從事間諜活動,負責刺探情報,暗中除掉與日軍作對的愛國人士,策反意志不堅定的國軍將領等等,總而言之,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尤其是性別優勢為侵華戰爭服務!
剩下的是普通的日本女性,沒有特殊技能,她們的職責是在東北傳播日本文化,逐漸同化東北人民,必要時可與中國男人結合,留下日本血脈。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瘠且多災多難,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他們對地大物博的中國早已「垂涎三尺」,為此他們先是發動侵華戰爭,再是人口大遷移,所為的不過是逐漸侵蝕中國領土!
慘遭拋棄
1945年8月15,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由中華民族取得最後勝利!
日本投降後,盤踞在東北的日本人開始返回國內,據《抗日戰爭史》所載:當時在東北的日本人有130萬左右,其中十萬是女性。而這十萬女性並不在日本的撤退計劃之內,也就是說她們被拋棄在東北。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女性地位極低,且於本土重建沒有太大的作用,與其費時費力帶回國內,不如直接拋棄來的「划算」!
直接原因是日本本土被美國多次轟炸,一片狼藉,幾乎無立足之地,如此情況,向來被視為「累贅」的女性被拋棄也在意料之中。
最終命運
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會嚴懲留在東北的這十萬女性,就算不抓捕也會集中監控。但他們都錯了,我黨歷來以人為本,「拳頭」只會對準敵人,不會為難普通平民,更何況是作為平民中弱勢群體的女性。
當時中央針對這批女性制定了「任其自然」的政策,既不刻意打壓也不特殊照顧,只由得她們自己選擇,可以留在東北,也可以自行返回日本。
之所以會有如此政策並不是我們寬鬆懈怠,更不是驕傲自滿,而是國內局勢穩定,日本戰敗已成定局,留下的人掀不起什麼「浪花」,我們何苦再去為難一群女人,為自己留下不好的名聲呢?
這十萬日本女性大部分就此留在東北,嫁給中國男人,相夫教子,逐漸被我們同化,與普通中國人無異,還有一小部分在中日關係緩和後返回了日本,只是不知面對遺棄自己的國家,她們該如何自處!
說來也是可笑,十萬日本女性肩負「同化」中國人的「重任」來到東北,到頭來不僅沒有成功,反而被我們給同化了,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