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矽谷的Coursera軟體工程師董飛是矽谷華人工程師裡的「明星人物」,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碩士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計算機系。在攻讀碩士期間,從事與Hadoop大數據相關的研究項目,在VLDB、SOCC頂尖資料庫大會發表過論文,先後在創業公司酷訊、百度基礎架構組、Amazon雲計算部門、LinkedIn擔任高級工程師,負責過垂直搜尋引擎、百度雲計算平臺研發、廣告系統和在線教育平臺的架構。
在多年工作中,董飛除了對技術的不懈追求,也積累了大量的面試經驗,他曾拿到北美熱門公司10+ offer。在LinkedIn期間,還積極參與面試過近200人,成為全公司前三的「超級面試官」,參與面試題制定,樂於分享並幫助多人成功求職,實現目標。近期,CTO俱樂部對董飛做了專訪,請他分享關於團隊人才招聘及培養方面的思考。
此前,CTO俱樂部邀請董飛帶來「典型矽谷公司的大數據實戰分析」演講,詳見活動報導。以下是專訪內容。
矽谷「超級面試官」、Coursera軟體工程師 董飛
CTO俱樂部:我們看到你在國內百度等一線網際網路公司以及美國LinkedIn、Amazon等公司都有工作經歷,對比中國公司和美國公司,你覺得在人才招聘以及培養方面有哪些不同?
董飛:人才招聘方面國內外公司有以下不同之處。
國內一線公司:更多注重應用層戰略布局,搶佔入口。因此更偏向實用型人才,我記得在百度時,有很多社會招聘,從各種渠道挖人,比如傳統招聘網站、獵頭公司、BBS論壇、競爭對手手中。現在也有一些創新方法,通過微信公眾號、產品推廣中附帶一些招聘信息。此外校園也是重要的人才搖籃,通過學校宣講會,舉辦編程算法大賽(像百度之星)來吸引同學。
美國一線公司:對基礎架構非常重視,注重基本功、員工素質和價值觀認可。在Linkedin上就有豐富全面的簡歷庫,通過對畢業學校、就職公司的過濾去挖掘潛在員工。還有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會議,工業界願意支持和參與,比如SIGMOD、VLDB頂級資料庫大會;美國公司也喜歡舉辦公開技術講座,邀請社會各界參加,註冊時留下聯繫方式。或者寫一些技術博客、開源產品,通過做得有意思的項目來間接吸引人才。有些公司也舉辦一些Hack比賽,比如24小時做出一個小產品原型,歡迎各類技術人才挑戰。當時我也參加LinkedIn的編程馬拉松,每人發一件T-shirt,寫著 eat,code,no sleep。
招聘流程方面:國內公司,如果是在校生,一般都會有筆試,通過率也不高,可能就百分之幾,然後在校園裡面試3輪左右,分別對技術、基本功、價值觀的考察。之後就會大規模發offer,一些大公司如百度、阿里一年招上千人是很常見的。而美國公司,一般沒有筆試。直接1、2輪電話面試,而如果通過,則邀請onsite面試,公司會花很大代價去組織,包括報銷來回機票、吃穿住行、贈送小禮物,給候選人一種非常受尊重的感覺。不過成功率非常低,真的是千裡挑一,但至少在宣傳企業文化和價值上也是起到積極作用。作為創業公司,不能這麼奢侈,但作為創始人就應該把一半精力花在招人上。
培養機制方面:國內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內訓、技術學院,比如百度入職半年內會有豐富的技能培訓,同時也介紹企業文化。而美國公司大多在面試前考察比較全面,大致會有5~7輪,裡面就包含關於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考量,基本保證了員工的高質量,進來後反而寬鬆化管理,他們期望通過自由開放的環境來激發大家的創新和工作熱情。前Facebook技術經理王淮在《打造Facebook》中介紹Facebook有新兵訓練營,給12周時間,讓大家在新環境中盡情嘗試,最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小組。我以前在的LinkedIn公司也會每周組織技術講座,定期職業培訓,比如手機應用開發。對於一些重要崗位還是更希望從內部成長起來,我在百度時也遇到2年多連升4級,也聽過Facebook有26歲就領導幾十人的高級技術經理。所以那些優秀的公司,是會給你足夠的發展機會。
CTO俱樂部:對於有機會希望能去美國發展的技術人,你能給點建議嗎?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重點做準備?
董飛:關於該從哪些方面來重點做準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敘述。
技術:平常紮實的技術積累,包括系統知識點、不同程式語言、開源工具、團隊合作工具,比如REST架構有哪些特點、動態語言的優劣。我在知乎上也給出了《矽谷跳槽工具箱》一文。
基本功:代碼簡潔優美沒有Bug、常見算法的應用、優化技巧等,比如如何把一個O(n^2)的算法優化成線性。
交流:其實技術人員用到的英文都比較淺顯,聽和讀應該問題不大,但最好在說和寫方面下大功夫,這能突破一些天花板,更多融入團隊交流。
系統設計:包括設計大型系統的架構選型、各種不同組件的tradeoff、資料庫系統、網絡系統、分布式系統。比如什麼時候適合用NoSQL、如何做一個推送系統、緩存系統如何搭建等類似角度去做些思考和準備。
CTO俱樂部:身為超級面試官,請問你在面試中會重點考察面試者哪些方面的能力?面試者身上哪些特點往往會是各公司認為不能接受的?
董飛:能力考察跟上面問題有些類似,只不過換個角度。
不能接受的兩個方面包括。
CTO俱樂部:矽谷企業的組織結構,在產品、技術、運營、人力財務、營銷、銷售這幾方面如何劃分?典型新秀公司如Uber 和明星公司Google、Facebook、Apple在組織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董飛:矽谷大多是重技術輕運營的公司,它們很多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比如機器學習算法、高可靠大規模系統,它們希望打造技術壁壘,追求國際化,在不同的市場中成功。它們的產品上線都是全球幾十個國家、幾十種語言同時支持,這也對後臺系統的高擴展性、架構的設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公司喜歡在工程師身上更多地投入,同時也有一些創新的模式,比如Uber的打車軟體,雖然技術上要求很苛刻,但主要還是運營團隊在每個城市開闢市場,包括很多律師團隊需要解決複雜的法律問題。
所以不同的公司要求不一樣,總體來說產品和技術是核心,而也有一些專門去優化內部組織效率,比如開發工具提高銷售精準度,用一些指標去衡量營銷效果。
CTO俱樂部:這些公司的職稱體系分類是什麼樣的?
董飛:一般是分成技術崗和管理崗,比如在LinkedIn,技術路線是從實習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主任(Staff)工程師、高級主任工程師直到傑出工程師。管理路線就是技術經理(跟主任工程師平級)、高級技術經理、總監、高級總監、技術副總裁、CTO。總體說還是管理崗更有挑戰,影響力更大,技巧性更強,但如果你不喜歡做管理,也可以在技術崗位上發揮到極致,做一個大家都尊敬的大牛。
CTO俱樂部:這些矽谷公司的技術考核和激勵機制是上下左右評價嗎?在激勵方面如RSU option方面如何發放?
董飛:以前有一種評價方式是KPI(key project issue),按項目的關鍵點來安排人力資源,這種方式比較死板,很容易造成小組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了整體利益。現在很多公司採用OKR(objective andkey results)。主要是針對公司發展的戰略目標,對每個組做目標定位和關注核心結果,Google提出目標要遠大激進,最後完成70%~80%就算不錯的成績了,如果都完成了,反而說明目標定低了。在考察時,可以從你的直接管理領導、團隊內部同事互相評價,你也可以對管理者評價,通過這種交叉評價可以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
有些公司提出必須要淘汰10%,或者設置獎金池,如果評價結果靠後的人就不得有任何獎勵。而經理的壓力更大,他要平衡組內關係、爭取到上級信任、跟別的組競爭、獲得更多資源和影響力,不僅如此,自己還要身先士卒、保持最佳精神狀態。所謂公司政治就往往就在這一層,都是步步驚心,勞心傷神。
對於激勵,除了獎金,股票和期權也是很靈活的,一般來說是根據級別的上升,期權、股票會重新定位(refresh),在有些成長快的地方,比如Google X、Facebook等可能每一年都會給你增加股票,這確實非常有吸引力。
還不是CTO俱樂部成員的各公司技術負責人,歡迎立即加入俱樂部:cto.csdn.net 。
更多俱樂部動態,歡迎掃碼關注微信號:
本文為CSDN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market#csdn.net(#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