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平 張杰/文
一、2014-2019年A股整體IPO回顧
從2014年開始,我國A股IPO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4.01-2015.06):IPO企業數量逐步提升
因國內外金融市場波動較大,我國股市在2012年9月再次跌破2000點,10月IPO正式暫停,直至2014年1月才再度重啟。重啟後當年有109家企業成功過會,並有124家企業成功通過IPO募資,數量開始穩步回升。而2015年6月發生股市異常波動,使得IPO再度被叫停。
第二階段(2015.06-2016.12):IPO企業數量平穩提升
2015年底IPO再度重啟,開始明顯加速,當年251家企業成功過會,223家企業IPO募資成功。2016年較2015年相對平穩,共計247家企業實現IPO。
第三階段(2017):IPO企業數量巔峰時期,創歷史新高
2017年全年IPO數量高達380家,有438家企業IPO成功募資。過會企業較2016年的247隻增幅達53.85,IPO募資企業數量增幅則達到92.95%,創造了歷史新高。融資額達2301.09億,較2016年的1496.08億上漲53.81%,為6年來的新高。
第四階段(2017.11-2018.12):IPO企業數量及過會率大幅下降
2017年10月,十七屆發審委IPO審核邏輯轉變,上市家數開始大幅下降。2018年,發審委共審核企業180家(不含取消審核),較去年減少了63.11%;另外有111家企業過會,過會率僅為61.67%。
第五階段(2019.01-2019.12):科創板推出,IPO審核數量大幅回升,過會率逐步提高
2019年,十七屆發審委共計審核企業269家(不含取消審核),較去年增多49.44%。其中244家企業過會,19家被否,4家暫緩表決,過會率高達90.71%,超去年過會率近30%。隨著科創板的推出,以及註冊制將在A股市場實施全面改革的趨勢下,證監會對擬上市企業的審核也有所放寬。除科創板外,A股市場整體過會率也在88.46%。IPO「堰塞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市場暖春信號釋放。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1. 2019年 IPO過會企業結構分析
板塊分布:
2019年主板有52家企業實現IPO,過會率為92.86%。創業板有58家企業成功過會,過會率為82.86%,中小板僅有28家企業過會,但過會率最高達93.33%。科創板有106家企業過會,上會數量和通過數量皆為四個板塊最高,過會率高達92.98%。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行業分布:
在所有申報IPO的行業中,共有55個行業的過會率為100%。其中過會數量最多的十個行業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在上會企業數量排名前十的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上會企業數量最多,為47家,行業過會率為95.74%;其次是專用設備製造業,上會企業數量達34家,過會率為85.29%;再次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上會企業數量為31家,過會率為90.32%;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上會企業數量則都為17家,過會率均為88.24%。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地區分布:
2019年A股IPO分布在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以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為主。從IPO上會家數來看,廣東省最多52家,北京和江蘇省緊隨其後,分別有44和39家。從IPO過會企業家數來看,廣東省則以46家居首位;北京其次,為38家;江蘇省為35家。
截止2019年12月31日,A股上市企業3759家中,廣東省上市公司最多,佔比16.40%,遠高於其他地區,2-6名分別為浙江省、江蘇省、北京、上海、山東省,與2019年IPO過會地區分布情況大致相似。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2. 2019年IPO被否企業分析
IPO被否企業申報板塊:2019年全年共計22家企業被否,相比2018年同比下降62.71%。2019年IPO被否企業,中主板和中小板被否企業數量最少,各有2家;科創板被否企業數量有6家;創業板被否企業數量最多有12家。與2018年被否情況對比,2019年主板被否企業數量大幅減少。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從企業IPO排隊時間來看,被否企業排隊時間明顯加快。排隊時間仍集中於1-1.5年。今年IPO排隊時間加快,有望實現更多企業即報即審。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從排隊企業數來看,2019年在審企業總數呈現先增後減趨勢。5-8月在審企業數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審核速度未提升,但5月和6月新增受理企業數劇增。9-12月新增申報減少,且審核速度加快,排隊數自然下降。IPO堰塞湖現象明顯消退,企業排隊時間顯著縮減。此外,現場檢查企業數增加,監管層應該會繼續解決IPO「堰塞湖」問題。另外,符合「即報即審」政策的企業,不用排隊,兩三個月就能審完。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過會及被否企業利潤規模情況:隨著註冊制將在A股市場全面實施,發審委對非科創板擬IPO企業的審核,在利潤規模層面上也在逐漸放寬。各利潤區間的擬IPO企業的過會率相比2018年都有所提升,但過會率最高的依然是利潤規模大於1億元的企業,2019年過會率高達96.91%。過會率最低的依然是利潤規模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過會率為40%。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企業IPO被否主要原因:從2019年被否企業問題及審核結果情況來看,發審委關注重點仍集中在:財務真實性及合理性、毛利率相關問題、關聯交易和業務獨立性質疑、持續盈利能力、供應商&客戶相關問題、合法合規問題、內部控制規範性問題、會計處理和會計準則相關。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3. 2019年企業IPO募資情況(按上市日)
2019年實現IPO募資總額共計2532.48億元,較去年同比上升83.76%,募資額超過20億的公司有16家,去年同樣也是16家。前20家共計募資額1213.48億元,佔新股全年募資總額的47.92%。其中排名第一的郵儲銀行IPO實現募資327.14億元,是繼2010年農業銀行之後最高的IPO首發募資額,A股歷史第8位。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從行業上來看,貨幣金融服務行業的企業IPO募資金額最多,達653.86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位居第二,行業募資總額為311.70億元。
資料來源:Wind,如是資本
4. 2019年新三板市場掛牌、融資及轉板情況
新三板市場自2012年擴容全國發展至2017年,企業掛牌數量及定增融資額實現快速上漲。2015-2017年,平均每年可實現1300億以上的股權定增融資。但進入2018年後,企業掛牌數量及定增融資額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截止2019年12月31日,掛牌企業數量負增長1738家,定增股權融資僅實現264.63億元。
資料來源:NEEQ,如是資本
新三板轉板IPO情況:2019年244家IPO過會企業中,54家企業曾經掛牌新三板,佔比22.13%,未通過的企業中,6家企業曾經掛牌新三板。以此計算,2019年新三板轉板IPO企業的過會率高達90.00%,高於上會企業整體過會率。
2020年A股市場及IPO展望
1. IPO過會企業數量有望進一步增加,過會率將維持高位
2019年的平均過會率(除科創板外)為88.46%,相比2018年上漲了23.17%,預計2020年平均過會率將繼續維持高位。在註冊制將全面實施的趨勢下,企業IPO上市的難度將逐漸減小,IPO過會企業的數量有望進一步增加。
2. 過會企業淨利潤最低規模有望回歸正常區間
2018年利潤規模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過會率僅為18.37%,而2019年利潤規模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過會率已上升到40.00%。不難看出隨著註冊制的逐步推進,發審委對擬IPO企業的利潤規模的審核也在逐漸放寬。2020年過會企業淨利潤最低規模有望回歸正常區間,而在未來註冊制的大環境下,擬IPO企業實現市場化市值將成為重點。
3. 破發、退市將成為常態化
隨著註冊制的穩步推進,國內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將逐步趨向成熟,同時A股上市企業的稀缺性將被打破,一二級市場的估值邊界將不復存在,估值價差將逐步縮小,市場中破發股、退市股也會成為常態化。2019年科創板破發家數已達到10家,破發率達到14.28%。依照港股和美股的經驗,註冊制時代下,我國A股的破發和退市也將會常態化,A股市場將進一步分化。
4. 2020年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落地
2020年將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重要措施集中落地的一年,我國將會形成更加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創業板改革方面,2019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要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註冊制改革。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該規定對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條件適當予以放寬,首次允許創業板借殼並配套融資。重組上市作為企業除IPO之外,另一條重要的上市途徑。在新三板改革方面,2019年10月,證監會宣布將在新三板設立精選層、建立轉板上市機制、允許公開發行、引入公募等長期資金、完善摘牌制度等。根據規劃,精選層企業掛牌一定期限後,符合交易所上市條件和相關規定的可以直接轉板上市。在全面註冊制改革方面,2019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證券法,並在2020年3月1日開始實施。本次修訂明確將全面推行註冊制,一是精簡優化了證券發行條件,將發行股票應當「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要求,改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二是調整了證券發行的程序,取消發行審核委員會制度,證監會更多的是作為註冊機關。三是強化了證券發行中的信息披露。未來企業在國內上市將更加便捷。
(作者張奧平系如是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杰系如是資本高級投資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