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獲取育兒情感小知識,暖心小月伴你一同成長哦!
文|艾小月
最近關於神童的報導有點多:
先有我國的一名15歲高一女生參加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大會,後有美國的一位14歲少女贏得了&34;的稱號。
網友們紛紛感慨:這些都是&34;,當自己14歲的時候,在幹嘛呢?
我想起了小時候聽爸爸講過的&34;寧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喜歡講中科大少年班這群神童們的故事。
寧鉑2歲就能背誦30首現代詩詞,4歲識別400個漢字,5歲讀小學,八歲已經會開中藥藥方,13歲成為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個學生。
可是在2003年,寧鉑卻正式出家了。
為什麼這樣一個轟動全國的天才人物卻沒有完美的結局?
後來,寧鉑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了原因。
他說,中科大讀書時他頂著&34;的頭銜被過度的宣傳和崇拜,其實活得非常痛苦,甚至出現了精神恍惚。
於是,他在最迷茫時,給家人寫了一封信,提到自己像是&34;,任由擺布,&39;神童&34;
父母在回信中卻說大家都是為了他好,讓他要珍惜能在名牌大學學習的機會。
這樣的回信讓他萬分失望,他覺得父母更願意接受媒體所塑造的那個寧鉑。
後來,他留校任教了幾年。有一次,他在電視節目上公開批評&34;,並想到了出家,但他父親卻說他的做法讓&34;。
我明白了,原來父母地逼迫和不理解成了壓倒寧鉑的&34;。
很多家長都覺得從小&34;孩子一把是為了孩子好。
我卻認為,父母所謂的為了孩子好而&34;孩子,其實隱藏著父母控制的欲望。
你所謂的為了孩子好,其實只是滿足你的一己私慾
近期,一個關於神童曦曦粉絲會的視頻在網上被瘋傳。
當我看到這個4歲的小孩坐在講臺上,面對大人們提出的各種哲學問題,都能夠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時,我感到了一種不真實。
這段視頻中曦曦一直對答如流,直到視頻中有個女士問他:&34;,他卻聽不懂了。
他向爸爸求助,爸爸給他做出了如下提示了:&34;
這樣曦曦才開始回答說:&34;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如果沒有爸爸的翻譯&34;就是&34;,那麼曦曦就抓不出&34;這個關鍵詞,更別談回答出問題了。
再仔細分析,曦曦每次回答的話語都包含了很多關鍵詞,內容就是各種雞湯金句地排列組合。
後來,我看了網友的評論才知道,原來曦曦的爸爸陳光經營了一家講&34;的培訓機構。
曦曦的頭像在網站醒目位置擺放著,顯然他已經成為了他爸爸斂財的工具。
正如武志紅所說:我們這個所謂的&34;藏著一個邏輯:我對你這麼好,你應當給予我回報。
像曦曦爸爸這樣的家長口口聲聲說著自己是在為了孩子好,實際表現出來地卻是希望得到孩子的回報。
不可否認&34;們都很聰明,但是當他們被父母過早地消耗,這些小&34;們終將和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
你所謂的為了孩子好,其實孩子並不需要。
前段時間,FTboys成員王源,接受採訪時透露說他被媽媽安排相親了。
因為媽媽覺得自己一個朋友的女兒很不錯,所以就想介紹給自己的兒子認識。
王源直接拒絕了媽媽。
有王源媽媽這種思想的家長真是太多了。
比如熱劇《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宋倩一直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卻把英子逼地要去跳海。
網友們都覺得宋倩是超強的控制欲,張口閉口都把自己的&34;夢想強加在女兒的意願之上。
前段時間,有個養兔子的八歲小男孩李澤正火了。
他的爸爸發現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想養兔子時,沒有批評孩子的&34;,而是大力支持了他這個想法。
爸爸還陪孩子一起觀察兔子,跟孩子一起讀書,不斷地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鼓勵孩子把觀察兔子的故事寫出來。
結果,小小年紀的李澤正從爸爸正在給他講的《西遊記》中找到了靈感,創作出了一本中英文童話書《兔子英雄記》。
盧勤說:孩子自己選的路就會努力,努力中獲得了成就感就有了動力,最後必定成功。
當我們盲目幹預孩子選擇的路時,都需要好好地想一想,這個所謂的&34;的幹預,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只有我們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我們才會作出對孩子真正好的舉動,從而能夠引導和支持孩子變得足夠強大。
我們都不喜歡被人控制,但是我們卻經常對自己的孩子打著&34;的旗號加以控制。
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個女孩曾發出這樣的呼籲:
&34;
父母應該如何克服這種控制的欲望呢?
1、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34;&34;
這些話本身強調地就是:你做好了,你的孩子就好了。
這種理論根本不關心孩子自己究竟想怎樣,它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怎麼想不重要,你才是他人生的主角。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他們通過你而來,但並非源自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孩子應該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他並不是父母用來完成自己夢想的工具。
2、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適當的放手。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一書中曾經說過: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的頭上,這就是權力。
權力其實可以換成另外一個詞——控制。權力的欲望也是控制的欲望。
控制欲望強烈的人勢必會努力尋求權力,也即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頭上。
有很多孩子長大以後,只是生理成熟了,心理上依然還是個巨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總是走不順暢。
究其原因就是他還是一個孩子時,父母對他控制欲望太強了,於是孩子事事依賴父母,一直學不會獨立。
當孩子被允許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和行動時,他將獲得尊嚴;
當孩子被允許自由使用自己選擇的能力時,他將獲得意志上的獨立;
當孩子沒有幹擾的獨立工作時,他將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34;時,請記住放下你的控制欲望。
心理學家李雪說: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後勁十足的孩子,那麼就應該少一點功利,多一點思考。
讓我們都能放下身段,學著&34;,多多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選擇,用愛來培養一個真正的&34;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作者簡介:艾小月,自信堅強,樂觀上進,極度追求生活幸福感的我,想用文字治癒自己,治癒和我一樣有著同樣困惑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