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釣魚人來說,擁有一支質量上乘、使用可靠的魚竿非常重要。而市面上的魚竿可謂種類繁多,價格也是參差不齊,讓很多釣友挑的眼花繚亂。於是,有些釣友本著「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覺得越貴的魚竿質量肯定越好。
而實際並不盡然,有些釣友發現,自己花高價買回來的魚竿要麼用起來並不順手、要麼就是軟的「像麵條」、甚至還出現很多斷竿的情況。這實在是讓人惱火,這感覺,應該不亞於買回奔馳車剛開沒多遠就漏油吧。
如果說便宜的魚竿質量差就差了(其實便宜也不是劣質的理由),可為什麼很多大廠生產的高端魚竿,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此問題,曾和國內某大廠的產品部人員聊天提及此事。該廠生產了不少高端競技竿(價格四位數起),曾出過不止一次的斷竿情況,因此被個別釣友稱為「辣雞」。對此,他是如何解釋的呢?
他有些無奈的笑了笑,並沒有否認斷竿的問題,而且通過電商後臺得到的反饋來看,斷竿情況遠不止一兩次。至於為什麼,他給出了兩個解釋。
一方面,是確實質量存在問題,因為誰也不敢百分百保證自己的產品全都合格。作為大型生產企業,很多生產流程都是自動化完成,不過在一些關鍵步驟仍需要人為操作,所以很難做到十全十美。這樣,就可能導致少數質量不達標的產品逃過了最後的檢驗流入市場,最後來到釣友手中。
而另一方面,與釣友的使用習慣有關。之前曾經做過測試,如果在把釣竿展開的環節動作不到位(比如某一竿節沒有拉到位或者沒有鎖定),那麼在竿尖受到壓力時,就很容易出現斷裂。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釣友的操作方式不當。因為很多高端竿都相對較軟,而不少釣友並不擅長使用這類相對較軟的竿子,還按照硬竿的習慣直接發力。結果,軟竿本身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又負擔了「不能承受之重」,自然容易斷竿。
對於第一種情況,任何一個廠家也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只能儘量將殘品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很多廠家所做出的調整是主推價格親民的硬竿(價格在98~399之間),以此來迎合大多數釣友的習慣。而這個價格區間的魚竿成本也隨之降低,所售後也更加輕鬆,只要斷了就給你免費配節,你還會誇人家服務好。
其實,不單單是魚竿,其他任何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都是「一分錢一分貨」。或許會在包裝、塗裝、宣傳方面的成本嫁接在售價上,但是其本身的設計、材質和製作都絕對會高於低端產品。
當然,這並不是建議大家購買價格高的魚竿,因為就算是我們出去釣魚也只用二百塊錢左右的裸素,感覺此類釣竿性價比最高(以前曾經專門寫過一篇《釣魚老手選購魚竿從不看網紅爆款,想買性價比高的魚竿得會找渠道》)。所以釣友們究竟如何選購,還是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垂釣需求。另外,一切釣具都是輔助,磨練釣技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