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熱播之後,「樊勝美」就不僅是劇中的一個人物,它還成了一個現象,指涉那些被父母或家庭敲骨吸髓般「榨取」一切的子女。倒也不要覺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樊勝美」,去年就有一名號稱是身價過億女明星生父的男子上了某電視的求助節目,他承認當年女兒在襁褓中他就再也沒盡過撫養責任,但他依然理直氣壯地向女兒索取5000萬贍養費,「不然就一起下地獄」。知名編劇趙冬苓的新作《我的親爹和後爸》(下文簡稱《親爹後爸》),也刻畫了一個「不明理」的父親,故事裡也差點有一個男版「樊勝美」。
《我的親爹和後爸》海報,跟《請回答1988》海報有點像
李梁(張譯 飾)是受人尊重的大學教師,還是個向大眾傳播「心靈雞湯」的暢銷書作者。他是名成功人士,在城市裡住著別墅,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爸爸李東山(李建義 飾)是退休工人,厚道老實,一輩子為李梁和李梁妹妹操碎了心;妻子與他情投意合,他倆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日子本來是波瀾不驚的。
大學教授兼暢銷書作家李梁(張譯 飾)
李梁住的別墅,這依舊是一部沒有「窮人」的電視劇
突然有一天,有一個自稱是李梁親爹的男人出現了。原來20多年前,李易生(張國立 飾)拋下妻兒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走了,從此杳無音訊。是後爸李東山辛辛苦苦把李梁兄妹拉扯大的。該承擔撫養責任的時候,人不見了,等到老了,子女功成名就,卻出現叫嚷著要認子女,要補償他們父愛,李易生自然讓李梁反感。尤其是李易生的另一個兒子、李梁同父異母的弟弟李壯以「贍養父親」為由,向李梁索要「撫養費」,更是屢次爆發衝突。
李易生找上門去,李梁、李壯引發衝突
來客串一下「追劇說法」。從法律角度看,哪怕親生父母再糟糕,子女都有贍養的義務。我國《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婚姻法》也如是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因此像《親爹後爸》中的李易生,你還真拿他沒轍,李梁有義務贍養他。(《檢察日報》2017年刊登過一篇題為《》的文章)
贍養不以撫養為前提 "絕對義務"你怎麼看?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贍養費怎麼給。之前的明星父親獅子大開口要5000萬,這不可能得到法律支持的,在實踐中,贍養費的支付主要考慮兩個前提,一個是父母一方生活困難或者無勞動能力,第二個前提是,贍養費金額一般按照當地消費和生活水平而定,只保障最低或者中等生活標準,而不支持奢侈生活水平。
《親爹後爸》中,李梁的朋友一開始建議每年給李易生4萬,後來李壯開口一年要10萬。李梁並非給不起,重點也不在於這贍養費給多少,而在於,李梁給得是否心甘情願。雖然法律規定是這麼一回事,但每個人都有樸素的正義感:你不曾撫養過我,我卻得贍養你?
編劇以此情感衝突為開端,有一定的收視吸引力,因為這一情感衝突也代表了普通觀眾的困惑,觀眾有代入感。只是法理與樸素情感的衝突,看似複雜,實際上它的是非再清楚不過了——凡事以法律為基準,你就算心不甘情不願,法律讓你怎麼做你還是得怎麼做,沒太大轉圜空間。編劇如果要以情法衝突作為一部劇集的基本衝突和推動力,只有兩條線路可以走:一是把李易生這個角色往「壞」裡寫,他就是要變著法子作妖,以此來激發觀眾的激憤情緒,並將情緒轉化為收視率。這個時候,劇集的主線就成了「吸血鬼」父親壓榨「男版樊勝美」,或許還能引起年輕人的討論。
但這樣處理有點激化代際矛盾,太不正能量了。何況張國立作為絕對男主角,他飾演的生父並不是一個負面角色,現在劇情對他浪蕩、不負責任的刻畫,完全是先抑後揚。《親爹後爸》走的是,「難言之隱」的溫情路線——就像韓劇裡恩愛情侶突然鬧分手,原來是一方得了絕症。李易生找到李梁,不是要錢,按照編劇的伏筆,或許是李易生認為自己得了寶玉,想留點財產給李梁兄妹,彌補愧疚心理。看劇情介紹,李易生當年離家出走,是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李梁會發現是自己誤會了李易生,最終父子相認,「我」、親爹和後爸,三個男人相親相愛。
親爹和後爸
如此一來,編劇雖然一開始提出了法理與情理的衝突,但處理方式是避重就輕。李易生是有苦衷的,那麼李梁原本感情上對親爹的怨懟也就被消解了,衝突便也不復存在。《親爹後爸》安排了晚間八點檔家庭倫理劇最常見的路線:哪怕這世界上真有什麼婆媳矛盾、父子矛盾、母女矛盾,都沒關係,它們最終都會在萬能的「愛」裡實現和解的。非常溫情、非常雞湯,也非常簡單。
該劇整個製作團隊大有來頭,從導演、編劇到演員,都曾在金雞獎、華表獎、飛天獎、白玉蘭獎等專業獎項中有所斬獲;從題材、主題、演員配置等來看,它顯然是衝著中老年觀眾來的。豆瓣上已經有「三觀黨」出沒,痛斥李易生是「人渣」,完全無法接受「人渣最後被一家親」。年輕人有更新潮的觀念當然是好的,但如果以此為標尺來要求劇中的人物並論斷一部劇的「三觀」,也不合理,「三觀黨」只會讓藝術的複雜性消失,讓藝術淪為「正確」觀念的傳聲筒。
如果我們把《親爹後爸》這種類型的電視劇理解為「爸媽專供電視劇」,就會發現它們的價值了。現在年輕觀眾都在逃離電視機,中老年觀眾是電視臺更為主流的受眾。但整個世界都在討好年輕人,電視臺心心念念的也是更具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因此很多電視臺對著中老年觀眾,一直在放映的卻是各種玄幻劇偶像劇,中老年觀眾的文娛需求並未得到充分的滿足。就像筆者家裡的老人,看到玄幻劇就轉臺,納悶為什麼電視臺老放這種奇怪的東西,但張國立和張譯卻可以讓她津津有味地坐在電視機前,並跟著劇情批評下李易生這一類人。而大部分爸媽的思想和審美,就是《娘道》這樣水準的,「爸媽專供電視劇」也普遍是這樣的水準。
張國立在老一輩觀眾那裡很能扛收視
《親爹後爸》估摸著只是一部合格線上的作品,但在春節這樣合家歡的時期,電視臺有這樣一部可以讓爸媽樂呵看的電視劇,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