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在去年「雙11」被吐槽促銷規則堪比奧數後,電商平臺聲稱今年玩法更簡單。但不少消費者發現,這個「雙11」還是費心費力,一邊是複雜的優惠規則,一邊還要提防商家虛假降價的貓兒膩。(11月7日《北京日報》)
「雙11」購物節 「套路」背後「陷阱」多
11月以來,「雙11」購物節的前哨戰已經打響,消費者在興奮地買預售、加購物車時,一不小心就會掉入商家設置的營銷陷阱。買一件商品要集齊五六種優惠券,優惠簡訊轟炸手機被塞滿促銷信息,先提價再降價優惠、價格「不降反升」,說好的優惠說沒就沒了……種種亂象,不一而足。【詳細】
「雙11」促銷規則堪比奧數,當電商商家給消費者留下這樣的口碑和印象,勢必會影響到消費體驗。更何況,一些商家促銷「奧數」算法的背後,往往摻雜著虛假打折、產品質量打折等套路,也必然會讓消費者大呼上當。不過,消費者並不傻,消費體驗不佳,加之產品不咋地時,一則會吐槽不斷;二則會依法維權。反倒是,商家會因此聰明反被聰明誤。【詳細】
網購「套路促銷」的「沉痾痼疾」難以根治?
實際上,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非今年的「雙11」陣仗不小,而是歷年的「特賣狂歡」排場都甚是盛大;也並非只有今年的「雙11」是個「天坑」,而是往年的各類購物節都是滿級的「套路操作」。「剁手一時爽,收貨想撞牆」,每次「狂歡」過後,洶湧而至的一定是各類投訴、曝光和不勝枚舉的維權案例。因此,透過繁榮表象深究實質,我們則必須清醒地看到,與發展迅猛、參與使用人數與日俱增、網絡交易金額節節攀升「共存」的,便是「促銷狂歡」「特賣瘋搶」背後的現實問題:各類網購平臺魚龍混雜、商品質量良莠不齊、賣家以好充次;低價誘惑、高額獎品惡意誘導、虛假廣告等網購陷阱更是層出不窮。【詳細】
最叫人意難平的,是虛假標價和廣告轟炸。前者來說,比如某品牌天貓旗艦店「雙11」預售價格三袋55元的油潑辣子,此前只賣22.8元?又比如「9月份梳子兩把160元,現在110元一把」。後者而言,很多已經不會使用簡訊的網友,最近在簡訊界面做得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按照轟炸式簡訊廣告的要求、以不同的字母和數字回復退訂。「雙11」果真最划算嗎?答案顯然是「未必」。一是因為商家不可能把一年的銷量豪賭到這一天去,二是因為網上購物狂歡的吸引力也在邊際遞減。你想買書,有「讀書節」;你想買手機,有「手機節」……錯峰購買,未必吃虧。倒是「雙11」之前的各種促銷亂象,越來越叫人煩不勝煩。【詳細】
電商平臺「野蠻生長」的營銷模式必須改變
對於電商平臺而言,「野蠻生長」的營銷模式必須改變。電商平臺必須在撮合交易的基礎上,加強履行平臺責任,在平臺治理、信息披露、公平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多下功夫。通過加強對入駐商家的監管,促使其誠信守法經營,讓購物節徹底告別不合理的虛假促銷,以此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讓消費者放心、安心地購物,才是「雙11」作為購物狂歡節的根本。如果處處都是「坑人」的陷阱,消費者又怎能狂歡呢?【詳細】
要徹底滌蕩網絡消費環境,進一步夯實誠信消費土壤,切實保障消費者的自身權益,依舊是一場「持久之戰」,在這場「戰役」中,不僅需要工商、質監、消協等部門聯合協作,更需要從制度條例上築就堅實壁壘,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未來,在政策落實、措施有力、監管到位、輿論引領等各方面的保障越發完善的大趨勢下,我們期待著「購物狂歡節」終有一天不再是電商平臺「套路促銷」的「華麗包裝」,而是真正成為屬於消費者的「超級福利日」。【詳細】
微言大義:
@小宅宅:這活動太累了,我寧願加班半天,還能賺錢。
@KONOKO陳:我就稍微看了一下購物頁面,沒看明白,就感覺頭暈。
@給智者煲湯:已經退出雙十一了,不參加活動,也不買東西。
@鯉魚ok:雙十一購物套路多,沒點數學頭腦真搞不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所謂「自古深情留不住,只有套路得人心」,「雙11」的出現確實讓消費者購物得到實惠,但隨著近年來狂歡式購物的一次次洗禮,電商營銷也不再滿足於老把式了。不過,商家「套路」用多了,連自己都認為消費者仍然能主動上「套」,殊不知消費者早已「更新升級」。其實,廣大電商平臺還是少在花樣繁多的打折促銷上動心思,多在提升產品質量和購物體驗購物體驗上下工夫吧,用誠意打動消費者,才能真正留住人心。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