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2021-01-17 澎湃新聞

原創 徐子銘 丁香醫生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

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

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然而荒誕的是,就算在這集控訴「外貌焦慮」的劇裡,彈幕中依舊不斷飄過對她容貌的指指點點,質疑妝容太厚、皮膚幹毛孔大、眼袋明顯……

她在說什麼,重要嗎?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 DEPTH

你覺得自己「不好看」嗎?

從學生時代的各種評價、歧視、同學們私下裡的「班花評選」、「異性照片打分網站」,到成年之後普天蓋地的美顏、網紅、媒體灌輸和社會評價,都在向我們傳遞一種價值:

顏值即正義,尤其是女性。畢竟美人捧心是楚楚惹人憐,長得醜的捧心,那叫「醜人多作怪」。

2015 年,德國諮詢企業 GfK 搞了一次「全球外貌滿意度調查」,發現中大陸只有 10% 的國人對自己的外貌完全滿意,三分之一的人介於滿意和不滿意之間,還有 13% 的人以不滿意為主。

然而,就是這樣低下的滿意度,竟然在參與調查的 22 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算中遊。

覺得自己丑,可能是我們的時代痼疾。

圖片來源:GfK

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

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

軀體變形障礙

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譯為體像/體象/體相障礙、幻醜症等。它是一種真實的精神-心理疾病。

■ DEPTH

生而為人,不夠美

我很抱歉

很多人可能難以想像,外貌上的一個小瑕疵,能帶來多麼大的焦慮。

一個青春痘,在普通人眼中只是個需要清除的紅點,而在軀體變形障礙者眼中,很可能就是字面意義上的「臉爛了」:

跟朋友同事聊個天,時刻覺得 TA 在介意臉上兩毫米的小痘,即便 TA 根本沒看見;

難以控制地照鏡子、問別人、跟別人對比,確認自己沒問題;

塗若干層化妝品,備齊墨鏡口罩,不自覺地用手擋著,拼命想把痘遮住;

走到哪裡都覺得自己像毀容一般,不好意思見人……

逐漸,這種焦慮與痛苦成了日常,讓人不敢出門,不願工作、排斥上學,沉溺於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改造工程」。

而這顆「痘」,可以是各種無關緊要的外形缺陷:從臉上的皺紋、痘坑、單眼皮、大小眼、塌鼻梁、牙不齊、膚質不好,到身體的高矮胖瘦、胸大胸小、脫髮、肌肉不發達,以及性器官等。

女生將自己整容成芭比娃娃,在英文社交媒體上一度非常流行。這樣做的人很多在後來被確診為軀體變形障礙。

圖片來源:Yourtango.com

還有個有點驚訝的事實:人們普遍認為女生更關注外貌,但在軀體變形障礙方面,男女發生率的差異並不大。美國的比例是 2.2% (男)比 2.5% (女)。

看臉的時代凝視女人,同樣也凝視男人。

女性的焦慮點分散於體重、皮膚、胸臀腿各各方面,而男性集中在身材不壯、毛髮稀疏和私處尺寸三大領域,跟普羅大眾關注的部位恰好一致。

雖然覺得自己外形不完美的人不少,但軀體變形障礙確實是病——進入領域權威《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疾病,會對人造成真實而嚴重的傷害。

這種疾病容易跟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共患,也跟自殺意願、自殺行為的升高有一定關聯,嚴重者會退出社交。另外,常見的問題還包括「過度整容」。

和要「變更美」的一般人不同,整容並不能幫軀體變形障礙者改善心態。

根據不同的研究,一到三成的整容者可能有軀體變形障礙傾向。而德國的大樣本研究顯示,軀體變形障礙者參與整形的比例是 7.2%,遠高於 2.8% 的全民平均水平。

軀體變形障礙者迫切想要通過整容回歸正常,但八成左右的人整完之後仍不滿意,往往會要求對同一部位反覆整形,提出醫生達不到的要求,或者馬上轉移到下個需要焦慮的「問題」。

周圍的人會批評他們「整容成癮」、不務正業。只有這群人自己知道,靠整容試圖撫平心中的焦慮卻無法撫平,有多痛苦。

■ DEPTH

社交媒體

讓我們對「醜」更焦慮

像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一樣,軀體變形障礙不是某個單一原因造成的。

這種障礙與人格特質有一定關係,性格比較完美主義,或有焦慮、抑鬱、強迫傾向的人更容易發生。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完美主義就必定會產生外貌焦慮。

另一個與這種問題可能相關的因素,是兒時受到過跟外形相關的諷刺、歧視與欺凌,尤其是針對體貌特徵的欺凌。

「你四眼」「你齙牙」「胸大無腦」「你怎麼這麼胖,都吃成豬了」……這些話像刀子一樣,刻下的傷痕數十年後可能還留著。

最近,有個新的風險因素在逐漸浮出水面:社交媒體。

照片越拍越多,美顏越開越大,男生人均八塊腹肌,女生個個電眼大長腿,原本分享生活的自拍、直播、vlog,變成了比拼顏值身材的秀場。

然而自拍多到影響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軀體變形障礙的症狀表現。有個特別典型的案例,是英國小哥丹尼·鮑曼(Danny Bowman),他曾經確診此病,並且一直在呼籲社會關注。

丹尼·鮑曼。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丹尼在十五歲時自拍上了癮,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發兩百張自拍,卻發現沒有一張是他自己看得上眼的。他把這些照片發到網上,又招來了很多槓精,有的說鼻子大,有的說眼睛小。於是,他每天花十個小時找角度,就是為了拍到最完美的一張自拍。

他逐漸開始「外貌焦慮」,陷入了抑鬱和強迫,退了學,之前的朋友也失聯了。經過規範的診治,他才恢復健康。

丹尼是英國第一個醫學認可的自拍上癮者,卻不是第一個受網絡影響的「外貌焦慮」者。

近幾年,各國整形科都不約而同地發現,想要整容像明星的越來越少,想要整成「濾鏡臉」「網紅臉」的越來越多。

此類新聞太過常見,幾乎已經不算新聞。

一打開網絡,我們就仿佛掉進了俊男靚女的陷坑,看到的所有人都比你更美、比你更帥。

長期接受這樣的信息會改變人對現實的判斷,就算理智明明告訴你那些人都開了八層磨皮,你也很難不被其影響。

有研究發現,兩者存在相關關係,在這種社交媒體環境下暴露的時間越長,軀體變形障礙的風險越大。

■ DEPTH

有辦法走出「外貌焦慮」嗎?

如今,我們被來自 PS 、商業廣告、社交媒體的俊男靚女包圍,而他們又成了我們互相鄙視、互相攀比的理由。

媒體和周圍人的觀念共同抬高了被稱為「美」的門檻,直到絕大多數人靠天然的容貌和身材都難以達到;而凡是低於「美」的都被認為是「醜」。

看著「美」的人通過外形換來大把的真金白銀,而「醜」的人卻只能招來咒罵和惡意,誰敢說自己不焦慮?

即使沒到患病的程度,現代人也很難不受這種心態的戕害。

如果你過度在意容貌,經常為外形焦慮,乃至變得討厭自己、厭惡社交,我們建議:

00

就診,確診的話嘗試心理治療

■ DEPTH

與其對疾病的代入感太強,不如去正規醫院看看。如果確實情況嚴重,那就要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走出困境。

如果問題還沒嚴重到確診的程度,只是偶爾焦慮,可以試試:

01

練習分配注意力

■ DEPTH

在日常生活中,試著主動關注你正在做或者正在經歷的每件事情,關注它們帶給你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試著去體會那些你早已習以為常的細節。

比如,吃東西的時候,你的舌頭、牙齒和兩頰是怎麼互相配合完成咀嚼這個動作的?進門的時候,你的手臂和手是怎麼用力、扭轉,用鑰匙把門打開的?從家走到學校或者工作地點,你都會聞到哪些味道?

學會集中注意力,你將可以越來越擅長把過多地放在外貌上的注意力,分配到生活中其它重要的事情上去。

02

停止自我測量或者反覆觀察的行為

■ DEPTH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瘦一些,並且常常測體重,那你一定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總會時不時冒出一種衝動:想要獲知當前自己過度關注的事物具體的狀態,在外貌焦慮者身上,可能是體重大小、臉上的痘印是輕是重、左右臉到底有多不對稱、小腿到底有多短……獲知這個行為可以讓我們暫時好受一些,但卻無法持久,那種衝動總會再次湧上來;而我們越是輕易地順應那股衝動,就會越加依賴獲知的行為,失去探索其它可能同樣有效的行為的機會。

所以,不如試試不去測量,看看會怎麼樣。可以想見,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熬,因為習慣被打破了;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不去順應衝動,你的心裡平靜的時間會變得更久,你對觀察或測量行為的依賴會變得更小——它是一種更能有效減輕焦慮感的行為。

03

理智整容、修容

■ DEPTH

為自己的整容、修容計劃定一個界限,並找出這些衝動背後的真實想法,理清「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停了」。還有,少去跟網上那些八級美顏人士攀比。

決定修飾或者修改自己的外貌之前,先想想,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為了和別人攀比嗎?為了獲得別人的稱讚嗎?為了讓自己感覺更自信嗎?為了受人喜愛嗎?受不了自己身上的某種缺陷?或者是為了能看上去和別人一樣?

多想幾遍,你的目的是否能通過改變外貌來實現?除了這個方法,你還有哪些別的選項?如果容貌改變了依然達不到目的,你將會進一步做些什麼(而不是「更徹底」地整容)?

04

停止社交孤立

■ DEPTH

親人、朋友和同事並不會因為你長相的瑕疵而不願和你交往。如果你總是隱藏自己,可能反倒會讓他們以為你不想出去、不想社交,讓關係逐漸變得疏遠,不如多出去走動走動。

如有「不化妝就不能見人」的思維,試著素顏出街檢驗一下這個認知是否正確。

美,和真、善一樣,本來是人類天然的追求和嚮往。如果對美的追求成為補償自卑的工具,美可能就悄然消失了。

一切追求美的行動都應該以開心和健康為目的,而不是以攀比、治癒自卑、模仿他人為目的。

或許商業的陰謀試圖將所有人的審美統一起來,但人的美並不存在標準模版。我們不需要因為外貌美才自信,我們自信了,在別人眼中才美。

策劃 徐子銘

合作專家 丁若水

責編 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Robinson E, Aveyard P. Emaciated mannequins: a study of mannequin body size in high street fashion stores[J].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017, 5(1): 13.

【2】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712/table/ch3.t19/

【3】Phillips, Katharine A., and Susan F. Diaz. "Gender differences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85.9 (1997): 570-577.

【4】Buhlmann, Ulrike, et al. "Updates on the prevalenc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Psychiatry research 178.1 (2010): 171-175.

【5】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ody-dysmorphic-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53938#:~:text=Body%20dysmorphic%20disorder%20is%20a,may%20avoid%20many%20social%20situations.

【6】Bjornsson AS; Didie ER; Phillips KA (2010).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12 (2): 221–32. PMC 3181960. PMID 20623926.

【7】Sarwer, David B. "Awar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y aesthetic surgeons: results of a survey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members."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22.6 (2002): 531-535.

【8】Sweis, Iliana E., et al. "A review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aesthetic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 legal implications."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41.4 (2017): 949-954.

【9】The prevalenc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Rief W, Buhlmann U, Wilhelm S, Borkenhagen A, Brähler E

Psychol Med. 2006 Jun; 36(6):877-85.

【10】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88364/Selfies-killed-Schoolboy-took-200-photos-day-wanted-perfection-describes-addiction-drove-attempt-suicide.html

【1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86110/

【12】Swann WB. Self-verification: Bringing social reality into harmony with the self. In: Suls J, Greenwald AG, editor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ol. 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3. pp. 33–66.

【13】Cororve, Michelle; Gleaves, David (August 2001).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review of conceptualization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6): 949–970. doi:10.1016/s0272-7358(00)00075-1. PMID 11497214

【14】"Is "Snapchat Dysmorphia" a Real Issue?"

【15】Ryding, Francesca C., and Daria J. Kuss.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2019).

【16】Didie, Elizabeth R., et al.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Child abuse & neglect 30.10 (2006): 1105-1115.

【17】Kircaburun, Kagan, Mark D. Griffiths, and Joel Billieux. "Childhood emotional maltreatment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mong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19): 1-12.

【18】Dyl, Jennifer,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nd other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ody image concerns in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36.4 (2006): 369-382.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虎嗅網
    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 擺脫外貌焦慮,接受真實的自己
    此種現象也不由得令人感嘆當今社會對外貌的重視程度,其造成的「外貌焦慮」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狀況。但外貌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其實不然,對於個體來說,接受最真實的自己,從內到外散發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外貌焦慮是指個體因憂慮自己的外貌達不到外界對於美的標準,預期會受到他人的消極評價,處於擔憂、煩惱、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之中。從當今社會表現來看,外貌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兩點。
  • 當外貌焦慮碰上抑鬱症,又該如何釋懷?
    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性格缺陷。後來因為這句話,KK整天戴著口罩,總是很自卑,整天悶悶不樂,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她竟然因為外貌導致焦慮最後引發抑鬱症。不過在愛自我的方面,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做得很好,類似於KK這種以「外貌焦慮」引起的自我否定最終導致的抑鬱,其實也是不會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 你,有外貌焦慮嗎?
    相貌歧視是有的,「外貌焦慮」也是真實存在的。不要讓「外貌焦慮」打敗,不能控制長相,就控制內心,自信、積累、從容。
  • 無處不在的外貌焦慮,只有口罩能讓我喘口氣
    看看微博上#戴口罩緩解了外貌焦慮#這個話題,就知道很多人都對此深有同感:「口罩一戴,街上帥哥美女多了一半。」「戴上的一瞬間,感覺自己可以放鬆了。就像學生時代,校服緩解了我的衣著焦慮一樣。」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口罩成為了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濾鏡」,緩解了無處不在的外貌焦慮。感謝口罩,緩解了我的社交壓力。
  • 你有外貌焦慮嗎?它多大程度影響了你的生活?丨 作業精選
    前些天我在群內發起的討論:「覺察一下:你有外貌焦慮嗎?它多大程度影響了你的生活?」,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它是這個時代最無法避免的焦慮之一》(點擊題目閱讀),開頭我將趙薇導演的《聽見她說》作為例子,舉例了現在人們所抱有的外貌焦慮問題。而這種壓力同時也因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及外界聲音所導致。
  • 「外貌焦慮」真的可以毀掉一個人
    我相信不止是我,中國百分之七十的女性都曾有過「容貌焦慮」,又或者,這種焦慮感依舊伴隨到現在。你應該也聽過這樣的話:「你的臉太大了。」「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那個人眼睛好小,鼻子好塌,湊在一起是真的好醜。」評價完一番,還會繼續找一個對比來說:「你看人家某某某是真的好看啊。」
  • 有一種「高焦慮」,正在耗盡你的自信
    如:每個小時給正在開車的老公打電話確認;反覆地去看醫生,確認自己沒得重病。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應對未知情形 焦慮的人對未知事物充滿恐懼,高估潛在風險,所以他們也會避免接觸新的情形弗雷德裡克•方熱醫生在書籍《醫治受傷的自信》中介紹了一種「對抗」焦慮的方法:
  • 美的繭房:那些困在外貌焦慮中的女孩
    同樣的衣服不能出現在朋友圈兩次,因此,買衣服是一種剛需,她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快遞。自己不夠好看的照片也不能出現在別人面前。有一次,她和一個很瘦的女孩一起出去玩,女孩把兩人的合照發在朋友圈,她覺得自己顯得很胖,「特別受不了」,於是讓女孩把照片刪掉。「我永遠在意別人的目光,而且我自己會做比較」「我怕被別人否定」,她如此解釋自己對外貌的關注。
  • 美的繭房:那些困在外貌焦慮中的女孩
    「我永遠在意別人的目光,而且我自己會做比較」「我怕被別人否定」,她如此解釋自己對外貌的關注。這種心理,今年23歲的袁媛也很熟悉。袁媛大學讀的是播音與主持專業,班上的女生大多外貌出眾,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有點胖,在同學當中顯得「很(像)醜小鴨」,因此陷入了外貌和身材焦慮。
  • 恭喜你,又製造出新的焦慮
    聽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個事情的起源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不再贅述。總之和所有熱點一樣,最後不外乎有兩個聲音。一方挺,一方懟,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懟的一方稱作者別有用心,販賣焦慮,製造恐慌。挺的一方辯解說我們只是要教你們面對焦慮。這不是個辯論環節,我對雙方辯手的觀點沒有喜惡之分,今天就隨便說兩點。1.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鬱自殺輕生的個案頻發,各類因精神疾病而放棄生命的新聞不絕於耳。「適度焦慮是生活中的一個正常部分。」廣東省神經心理學組組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指出,「當焦慮嚴重幹擾每天的生活,持續存在、不合理且無法抵抗,影響個體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交時,便有可能是焦慮障礙,需要引起重視。」
  • 有一種「高焦慮」,正在耗盡你的自信!教你4招,緩解焦慮
    如:每個小時給正在開車的老公打電話確認;反覆地去看醫生,確認自己沒得重病。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應對未知情形 焦慮的人對未知事物充滿恐懼,高估潛在風險,所以他們也會避免接觸新的情形,或者要確保自己做好一切準備
  • 焦慮可能會帶來哪些疾病?
    正向影響的焦慮促進生活,但是負面影響的焦慮會影響生活,甚至會引發一些身體疾病。   1.引發慢性胃炎   焦慮患者可能會有胃痛或上腹痛、噯氣噁心、胃脹等症狀,去醫院做胃鏡檢查,也能發現輕度異常,比如慢性淺表性胃黏膜炎症。   但是這些症狀通過胃炎藥或胃潰瘍藥治療,往往症狀改善不太明顯,或者很多時候症狀還是反反覆覆的。其實這很可能是焦慮或焦慮相關疾病引發。   3.
  • 雪上加霜,一種新的罕見疾病正在印度蔓延!
    據環球網報導在印度向累計1000萬新冠確診病例這一可怕「裡程碑」逼近之際,一種新的罕見疾病正在全印蔓延,且多數病患是正處於恢復期的新冠患者。該疾病已導致至少9人死亡,100多人住院治療。這對目前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印度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到底是什麼病這麼嚴重?
  • 英國女子因為太漂亮看病被拒,她說這是對她外貌的一種歧視
    「我覺得他們那麼說我是對我外貌的歧視。我外表的打扮就像是一副盔甲,它並沒有反映出我的內在。我越想越生氣,我的不安很快變成了憤怒。」多年來,傑德一直在醫生那裡來來回回,試圖弄清她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一開始,在她去看了當地的全科醫生後,她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但她總是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 反容貌焦慮:我的美憑什麼你來定義?獻給有外貌焦慮和自卑的朋友
    最近流行的容貌焦慮視頻最近抖音上有一類視頻很流行——容貌焦慮視頻。視頻裡的博主,露出自己的素顏,穿上短褲背心,大大方方露出身上的贅肉,告訴屏幕前的我們,人前光鮮靚麗的她們,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臉上有雀斑,關掉美顏後有很多肌膚問題,平日視頻裡的好肌膚都是7分靠化妝,3分靠美顏。
  • 每天照鏡子2個多小時,越看越自卑,女孩如何擺脫「外貌焦慮」?
    那天我心情很好,因為我穿著我媽剛從國外給我買的新裙子。淡藍色的,帶著白色的鑲邊,有點像水手服。風一吹便隨風飄揚。我手握旗杆,似乎也找到了乘風破浪的感覺。從此也變成了一個活在化妝、美圖、甚至整形中「外貌至上」的人。2、為什麼那麼多女孩追求美貌,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因為在這個社會中,美貌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