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到周日晚上八點都會準時霸佔住電視,看芒果臺《明星大偵探》,真的好刺激~說到刺激,回想起當時播第二季的節目《恐怖童謠》了,那首童謠依稀還在腦子裡盤繞,連帶脊背發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以算是年度最佳恐怖嬉鬧神曲了!
那首《恐怖童謠》歌詞如下:
一個兩個三個小朋友/四個五個六個小朋友/七個八個可愛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玩雪球/一起手拉手玩雪球/一本圖書看到第八頁/一首歌謠唱到第四句/一口糖果只咬了半口/還剩五個小朋友/
一雙拖鞋弄丟了一隻/一部法典背完第二卷/一把獵槍子彈已上膛/
還剩兩個小朋友/一個故事還沒說開頭一個小朋友睜開眼
前半部分很挺溫馨和諧,哪裡知道後面越來越詭異,簡直寒森森滲入骨髓呀,最後一句配上一雙血紅的大眼簡直要嚇尿!
現在回想起來這首恐怖童謠,竟然發現和我之前閱讀過的英國民間童謠集《鵝媽媽童謠》裡的一首叫《十個小黑人》的內容特麼相似呀!當初,俺還抱著純潔美麗的小心靈翻開這本集子的,看完之後腸子都悔青了,這哪裡是印象中溫情脈脈的童謠呀,其中不乏詭異、血腥、殘酷的句子,內涵又恐怖哦~~
後來沒事擼英劇《無人生還》,又叫《童謠謀殺案》,竟然發現這部描寫密室謀殺案的劇情中也出現了《十個小黑人》這首恐怖童謠,劇情精彩刺激沒得說,看得人心慌慌的~~
說起童謠,現代的影視劇中就屢見不鮮,早在1984年美國恐怖電影《猛鬼街》中就有一段夢魘般的童謠:
「他正在來找你 /最好鎖上你的門 /抓緊你的十字架 /還要清醒到很晚 /永遠不要再睡去 」
給電影更增添了一種不寒而慄的恐怖氣氛。
而當年被《瘋狂的兔子》這部恐怖科幻影片摧殘過,留下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的80後、90後們,相信對影片裡的怪異童謠終身難忘吧:「東西街,南北走,回頭看見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磚頭,卻被磚頭咬了手 」「稀奇稀奇真稀奇,麻雀踩死老母雞,螞蟻身長三尺半,老爺爺坐在搖籃裡!」其實,這些童謠也是頗具深意的,至少是對時代的某種暗喻,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童謠,在中國可以說是由來已久,在古代民間以孩童口頭吟唱的形式傳播,古人認為童謠能預示世運或人事,而且很多歷史記載裡的預言也常常一童謠的形式出現。《東周列國志》裡就有一個小段解釋裡這一現象:…太史伯陽父奏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變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這裡甚至將童謠認為是上天的一種旨意,難怪童謠在古代君王眼裡也是了解民情的一種方式。
14年由莫言小說《紅高粱》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出現了一段很晦澀的童謠:
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殿娘,娘,上西南,流流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
童謠本身就是民間的東西,給本劇抹上一層濃鬱的民間地方色彩,帶著一股張力、神秘感。
就連《小時代2》這種爛大街的電影裡,也出現了一首童謠,貌似叫作《小小姑娘》:「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藍上市場/穿過大街走過小巷/賣花賣花聲聲唱......」可謂清新可愛,朗朗上口,可謂成功地打了一張情懷牌。
日本可以說也是盛產童謠的地方,一部分是如《紅蜻蜓》這樣清新醉人的格調,另一種就是不輸「鵝媽媽」的恐怖童謠了,那首《妹妹背著洋娃娃》真不知道小孩子讀了是哪種滋味......前方高能預警!!
妹妹背著洋娃娃/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的小鳥在笑哈哈/娃娃啊娃娃 為什麼哭呢/是不是想起了媽媽的話/娃娃啊娃娃 不要再哭啦/有什麼心事就對我說吧/從前我也有個家/還有親愛的爸爸媽媽/有天爸爸喝醉了/揀起了斧頭走向媽媽/爸爸啊爸爸 砍了很多下/紅色的血啊染紅了牆/媽媽的頭啊 滾到床底下/她的眼睛啊 還望著我呢/爸爸.媽媽.為什麼呀.為什麼呀/然後啊爸爸 叫我幫幫他/我們把媽媽埋在樹下/然後啊爸爸 舉起斧頭了/剝開我的皮做成了娃娃
這樣的童謠簡直暴寒,大夏天竟流出了冷汗啊,啊啊啊~更多冰冷刺骨的暗黑童謠這裡就不多說了,實在瘮的慌。。。讓我來一瓶82年的可樂壓壓驚
不行,為嘛腦子裡又冒出來最近剛追的《元芳與仁傑》這劇裡的詭異童謠呀:
七月半 開鬼門兒 鬼門開了 出鬼怪 鬼怪苦 賣豆腐 豆腐爛 攤雞蛋 雞蛋雞蛋磕磕 裡面坐個哥哥 哥哥出來上墳 裡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燒香 裡面坐個姑娘 姑娘出來點燈 掉進河裡回不來 七月半 打火鐮兒。。。。。不行,不行,進入單曲循環模式!!!
我只想說,童謠有毒,膽小莫入呀~~
話說,你還在哪裡見到過恐怖童謠呀?嚇嚇更健康,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