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10:00,市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第七場新聞發布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市精緻城市建設辦公室主任宋修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調研員呂仁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精緻城市建設科科長梁曉東介紹了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有關情況。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威海視察,提出「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的殷切期望,為威海城市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兩年來,我市把「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作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先後召開市委十五屆五次、六次全會研究貫徹實施意見,從寬窄兩個口徑推進精緻城市建設。在寬口徑上,用精緻的理念統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處理好精緻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經略海洋、對外開放等五個關係,奮力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在窄口徑上,注重精當規劃、精美設計、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精明增長,努力打造精緻城市威海樣板。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城市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成功創建全國首個「美麗城市」建設試點,上榜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開創了「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
精當規劃,發展空間延伸拓展
在全國首批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在全省率先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堅持生態優先、全域一體,推動中心城區東拓、西展、南延,提高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科學性、權威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組團式推進城市化建設,到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8.72%和60.12%。在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綜合考核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省政府授予「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稱號。
精美設計,城市特色更加彰顯
出臺第一部地方實體法規《威海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編制了《威海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制定了城市風貌保護名錄,建立城市風貌保護體系,保持「大山海、小珠鏈」總體風貌。在全國率先開展第四代城市設計,實現了從傳統城市設計到數位化城市設計的轉型,實現中心城區16個管理片區、63個管理單元的城市設計全覆蓋,使城市顯山、露水、透海,彰顯城市山海景觀特色。精心做好特色街區、園林綠化、景觀照明、街道界面等要素的設計,建成新威附路、韓樂坊、生肖街等一批新地標。
精心建設,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以開展國家「城市雙修」試點、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為契機,積極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改造,啟動了海港公園、金線頂公園和千公里海岸線濱海步道建設,打造「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特色海濱景觀。編制建築工程、城市道路、小遊園等精緻建設標準,在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市政道路建設等項目上推廣應用預製混凝土產品。打造環翠區衛城片區、經區韓樂坊片區2個省級城市品質提升示範區,開展綠道步道、公共廁所、口袋公園、特色街區、城市書房等示範項目建設,累計打造8個系列、68個示範項目。
精細管理,治理模式創新突破
獲得地方立法權,出臺了《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等一批地方法規、規章。探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入圍全國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市」,創造性提出「六治融合、一網聯動」模式,成立實體化的市、縣、鎮三級網格化治理中心,劃分城市、農村、企業、園區等網格,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堅持智慧化建設,以實施全省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為契機,啟動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建設,搭建「城市大腦」平臺,讓城市更智慧、生活更方便、社會更安全。建立健全城市治理綜合協調體系,推動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緊密銜接,同時建立「啄木鳥」問題反映機制,開發上線了城管「市民通」APP,市民可以隨時隨地反映城市管理方面問題,推動精緻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精準服務,民生溫度不斷提高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融入到精緻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中,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出臺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小學每班不超過45人、中學每班不超過50人的標準班額,完善社保基金市級統籌機制,建立大病保險制度,推進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降低困難群眾認定標準,將更多邊緣群體納入保障範圍。獲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紅」。圍繞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公共活動場所少、老舊小區環境差等群眾的痛點難點問題,實施了21條瓶頸路打通工程、21個停車場項目,改造170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46部,錯時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場105處,新建改造公廁69座,高標準建設口袋公園194處,改造提升15處菜市場,建設運營45處「社區食堂」,免費向社會開放227所學校體育設施,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精明增長,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監管、最集約的資源利用、最積極的生態建設,環境空氣品質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兩個城市」。積極開展化解城市成長「煩惱」的「四部曲」,解決辦證難14.8萬套,處置完成閒置項目及「半拉子」工程198個,建立了40個地塊、總面積1.9萬畝的低效用地規劃整治項目庫,開展住建領域矛盾糾紛排查整治工作,累計排查解決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物業管理、建築工程等問題860件。全力解決城市長遠發展問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施「六水共治」,推動威海新機場、萊榮高鐵、汶萊高速和地下綜合管廊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
精緻城市建設頂層設計
威海把「精緻城市」作為新時代城市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認真總結城市發展經驗,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城市做法和專家意見,目前已經基本建立起精緻城市的政策體系。
抓立法。研究起草了國內首部精緻城市條例——《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作為精緻城市建設的「根本大法」,從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為精緻城市建設保駕護航,目前已經通過市人大和省人大批准,於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建體系。為了科學評價精緻城市建設成效,制訂了《威海市精緻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50個核心指標,涵蓋生態環境、城市特色、公共服務、發展動能、社會治理5個方面,使各項工作可量化、可操作,近期將作為地方標準予以印發。
定標準。為完善精緻城市標準體系工作,編制了《威海市城市道路綜合整治技術導則》《威海市瀝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技術導則》《威海市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三項市政導則和《威海市小遊園建設管理技術導則》《威海市城市園林綠化養護技術導則》兩項園林導則,試行版將於年底前發布實施。明年,再推出城市立體綠化工程等5項技術導則。
同時,以這些法規和指標體系為遵循,統籌整合土地規劃、城市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海洋功能區劃、鄉村規劃等規劃,探索編制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努力實現「多規合一」,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
城市雙修
2018年下半年以來,我市著眼於山、海、城一體化融合發展,以城建重點項目為載體,深入實施了城市生態修復工程,紮實開展了城市修補工作,城市環境質量有了持續改善,城市品質內涵有了明顯提升。城市雙修包括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兩個內容。
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建設:對市區33個海綿城市管控分區,有序推進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雨水溼地、雨水花園等海綿技術建設改造,建設了國際海水浴場、北海旅遊度假區等城市雙修示範區,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46.83平方公裡。海岸帶修復:建立並完善了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庫,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了 「藍色海灣」等17個項目,獲得上級補助資金10.63億元,修復受損岸線超過46公裡,進一步改善了全市海洋生態環境,拓展了市民遊客親海空間。河道修復:完成30項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長157公裡,完成504條骨幹河道和16座大中型水源地水庫綠化整治。山體修復:實施了威海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三年行動,對威海市重點區域及其道路可視範圍內的151處廢棄礦山進行了治理,治理面積500多公頃。
城市修補。特色街區打造:以修繕為主、復建新建為輔,保護街區和建築獨特風貌,重點開展了韓樂坊、生肖街、新威附路等特色街區改造,實施了市區老洋房和海草房保護修繕工程。基礎設施提升:實施了環山快速路等城市幹道建設,打通了崇文路等21條瓶頸路,開展了蘇州街等30條背街小巷整治,建設地下綜合管廊40.63公裡,新建了人行過街天橋9座,實施了市生活垃圾焚燒廠二期擴建工程。城市綠地升級:按照「三季有花,四季有色」要求,對城市主幹道、公園、廣場進行綠化花化升級,實施了一批城市綠道及街頭遊園建設,累計建成城市綠道458.58公裡,基本達到了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城市夜景亮化:實施了威海灣及劉公島景觀亮化工程,對威海灣沿線公園、劉公島景區及海濱路、青島路重點建築進行景觀照明建設,進一步豐富海上看威海、夜遊威海景觀效果。違法建設拆除:嚴格控制新增違法建設,逐步消減存量違法建設,強化聯合懲戒機制,實行違法建設「黑名單」制度,合計拆除20066處約597萬平方米。廣告牌匾治理:集中清理市區違規戶外廣告和門頭牌匾,共計2100餘處,重點對566處影響城市天際線的樓體廣告進行清理,還城市亮麗天際線。
★
老舊小區改造
「十三五」期間,創建了老舊小區改造國家試點項目6個,「4+N」融資國家試點項目6個,累計改造老舊小區項目170個,惠及17.66萬戶、1555.73萬平方米。2017-2019年,我市列為全省加裝電梯試點城市之一,共加裝電梯46部,爭取省級補助資金1020萬元。
「十四五」時期,將推進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進一步提升,落實《威海市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2020-2025),在對各區市老舊小區進行摸底調查、摸清老舊小區基本信息、建立資料庫的基礎上,計劃五年內改造421個老舊小區,涉及7462棟、19.83萬戶。
計劃2021—2023年,總結試點項目經驗,全面啟動改造工作,累計完成不少於總改造項目的60%。2024—2025年,對一些困難老舊小區進行攻堅克難,2025年前基本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實現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整潔的人居環境、配套的服務設施、長效的管理機制、特色的社區文化的目標。
★
物業管理
「十三五」期間,我市在物業管理上探索實施了一系列的創新舉措:堅持黨建引領,全域推進「紅色物業」工作,制定《威海市物業管理辦法》,出臺《關於深化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業主委員會黨建工作推進「紅色物業·精緻社區」建設的意見》等制度文件9個,建立「市物業管理行業黨委—區市物業管理行業黨總支—街道紅色物業黨建聯盟—社區黨組織」四級管理體制,新成立物業企業黨組織158個,建立聯席會議和「吹哨報到」聯動機制,推動社區物業黨建聯建,解決物業難點問題4萬餘件,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全省加強「齊魯紅色物業」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工作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我市的物業管理經驗在全省範圍得到推廣。
「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推動物業行業高質量發展,出臺《威海紅色物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強行業黨的建設,完善「1+X」政策體系,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智慧小區建設,提高行業智慧化管理水平,完善行業誠信管理體系,持續整治小區熱點難點問題,到2022年,全市住宅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比例達到80%以上,住宅小區物業服務覆蓋率達到100%,打造300個市級物業服務示範點,培育20家市級示範物業企業。
原標題:《威海精緻城市建設,亮點滿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