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是協調整合企業與企業之間、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網絡,牽一髮而動全身。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有利於加速製造業產業的融合。」近日,佛山南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黎妍在「2019供應鏈匠造節」(下稱匠造節)上如是說。在她看來,推進城市經濟的轉型與發展,不僅是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推進的基礎,更是中國品牌走向國際中高端的關鍵一步。
匠造節由洛客科技有限公司主辦,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人民政府提供活動支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佛山市科學技術局、佛山市佛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指導。匠造節也是洛客科技首個聚焦於供應鏈垂直領域的創新大會。
智能製造賦能「中國品牌」
「我認為我們當下的製造是基於智力的智造,腦力的智造,就是創新。一個企業要想基業常青、持續增長,就必須做創新。」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副總裁、洛客研發供應鏈平臺總經理鄧澤茂在《匠心質造,智創未來》的主題演講中表示。
「製造業質量意識需要工匠精神。」他認為,南海湧現了一大批質造型企業,為製造業升級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基於產業界的需求,人工智慧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現在,跌宕起伏,經歷多輪發展。」北京天澤智雲科技有限公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史喆認為,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非常廣泛,智能製造包括四個方向:智能感知、智能優化決策、智能分析、精準控制執行,最終給高效節能提供支撐。
阿里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資深算法專家技術總監謝宣松在《AI賦能工業設計》演講中,與參會嘉賓分享了達摩院的創新技術研究與突破,以及人工智慧、AI設計的五大維度知識。他認為,設計是實體製造的上遊,也是下遊,同時又是數字製造本身的一部分,企業需要做好基礎設施、基礎管理水平、基礎技術條件三個保障,才能更好的實現智能化,打造更多好產品與爆品。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如何通過設計之力,打造更多「中國品牌」?
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總裁李毅超在《創造力革命-設計重構產業供需關係》主題演講中表示,萬物智聯時代,產品將重新被定位。未來的一切將是連接一體的,在製造的過程中,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效率將被大大提高。「未來5年時間內,會有100億個產品產生,至少1萬家工廠連接在一起。」
小批量定製背後的數據價值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大大降低了消費者和生產廠家之間的溝通成本,人們對個性化定製的需求日益增加。工廠從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模式逐步轉變成小批量和個性化定製生產模式。
廣東瑞洲科技董事長郭華忠在大會上舉例稱,「我們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定製我們的產品,70%以上的產品都是非標的,每個廠家對我們的需求都不一樣,我們就要做ERP的對接。在整個智能製造行業裡面我們已經走在了這個行業的前列。」
鄧澤茂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供應鏈的發展還存在供應商的協同和整合能力、生產柔性化的需求、信息不對稱三個痛點。
「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對於生產的柔性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的訂單基本上是小批量、多品種的,這種生產難度很大,一個產品可能會是很多的工廠一起來做。已經不是那個大批量,一個產品做幾年的年代了。」他說。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智能家居專委會主任、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CSHIA秘書長周軍在《互聯生態下的智能家居市場新格局》演講中表示,智能家居亟待解決的五類問題包括更趨便捷的聯網技術、更加實用的產品功能、更為友好的用戶體驗、更多沉澱的使用數據、更為落地的商業模式。
周軍呼籲,希望智能家居的產品能成為價值傳遞的載體。未來是以內容為中心,以用戶為載體,以效果為導向的交互多元化。
「人工智慧應用的方向又很大,又很有限。」史喆認為,大數據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有海量的數據分析才能產生價值。智能製造最怕的是系統不穩定。「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數據的支撐,儘可能的去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DF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