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說起自帶仙氣的詩篇,千古以來的佳作的確數不勝數,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又如「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以及「長愁忽作鶴飛去,一片孤云何處尋」。雖然這些詩句,都可以稱之為舉世難尋的佳作,但其中的感情都太過明顯,那缺少了一絲渾然天成的韻味。而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其實也並非沒有,比如,賈島這首仙氣飄飄的古詩,僅有短短二十字,卻寫出了飄然欲仙的境界。
使得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會不禁為之讚嘆,其中的意境,當真無法用紅塵中的言語來形容。個獨立凡塵外,不在人世間,只有白雲相隨,不見煙火環繞。完全勾勒出了,人們心中嚮往的神仙之境,把那種縹緲高遠的感覺,刻畫地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
這世間再沒有比這首詩更加美妙的韻味,能夠把人的思緒,帶到無限渺遠的白雲深處。將人的心神,吸引近無比玄妙的風景當中。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仙訪道,深入雲山,似乎是古代詩人們共同的愛好。仿佛越是神秘的存在,就越是能夠引發他們心中的嚮往,這是一種對未知境遇的探索,對寧靜生活的追尋。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緒,他們才能夠寫出如此飄逸瀟灑的詩篇,給後人留下這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風景。
而這首古詩也正是由此而來,當年賈島獨自一人,在那雲遮霧繞幽深寧靜的山中,踏著層層落葉,滿地青苔。一邊感慨著深山裡的悠然自在,一邊欣賞著在外面世界所無法看到的風景。飄飄然間,讓他幾乎忘卻了此行的目的,只想結廬在此,不復外出。
山深不覺道路遠,心淨愈髮腳步輕,不知不覺間,他已來到了那個世外高人的居所。一棵古木蒼蒼,籠罩著一座隨意搭建的茅屋,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不加雕琢,樸實無華。只有一道山泉從不遠處緩緩流過,帶著清澈動人的氣息,使人心曠神怡。
然而不知是隱者故意躲避,還是他的機緣未到。只有一位童子走出茅屋,在樹下告知他,尊師飄然而去,深山採藥未歸。簡簡單單的一句答覆,沒有凡俗禮節的客套,沒有虛情假意的問候,赤子童心,返璞歸真。
他望著深山裡的層層雲浪,心緒頓時變得渺茫。原來回歸自然的生活,是如此的隨意,可以不問世事隨性而為,坐聽鳥鳴流水,靜看雲捲雲舒。以千年古樹為友,同萬載浮雲作伴。不談功名利祿,莫言王權富貴,都不如那山泉裡的清水,來得更加珍貴。
雖然此行不曾遇到他所尋找的隱者,但是卻讓他明白了隱者本身的含義。不必執著於言語行為,眼前風景,甚至可以不拘泥於所在的環境。只要心中有一片淨土,那麼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淨。
因為人在世上行走,就如同穿行在山裡的層層白雲之間,如果執著於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很容易就會迷失原來方向。若想不在滾滾紅塵中迷失,就需要為內心找到一個堅定的方向,如此方得始終。這便是一個真正的隱者,不但隱於山水,更能隱於紅塵之間。即便在紛紛擾擾的亂世之中,也能夠保持飄然若仙的姿態。
了悟這一境界之後,賈島當即辭別眼前的童子,不再追問所尋之人的下落。轉而寫下了這首仙氣飄飄的古詩,雖然僅有短短二十字,但卻寫出了飄然若仙的境界。
其實所謂的仙,並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只是人們思想上的一種境界,是看破一切之後的灑脫,不被紅塵羈絆的自由。只不過是有許多不理解的人,將它過於神秘的形象化,才演變成了今天的形象。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首古詩中所描述的意境,那麼便已經可以稱之為仙。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還請多多關注。每天了解一點詩詞文化,讓您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此聲明,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