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推薦鏡頭的人很多,但不管什麼品牌,我覺得如果只買一隻鏡頭,這種類型的鏡頭是性價比最高的,價格雖然不是最低的,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價格就不算高了,而且如果對拍攝要求不是特別高,那麼有了一隻這樣的鏡頭,以後都不用再買鏡頭了。
01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整體的製作工藝都是以 G Master 的工藝作為標準,鏡身無論材質還是外觀設計都與 G Master 系列鏡頭一脈相承。唯一不同的,似乎就只有它的黑色 「G」 標了。在體積方面,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的鏡身尺寸其實與佳能、尼康的同規格鏡頭相差不大,濾鏡口徑同樣達 77mm 。所以儘管參數上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是同規格鏡頭中重量最輕的一枚,但對於此前長期使用 24-70mm F4 ZA OSS 的我來說,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在搭配 a7RII 的時候,整體握感還是能感受到它擁有一定的分量,整體的平衡感確實沒有前者好。
同樣地,由於鏡頭直徑偏大的關係,在搭配 a7RII 機身時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會有輕微 「抬起」,並不能做到 「平放」。
從索尼賦予 FE 24-105mm F4 G OSS 的工藝和設計便能看出,這枚鏡頭會更為傾向於專業化方向。正因如此,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在鏡身上配有可自定義的對焦鎖定按鈕、AF/MF 切換開關以及防抖開關。
索尼(SONY)FE 24-105mm F4 全畫幅標準變焦微單相機G鏡頭 E卡口(SEL24105G)
或許是標準變焦常年使用 24-70mm 這個規格的關係,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的變焦行程比起習慣要更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較好地適應。而長焦端的 105mm 則要比 70mm 帶來更明顯的壓縮感,整個感覺就是將曾經使用 24-70mm 時壓縮感『差的那口氣』給補回來了。
索尼(SONY)Alpha 7 III 套裝(SEL24105G鏡頭)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約2420萬有效像素 5軸防抖 a7M3/A73)
用了A7M3+24105半年多,期間去了趟泰國,全程單鏡頭,焦段畫質平衡完美。怕重勒脖子的,強烈推薦配個一個腕帶,掛在手腕上超好用,一點都不累。附一張清邁旅遊圖。
02佳能套機鏡頭EF 24-105mm f/4L IS II USM
鏡頭難麼多我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支鏡頭呢?剛開始選擇鏡頭的時候。其實,更多的實在模仿一些人,聽到他們鏡頭提到這隻標準鏡頭,還有就是一般買機器的時候會有套機供我們選擇,而24-105mm的套機是我接觸最多的選擇之一,因為這些因素,久而久之就認為這隻鏡頭是新手們必不可少的一支鏡頭。
剛開始入手的時候也請教了一些專業的朋友給我做參考。比如,我列了幾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鏡頭,我買鏡頭主要的作用等等,當然這些都只是別人的建議,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的手中,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清楚。
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預算不夠,預算要是夠,肯定也不會那麼苦惱做選擇。所以說,打敗我們的都是"預算"啊。
我來說說使用24-105mm這支鏡頭的體會,首先要說沒有十全十美的鏡頭,我使用的體會是:這支鏡頭在5米以內你怎麼拍都能給你很好的畫質,但不適合去拍風景,不知什麼原因,銳度下降很歷害,這張照片5米以內拍,已裁了30%,還是過得去的,別放很大的照片,這支鏡頭家用,發朋友圈足夠了。
佳能(Canon)EOS 6D Mark II 6D2 單眼相機 單反套機 全畫幅(EF 24-105mm f/4L IS II USM 單反鏡頭)
佳能EF 24-105mm f/4L IS II USM鏡頭具備足夠好的畫質和性能表現,出色的畫質解析力與光學素質保證了這支鏡頭的出片效果,同時,全能的焦段無論在廣角風光還是長焦特寫中都能派上用場,有著不錯的實用性;在做工、用料及鏡身設計上,新鏡頭帶來了更好的防護性與使用手感,無愧於佳能L級紅圈鏡頭的高端定位。對於每一個想要實現「一鏡走天涯」的攝影玩家而言,佳能EF 24-105mm f/4L IS II USM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03尼克爾 24-120mm f/4G ED VR
恆定的f/4光圈也是該鏡的一大優點。雖然比f/2.8小了一檔,但是在全畫幅機身上,f/4的虛化能力還是很好,光圈全開時鏡頭的表現也算是不錯,成像細膩清晰,細節、色彩均能滿足日常的使用。
雖然24-120的畫質和24-70還有一些差距,但因24-120F4G帶防抖功能,除大光圈虛化效果差異外,基本上可以彌補這小一級光圈所帶來的不足。加上到24-70的價格、焦段、重量,如果資金有限,只能選擇一支能應對各種場景使用的鏡頭的話,可以考慮一下尼克爾 24-120mm f/4G ED VR。
用事實說話,實事求是,追求適合自己的鏡頭是硬道理。我的相機由尼康D810到尼康D850,鏡頭陸陸續續把大三元搞齊了,但是我最愛用的是24-120mm/F4G這隻所謂的狗頭,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片子都是用它拍的,它方便攜帶,成像不錯。因為我不是專業攝影師,不是從事商業拍攝,片子不需要高品質輸出列印,主要是網絡交流,顯示。它完全滿足我旅行拍攝,人文紀實等活動拍攝要求了,而且是富富有餘。剛入門聽得太多了有點找不著北,貪大求全,不去優先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大三元固然好,但是出門把它都帶上實在是累贅,最主要的是不夠均衡焦段配置範圍太小。比如用24-70拍攝,想用大於70拍攝,就得換70-200,不換頭就得換機。如果現場拍攝條件不好,70-200會不方便,它的最近對焦距離是1.4米,鬱悶嗎。後來我入手了24-120,帶上它去拍攝一個大型馬術表演,我的機位在主席臺正面,那個表演場地大約和足球場差不多,當演員到跟前用24可以拍攝,跑到遠端用120拍攝,非常靈活方便。體現了它近可守遠可攻優勢。平時拍個特寫,用手一轉在80端以上,開大光圈,調整好距離,一個主體清楚背景虛化效果唾手可得。
24-120鏡頭覆蓋了相當多的實用性很強的焦段,家庭日常使用基本是拍孩子、旅遊隨拍,24mm、28mm、35mm、50mm、85mm以及120mm的長焦都能滿足,更能適應多變的使用環境及拍攝對象,尤其是一機一鏡外出拍攝時更為方便。而且鏡頭的對焦速度表現也很不錯,基本能達到得心應手的感覺。
尼康(Nikon) AF-S 24-120mm f/4G ED VR 防抖鏡頭 人像/風景/旅遊/運動
最後這個命題其實並沒有什麼絕對,對應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需要和對攝影不同的理解,答案都不一樣。喜歡街頭攝影的人會喜歡28/35mm的鏡頭,喜歡拍人像的更多會偏向85mm。24-105mm只能說它比較適應一般的家庭使用,通用型很強,拍什麼都行。另外攝影人生第一支鏡頭也可以選擇50mm,掃街、人像、家用都能兼顧,畢竟是定焦的標準鏡頭,能稱為「標準」,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50mm的鏡頭也是所有鏡頭裡面最便宜的,光學結構也最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