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這兩個名字在喜愛舞蹈的觀眾心中一定不陌生。作為亞洲最傑出的現代舞團和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力量,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一直引領著舞蹈界往更高的方向發展。
11月26日下午,三位國際舞蹈大師——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出現在杭州大劇院,介紹《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這部舞作舞臺劇的臺前幕後。
11月29、30日,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將攜交換作重磅亮相杭州大劇院。這部《交換作》由三部作品構成,林懷民所編創的《秋水》,雲門舞集接班人鄭宗龍編創的《乘法》,陶冶編創的《12》。《交換作》由臺灣雲門舞集、北京陶身體劇場共同完成。
鄭宗龍說,這次《交換作》的靈感來自於在臺灣淡水的一次促膝長談。「我和陶冶見面以後,一見如故,一個上午抽掉了7支煙。我們談論了很久,相見恨晚,陶冶說,不如你給我們陶身體劇場編一支舞吧,我說,那你也給雲門舞集創編一支吧。」
這才有了這一次的《交換作》。這個大膽的提議,也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讚賞,以至於,他還要「加入其中」。
林懷民在2015年創編的《秋水》,是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內在「橋梁」。林懷民說,京都秋日的溪流給了他瞬時的靈感,他說:「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著,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臺了。」於是,林懷民將那「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既有長者對後進的提點,也在其中看到了華人現代舞藝術的新穎氣象。
陶冶編創的作品是《12》,他的作品一直以序號數字命名。陶身體劇場如傳奇般地發展,亦伴隨著「數位」系列的不斷延異與拓殖。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期間不斷的自問、探解,在身體之內重建身體,在動作之中解構動作,成就了作品《12》。這固然是跟陶冶工作的雲門舞者人數,靈感卻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2020年起即將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他的作品向來都不只是眼睛的「觀看之道」,而是可以用耳聆聽,可以手舞之、足蹈之的全心全情的投入。而這一次,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新創的《乘法》,正是要試圖建立一種「加乘」的模式,將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繽紛的作品。林懷民說,「舞者把身體折來折去的,就像在摺紙一樣。」
每支舞蹈結束,都有十五分鐘的幕間休息,一場一場越來越內斂平靜,雲門與陶身體都不僅僅只是舞蹈團和作品,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會同那些被不斷打磨著的關於「動和靜」的魅力一起,不斷往下延續。
陶冶說,自己一開始把這次創作想得很「浪漫」:「世界上沒有比雲門更幸福好的舞團了,雲門劇場附近有山有海,非常安靜,周圍非常原生態,還有粉色的夕陽。沒想到,在創編的時間裡,一直足不出戶,沒日沒夜地排練練舞,一直在趕時間。」
鄭宗龍說,自己因為這次機會,在陶身體劇場裡結交到了9位特別好的朋友,這是他在之前「沒有想到的。」林懷民則指出,「雲門從來沒有那麼大的團體出去演出過,以前哪怕出國演出,最多也是35人,這次兩團合起來一起演出,是很大約50人的團隊,大家想,光酒店住宿就要佔幾間房?為了這次演出,我們要停掉下半年所有的演出。」
這是林懷民最後一次執掌46歲的雲門了,五位最年長的雲門舞者隨著最後一次演出,其中幾位也同林先生一併退休,秋日的京都漂著紅葉的緩緩溪水化為寧靜,舞者們仿佛樹一般地紮根在地面以下,在用他們的生命表達每一刻的沉穩與靜謐,令人愉悅而安心。
早在2年前來杭州時,林懷民就說過,自己會在2019年12月31日退休(今年他72歲了)。這也是林懷民在12月31日隱退前最後一次演出。他是很喜歡杭州的,10年裡來過6次杭州,他記得清清楚楚。「有可能這是我跟大家最後一次見面了」,他對著杭州的劇迷說。
他說自己很喜歡杭州,這裡乾淨又有人文氣息,如果退休了要找個地方養老,杭州會是首選。唯一的缺點是,「這裡太好了,所以遊客越來越多了」。
談及退休以後的生活,林懷民顯得特別輕鬆:「有可能在家『刷劇』。我前幾天剛剛看了《長安十二時辰》和《那年花開月正圓》,看《我和我的祖國》的時候被張譯的《相遇》打動,現在正在『補』張譯的作品。」他轉而問身邊的鄭宗龍和陶冶:「《少年的你》你們都還沒看過嗎?我之前去演出的時候已經跑去電影院看過了。」
他說自己很高興,創立了46年的雲門舞集,現在有了新的掌門人——鄭宗龍,「這不是一次告別演出,而是年輕的新舞者給雲門賦予新的內容。」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11-30 19:30
地點:杭州大劇院 歌劇院
票價:1080、880、680、480、280、180元
作品:
林懷民 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秋水》
陶冶 為雲門舞者編作《12》
鄭宗龍 為陶身體舞者編作《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