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庫告急!
近日,一則驚人的消息使得沉默已久的精子庫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據報導,因為高品質的捐贈精子短缺,上海人類精子庫在2009年以前將不再接受試管嬰兒手術的預約。
隨後,上海精子庫主任李錚出面公開「闢謠」,稱精子庫告急的說法有些誇張,但精子短缺卻是不爭的事實,並坦陳每年的缺口在3000對左右。
就在上海精子庫處於風口浪尖之上時,10月23日,遠在300公裡外的江蘇省人民醫院人類精子庫(以下簡稱江蘇人類精子庫)主任張煒卻頗為坦率地說出了他的擔擾:「精子庫的確可以說是告急了。」
作為衛生部最早批准的兩家人類精子庫之一,江蘇省人類精子庫由江蘇省人民醫院於2001年年底建立。
「用精量大,供精量少,供精短缺可以說是伴隨精子庫誕生而同時出現的難題,也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幾乎每個國家的精子庫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張煒向記者解釋道。
問題到底在哪裡?
「觀念!」張煒的回答既果斷又簡單,「以前人們總覺得捐精很傷身體,其實正常男性雙側睪丸每天產生數億個精子,通常未婚男性都是通過遺精排出精子,而規律的排精不但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有利於精液的新陳代謝和身體健康。現在一般人都懂這個道理了,不會認為捐精傷身體,但是由於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背景、羞澀的性觀念以及捐精本身涉及到的社會倫理道德話題,使得公眾對捐精還是諱莫如深。」
「捐精其實應該同獻血、捐骨髓受到同樣的尊重!」張煒加重語氣說,「人群中約有 10% 以上的夫婦有不孕不育的問題,它雖然不屬於嚴重的疾病,但關係到家庭的美滿和社會的和諧,通過人工授精就有可能解決這部分人群的生育問題,所以供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人道主義行為。」
捐精者少使得精源無法得到保障,而精子質量也至關重要。
「捐精的人少,精子合格的更少。」張煒無奈地說,「合格率大概只有15%-20% 。」
記者了解到,上海志願捐精者的合格率不超過21%,河南人類精子庫的捐獻合格率在22%左右,而北京的人類精子庫統計數字則顯示,初步篩選能夠提取樣本的人數不到一半,而最後能成為合格供精志願者的人只有15%左右。
據了解,造成精子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部分捐精者在捐精前仍然菸酒不斷,嚴重影響了精子質量,從而不能成功捐精;另一方面,合格捐精者的精子密度要求為正常男性精子密度的3倍左右,比如一般精液中精子密度在2000萬/ml以上就是正常的,但是接受捐贈的精子要求密度在6000萬/ml以上,其中存活率要達到60%以上。這一高要求導致一部分正常男性也被拒之門外。
而來自國家計生委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正以每年 1% 的程度下降。
也許這是目前精子庫精子短缺最好的註解。
走進神秘的精子庫
江蘇省人民醫院西北角,一處毫不起眼的平房。
在公眾眼中頗為神秘的精子庫就靜靜地坐落於此。
相對於熱鬧的門診大廳,它顯得如此安靜,安靜得有些孤獨。
門口的銅牌上「江蘇省人民醫院人類精子庫」幾個字很顯眼,而上面的一行小字則表明了它的身份——「國家衛生部首批技術準入」。
10月23日 ,記者獲準進入精子庫,試圖撩開它神秘的面紗,還原它的本真面目。
「真正科學合格的精子庫應該擁有先進的精密儀器操作臺、數個超低溫液氮罐、簡潔溫馨的取精室,還必須具備優良的醫療設備、技術素質較高的專業人員,以及嚴格的捐精、供精、授精和臨床應用的管理系統。」張煒說。
整個精子庫由接待室、取精室和貯藏庫構成,房間布置和醫院其它的科室並無二致。
據了解,接待室一般用作接待捐精者,捐精前,捐精者將在這裡籤署《知情同意書》。在籤訂知情同意書之後,精子庫的專家會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交談以判斷捐精者是否有性格、心態上的缺陷。「捐精者捐獻的只是一些細胞,而不是來做父親。」張煒解釋說。
隨後,捐精志願者將被引往捐精室進行捐精。
這是一個封閉的小房間,大約5平米左右,有沙發和茶几,捐精者就在這裡通過自慰方式取精。
據介紹,初次檢驗,確定精液質量尚可的,才能進行詳細的體檢,抽血檢查包括性傳播疾病、染色體、血型等項目,任何一項不合格,都將被淘汰。
「可能很多人都以為捐精是一次性行為,其實它需要經歷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只有各項檢查通過,才能被接納為供精者。一般每隔一周左右前往精子庫提供精液一次,大約需要持續 2-3 個月時間。在停止供精 6 個月後,還要來我們精子庫抽血複查,確認沒有感染愛滋病毒,該志願者的精液將最後打上『合格』標籤。到此,整個捐精過程才算結束。」張煒詳細地向記者解釋了捐精的整個過程。
記者了解到,由於我國禁止精子買賣,因此捐精是無償的,但是各地精子庫都會給予捐精者一定的費用補貼,包括誤工費和交通補貼,標準也都大致相當。
精子取出後,如何貯藏與保管就成了最關鍵的問題。
據介紹,精子提取後,經過特殊處理用程序降溫儀冷卻至-80℃,再被投入到-196℃的液氮罐裡保存,六個月後才可以使用。
在精子庫,捐精者的個人隱私和個人資料是絕對保密的。精子庫所有的精液標本都以數字為代碼,捐精者不會知道自己捐獻的精子的去處,而受精者也不會知道精子的來源,即使是實施人工授精手術的醫生也不可能知道誰是嬰兒的父親。這也就是所謂的雙盲原則。
還有很多人擔心捐精的後果:十幾年後,萬一突然跑出幾個小孩來管自己叫爸爸,那多可怕,就像前幾年曾席捲美國的試管嬰兒認親潮。張煒表示國內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國內的精子庫是不允許認親的,國家有嚴格的規定:機構和醫務人員對使用人類輔助生育生殖技術所有參與者有實行匿名和保密的義務。」
由於涉及到倫理問題,衛生部對精子標本的使用也有嚴格的要求:每一份精子標本嚴格控制,每一位供精者第一次供出去精液的數量最多只能提供5名不育婦女使用,待受者結局信息反饋後,再以遞減方式(下次提供的受者人數=5名受者-其中已受孕人數)決定下一輪發放的數量,以確保每一供精者的精液標本最多只能使5名婦女受孕。
但問題顯然不止這些,據了解,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中央精子庫,造成的後果是,一個供精者可能實現多處供精。如果一個人向很多人提供了精子,就有可能造成近親結婚、亂倫等重大隱患。
這將是國內精子庫急待解決的問題。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