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創辦的公司申請赴港上市了!
10月17日,香港交易所披露了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請書。
上市申請書顯示,諾誠健華由崔齊松博士及施一公博士於2015年共同創辦,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於研究治療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療法。目前發現並研發了九種候選藥物,包括一種處於註冊性試驗的候選藥物、兩種處於I/II期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及六種處於IND準備階段的候選藥物。
證券時報記者查閱發現,諾誠健華的產品尚未獲準進行商業銷售,尚未從產品銷售產生任何收益。公司2017年—2019年前6個月的經營虧損分別為人民幣3.4億元、5.54億元、3.21億元,研發開支分別為6290萬元、1.49億元及9480萬元。
此前,公司共進行過四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為2.38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截至目前,公司主要個人股東為崔齊松和趙仁濱,其中趙仁濱及其家族持股佔比為15.34%。雖然創始人之一的施一公並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但因為他和趙仁濱為配偶關係,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V部的規則,施一公博士被視為於該等相同數量的股份中擁有權益。
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上市制度修改方案,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機構公司在港交所掛牌等。其中,對於無收入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新增規定,擬上市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且要符合多項要求,包括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II期或第III期臨床試驗等。
上市制度修改後,吸引了一大批未盈利生物製藥企業赴港上市。截止2019年9月,已吸引9家生物醫藥企業赴港IPO,募集資金267億港元,其中募集資金最高為百濟神州的70億港元。
施一公夫婦有望躋身「十億富豪」
▲▲▲
此次諾誠健華的上市申請書並未披露公司上市融資金額,而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的估值為8.8億美元,約合61.6億元人民幣。據此計算,施一公夫婦持有的15.34%股份價值近10億元。上市後,此部分股權價值有望進一步提升。
2018年,一篇名為《宗慶後曝猛料: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因還不起房貸》的文章引發熱議,但施一公回應:「不實謠言,不攻自破。」知情人對媒體稱,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目前實行績效工資制,收入差距較大,但施一公的年薪應該在200萬左右。
施一公博士為全球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他的研究對細胞凋亡後的分子機制有尖銳的科學理解。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博士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助理、副教授及教授。自2007年11月起,施博士在清華大學擔任多個職位,包括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及大學教授。2016年,施博士創立西湖大學,並自2018年4月起出任首任校長。
施一公有多牛?
▲▲▲
施一公是結構生物學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凍電鏡。2017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就頒給了三位開發冷凍電鏡技術的科學家,因為冷凍電鏡將生命科學帶入了新紀元,讓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見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這個新紀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學者。
在施一公之前,發國際頂級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對於中國學者來說是「魚躍龍門」。而施一公發CNS易如反掌。不僅一年能發很多篇,2016年8月26日更是有兩篇姊妹論文在Science上同時發表。此外,他還能在這些期刊上發一個主題(剪接體)的連載。讓發表一篇文章要吭哧吭哧好幾年的研究人員幾乎都想撞牆,人家是怎麼做研究的?
這種天壤之別,讓科研圈出現了一些「施一公黑」:不就是用冷凍電鏡看一個個蛋白的結構嘛,做結構能有什麼用?其實怎麼會有沒有研究價值的科研呢?只是越基礎越精深的研究,在短期內越看不出來用處在哪裡。簡單地說在生物體內起作用的是蛋白等生物大分子,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它的結構緊密相關。解析結構就是理解生命過程,包括發育、衰老還有癌症這些生命科學難題的必經之路。DNA鏈的結構和核糖體的結構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研究結構允許人們從物理的角度來解釋生命現象,這是結構生物學最精妙的地方。
PS:誰說知識分子就應該甘於清貧?對於這樣的大牛,就應該很有錢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