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ow the Internet Happened》
天使茶館修改刪減(共4000字,閱讀時間10分鐘)
在網景公司IPO時,馬克·扎克伯格才11歲。15歲時,扎克伯格還是一個沉迷於網絡和電腦的孩子。高中三年級的時候,馬克和他的同學亞當·安傑洛一起開發了Synapse程序,這兩個男孩收到了微軟和AOL的收購要約,但他們還是決定去讀大學。
扎克伯格就讀的是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但是即使進入了世界上最具聲望的學校之一,也沒有妨礙馬克對軟體開發的愛好,他創建了一個名為「課程匹配」(CourseMatch)的在線應用程式,一個根據同學的長相進行投票的網站Facemash,扎克伯格因為這一愚蠢的行為被哈佛大學給予以觀後效的處理。
1.
創立
哈佛大學有著幾十年印刷「臉書」(facebooks)的傳統,這是一本幫助大家互相查找和建立聯繫的學生肖像目錄。學校裡已經出現了一些聲音,要求將這些肖像目錄放到網上。
2004年1月11日,扎克伯格用35美元註冊了Thefacebook.com域名,編寫了一個網站,將大學的臉書引入網絡時代。他將網站託管給一家名為Manage.com的公司,每月費用85美元。
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他將網站正式上線。
四天之後,有650多名學生註冊成為了Thefacebook的用戶。到月底,哈佛大學四分之三的學生每天都在使用這個網站。
2.
起步
當Thefacebook在哈佛大學啟動之後,室友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克裡斯·休斯加入,馬克在猶太學生聯誼會的一個兄弟愛德華多·薩維林作為全職的業務合伙人加入。
扎克伯格和薩維林各自投資了1000美元到這個項目上。網站在哈佛大學校園上線後的幾周之內,莫斯科維茨和扎克伯格就開始克隆該網站,並將其移植到其他大學的校園。每所新學校的接受速度跟哈佛大學一樣快。
截至2004年3月底,Thefacebook獲得了30,000名用戶。
這是病毒式的增長,但至關重要的是,這是受控的病毒式的增長。只有在他們知道自己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來處理額外流量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向一所新的大學發布Thefacebook。他們竭力避免站點崩潰和服務中斷的事情發生。Thefacebook的運行非常節儉,即使當用戶數以萬計,而且Thefacebook已經在幾十所學校上線時,仍然只用五臺Manage.com伺服器來支持運營,網站每月託管費只需450美元。
從很早開始,Facebook就有廣告。這是薩維林對該項目的主要貢獻。他的確很有商業頭腦,並且與廣告商建立了實際的聯繫。萬事達卡是首批廣告商之一,在Thefacebook的廣告發布一天之內,萬事達卡的申請數量兩倍於所規劃四個月活動的整體預期。薩維林不斷帶來好消息,達成類似的交易。
扎克伯格和薩維林自己掏錢,各自又投入了1萬美元作為營運資本。
但幾乎從最初的幾周開始,薩維林就與投資人排隊會談。在那年六月的一次會談中,一位投資人出價1 000萬美元收購公司。四月在紐約市的另一次會談中,薩維林和扎克伯格見到了肖恩·帕克,他們共進晚餐。《社交網絡》電影中的有一句名言,「一百萬美元並不酷,你知道什麼才酷嗎?十億美元。」但這只是編劇阿倫·索爾金杜撰的對話。
那頓晚餐看起來確實是Thefacebook命運的轉折點。當時,Thefacebook已經在34所學校上線,擁有10萬用戶。
3.
轉折
在帕克的敦促下,扎克伯格下定決心,Thefacebook應該為指數級的未來做好規劃。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秋季和預期中的用戶湧入,Thefacebook迫切需要新的伺服器,網站基礎設施的架構設計,在任何時候要能夠承受當時用戶數量的十倍,而不是僅僅滿足需求。
扎克伯格和他的家人被迫向公司投入8.5萬美元,主要是用於購買新的伺服器。
現在顯然是獲得風險投資人大力支持的時候了。但是扎克伯格和其他人聽過了投資人通過羞辱性法律程序將帕克從他自己的創業公司驅逐的故事。這段經歷讓扎克伯格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風險投資人聽起來挺嚇人的,」他記得當時是這麼想的)。所以,到了找投資人融資的時候,肖恩·帕克的人生的使命就是確保Thefacebook能達成一筆好的交易。
帕克將扎克伯格介紹給LinkedIn的創始人裡德·霍夫曼,以及馬克·平卡斯,一位創建了另一家早期社交網絡Tribe.net的網絡2.0創業者。他們兩人都對Thefacebook進行了天使投資。帕克還讓扎克伯格會見了「貝寶黑幫」的實際負責人彼得·泰爾。泰爾給了扎克伯格50萬美元的貸款,這筆貸款未來有權轉換為公司約10%的股權。投資協議的條款很慷慨,帕克相信,泰爾是那種會讓扎克伯格獨自追求夢想的投資人。泰爾給這位20歲的孩子唯一的指示是:「別搞砸就行了。」
帕克選擇向天使投資人融資,而放棄了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這樣確保了扎克伯格持續維持對公司寶貴股權的多數控制權。帕克還將Thefacebook重組為一家法律架構更合適的公司,並進一步鞏固了扎克伯格的控制權(帕克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大量的股權,並基於自己的工作付出,拿到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個席位)。有了這筆現金的注入,Thefacebook就擁有了必要的資金來直面預期的秋季用戶湧入。
4.
發展
在2004年秋季,Thefacebook大獲成功。儘管這應該是一個緩慢增長的時期,但用戶數實際上在夏季翻了一番,達到20萬。僅在九月份,隨著網站在一些新的學校上線,這個數字又翻了一番。2004年11月30日,Thefacebook的用戶數突破了百萬大關。
網站已經存活了整整十個月了。
大約就在那個時候,扎克伯格做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他與風險投資機構紅杉資本的一次會議就遲到了,而且他還穿著睡衣,在演示的PPT中,有一頁幻燈片的標題是「你不應該投資的十大理由。」任何一位對自己在矽谷的聲譽還有些在意的創業者,都不會如此公開地蔑視科技界最成功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扎克伯格後來為自己的這個愚蠢行為道歉了。
到2005年秋季,85%的美國大學生都是Thefacebook的用戶,60%的人每天都會訪問該網站,90%的人每周至少登錄一次。
風險投資人和其他潛在的合作夥伴渴望分享Thefacebook的一塊蛋糕。早在2005年3月,維亞康姆公司就提出以7 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該網站,他們認為鑑於其年輕的用戶結構,Thefacebook(而不是Myspace)可能成為面向網絡一代的音樂電視。
作為被維亞康姆收購或與其合作的替代方案,肖恩·帕克幫助Thefacebook獲得了風險投資機構Accel資本1 270萬美元的投資,公司估值約為1億美元。對帕克來說,公司成功完成一輪融資是一項相當大的成就。谷歌在第一輪主要融資時的估值只有7 500萬美元。Thefacebook只有15個月大,但卻成為矽谷歷史上私有公司獲得的最高估值之一。
帕克第三次被創業公司開除,但這一次比另外兩次都要友好。他能保留相當大的一部分股權。隨後幾年,他繼續以非正式的方式給扎克伯格出謀劃策。至關重要的是,帕克將公司董事會的席位轉讓給了扎克伯格,讓他在當時的五席董事會中擁有三個席位。帕克說:「這鞏固了馬克作為Facebook世襲國王的地位。我把Facebook當作是一個家族企業,馬克和他的繼承人將會永遠控制Facebook。」這一點要感謝他。
帕克最後的行動之一是確定Facebook.com域名。肖恩一直認為,網站域名的「the」是多餘的。該公司於2005年9月20日正式更名為Facebook。
5.
成熟
在接下來的2006年,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公司開始走向成熟。為了籌集擴張的資金,Facebook按照5億美元的估值,又完成了一輪融資。在當時圍繞社交網絡和網絡2.0的一片熱潮中,人們對Facebook的興趣更大。所有人都想獲得這個網站的一部分股權,並且大多數在周圍遊弋的鯊魚想把Facebook整個吞下去。
維亞康姆再次表示有興趣收購Facebook,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和時代華納也是如此。幾個月的時間之內,扎克伯格似乎與《財富》100強中的每個人都有過會面。在外人看來——也在公司內部的很多人看來——扎克伯格似乎打算乘著社交網絡熱的時候套現。也許他可以將Facebook賣上幾十億美元,相對於幾年的工作來說還不錯。但是回想起來,扎克伯格實際上似乎是在利用這段時間與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一些執行長們呆在一起,來獲得一個速成的MBA學位。
在與維亞康姆的會面中,扎克伯格中提到,他認為Facebook的價值是20億美元。維亞康姆最終的報價是15億美元的現金加股票,但是需要結合公司未來的業績情況,所以扎克伯格拒絕了。
同年7月,雅虎出價10億美元,全部現金。Accel資本和彼得·泰爾都認為應該認真考慮這份提議。但是當公司召開董事會來評估時,扎克伯格的發言很簡短。
「我們顯然不會按照這個價格出售,」他告訴大家。
彼得·泰爾敦促他至少考慮一下,指出十億美元是很大一筆錢,他可以用這筆錢做很多事情。
「我不知道我能用這些錢做什麼,」扎克伯格回應道。「我會創立另一個社交網站。與我現在的這個有點類似。」
交易被拒絕了。
不斷有感興趣的收購方參與進來,扎克伯格都會一次又一次地參加會見,但他從未同意出售公司。一些給予Facebook資金支持的風險投資人特別渴望快速退出,他們開始給扎克伯格施加巨大壓力。但是扎克永遠不會被說服。如果扎克不想賣,公司就不會被出售。肖恩·帕克已經確保了這一點。
在那幾個月裡,扎克伯格對《滾石》雜誌的一名記者說:「人們說我很貪婪,他們忽略了,我本可以獲得足夠多的錢,多到我都不知道用這些錢做什麼。」他告訴人們,他會長期打造Facebook。
他仍然抱著這樣一個瘋狂的想法,他覺得Facebook可以成為像可口可樂一樣無處不在的品牌。十億美元並不酷。什麼會很酷?十億的用戶。「我不想賣掉公司,」他告訴一位更為執著的收購方高管。「無論如何,我想我再也找不到一個這麼好的創意了。」
6.
壯大
從2004年推出,到2006年開放校園之外的註冊,Facebook的用戶數增長到了800萬左右。開放註冊一年之後,Facebook擁有5 000萬活躍用戶。到2008年底,服務的用戶數達到1.45億,其中70%在美國以外。再下一年,用戶覆蓋180個國家,數量達到3.5億。開放註冊之後,社交網絡的戰爭結束了。Myspace以及其他所有的社交網絡將成為遙遠的記憶。
結果表明,馬克·扎克伯格是對的。
將每個人聯繫在一起——幾乎是網絡本身的原始前提——確實是一件非常有用和有價值的事情。扎克伯格在23歲時,拒絕了10億美元的誘惑,因為他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創意價值更大。
(完)
1. 真格基金徐小平:投資就是投優秀的人,即使他們現在的商業模式有問題也要投!
2. 我做CEO的8年零3天: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全都舉步維艱
3. 王功權:投資人問的1/3是傻瓜問題,1/3是沒法回答的問題!
4. 天使投資人孔乙己
5. 李開復:優秀的團隊 一定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6. 紅杉資本周逵:未來10年抱緊科學家的大腿!
7. 靳海濤:產業鏈條短的項目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