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深圳金融業以最高最好最優標準落實《意見》,大力推進金融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跨境金融支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
1
跨境貿易便利化
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總局的統一部署下,多個提升企業跨境貿易、投融資,以及個人跨境匯款便利性的試點在深圳率先開展。首先,簡化企業跨境貿易程序,開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企業資金結算效率大幅提高,銀行審核時間大幅縮短。
其次,針對跨境電商結售匯及資金收付便利化服務,「出口跨境電商直通車」無需經由境內第三方支付機構並向其支付費用,開通以來累計為出口跨境電商節約手續費8242萬元。
2
資本項目便利化
2019年、2020年外債註銷登記改革試點和外債登記管理改革試點分別在深圳全巿開展。企業外債註銷登記由外匯局辦理改為直接到銀行辦理,並取消企業需在1個月內辦理外債註銷登記手續的時間要求。截至2020年7月末,轄內共有15家實體企業辦理外債登記管理改革試點業務,登記金額合計192億人民幣。相比於境內銀行融資,試點可幫助企業節約融資成本超過1個百分點。
同時,開展制度創新與突破。2020年4月,允許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不囿於2.5倍淨資產的額度借用外債,助力小微科技企業拓寬跨境融資通道,吸收境外低成本資金。截至2020年7月末,共辦理便利化額度試點約2億元人民幣。
3
股權投資
允許非投資性企業使用資本項目資金依法合規開展境內股權投資,投資範圍不受經營範圍之限。2019年7月,深圳外匯局已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試點非投資性企業使用資本項下資金進行股權投資。2020年5月,根據《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此項業務在深圳全市落地。
4
綠色金融
2019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綠色金融聯盟」成員的優勢條件,推動聯盟「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驗室」(Real Economy Lab)落地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綠色金融合作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方面進行探索。
2020年1月,深圳綠金委代表深圳,與香港、澳門、廣州聯合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秘書處常設深圳。2020年3月,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參與「大灣區統一碳金融市場」的相關課題研究,研究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聯合建設,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碳金融產品,發揮深圳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5
跨境人民幣結算
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1-7月,深圳市累計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規模達1.34萬億元人民幣,按省(巿)排名位列全國第三,同比增長36.2%,佔全國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的8.5%,佔全市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為39.6%。人民幣已成為深圳第二大跨境結算貨幣。
此外,深圳還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深圳博約基金2019年成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家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有助於鞏固深圳的人民幣國際化排頭兵地位。2020年2月,深圳博約基金在香港設立子基金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投資總規模105億元人民幣。
6
金融科技
在金融科技應用試點方面,201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正式批覆在深圳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圍繞提升信息技術安全運用水平、推動金融與民生服務系統互聯互通、促進跨行業數據資源融合應用、完善風險監測與評估體系等四個方面,推動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發展高地。截至2020年7月末,深圳市30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項目有序推進,25個項目已上線運行。
在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方面,202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正式批覆在深圳等6市擴大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更具穿透性、專業性的新型創新監管模式。2020年7月,按照「嚴把遴選標準、堅持質量優先」原則,深圳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工作組在廣泛徵集項目的基礎上,對外公示深圳市首批創新應用。首批創新應用主體包括招商銀行、微眾銀行、中信銀行、百行徵信和華為等頭部機構,凸顯金融普惠、技術示範和風險可控三大特性。
2019年11月,首家國家級金融科技測評中心落戶深圳。
7
跨境行動支付
深圳也在加強跨境金融支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力推進跨境行動支付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應用,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跨境行動支付便利化程度。一方面,內地行動支付工具在港澳發展和使用情況穩定。截至2020年7月,財付通公司微信支付在港澳地區拓展跨境商戶約12.7萬家。另一方面,微信支付(香港)電子錢包自2018年10月在粵港澳大灣區上線先行先試以來,累計拓展商戶約86萬家,主要覆蓋餐飲、酒店、醫院、出行等民生領域。
為進一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行動支付發展,深圳人民銀行於2019年3月組織中銀香港、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推出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業務試點。該項創新使得香港客戶足不出港就可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激發並滿足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便捷行動支付服務需求。截至2020年7月底,共為香港居民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9.77萬戶,佔內地全部試點業務開戶數量的94.89%。其中,綁定行動支付工具帳戶7.9萬戶,發生行動支付交易筆數215.92萬筆,交易金額8.4億元。
8
跨境匯款便利化
《意見》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試點便利特定人才辦理贍家款項下跨境匯款,便利其為隨行子女代辦境內就讀國際學校學費結匯,一方面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位度,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流國內創新創業;另一方面,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解決了企業外派員工薪酬結算的實際需求。2020年5月試點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總局批准。
9
央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
為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領域的實踐應用,打造立足灣區、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貿易金融生態,2018年9月,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的推動下,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簡稱「央行貿金平臺」)正式在深圳上線運行。
目前已實現供應鏈應收帳款多級融資、跨境融資、國際貿易帳款監管、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等多項業務上鏈運行,業務場景不斷豐富,上鏈銀行、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19年11月,正式啟動央行貿金平臺(PBCTFP)和香港貿易聯動平臺(eTradeConnect)的互聯互通工作。截至2020年7月末,在深圳市參與推廣應用的銀行48家網點665家,發生業務的企業超3000家,實現業務上鏈約5.7萬筆,業務發生筆數1.6萬餘筆,業務量超1800億元人民幣。
10
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意見》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之前深圳已經開展了對涉海龍頭企業、事業單位、管理部門的多輪調研,並與中國社科院等科研機構和專家進行了溝通,圍繞國際海洋開發銀行的設立形式、資金構成、運營模式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深圳將實現海洋貸款、投資基金、智庫建設、網絡金融四者並舉,進一步明確並細化建設方案。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