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開學,對新生家長來說都是一道坎。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入學,家長們可真是操碎了心。雖說義務教育階段都能免費入學,但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有限,好的學校都會提出各種入學要求,一樣不能滿足就會阻擋孩子順利進校。
鄰居小軍可真是體會到了其中的繁瑣。提前報名,提交各種材料進行資格審驗,耐著性子排長隊終於通過了,學校通知還要考試,說是成績出來後才能分班。這讓小軍很為自己的孩子擔心,也感到很不解。
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為什麼也要考試,學校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更充分了解學生,讓每一個班的學生能力相對均衡。可是這種以考試成績分班的做法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目的,不由得不讓家長擔心。未見其人、先見成績會不會讓老師對孩子有先入為主的看法,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會不會有傷害?
再說考什麼?無非是一些拼音漢字、數字加減等一年級的內容。可這些都是學前班的孩子呀,這些知識他們應該掌握嗎?國家早就明令禁止學前教育教授小學的知識,相信那些嚴格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正規幼兒園也不會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他們更注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那麼他們會考好嗎?這對他們會不會不公平。
相反,倒是那些沒有什麼辦學宗旨,一味迎合家長的部分幼兒園會在這樣的考試中嘗到甜頭。他們早就把學前教育小學化了,訓練做題,做試卷在這些園中成了常態。新生入學要考試正好對他們是一種鼓勵,讓他們在錯誤的辦學路上越走越遠。教育部禁止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規定在他們這裡也成了空文。
也許他們的孩子能考出高的分數,可這樣過早的知識教育對孩子真的好嗎?違反教育規律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們的孩子自己。
作為一所優秀的公辦小學,學校的領導們不會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可為什麼被人詬病還要堅持入學考試呢?我想無非有以下原因:
便於以後的班級管理
雖說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從試卷上還是能看出一個孩子的素質和學習能力。成績好的綜合能力也不會差,成績差的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好學生多的班級管理簡單,差生均勻的班級管理費心費力,為了便於以後的班級管理,以及對班級之間進行考評,考試分班是最為便捷的辦法。
素質教育早已讓位於應試教育
雖然現在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真正評判學校是否優秀的標準還是教學成績。這不由於不讓學校更加重視學生成績的培養與提高。雖說小學一年級是最基礎的階段,孩子們還懵懂未消,但應試教育的壓力早已容不得他們再優哉優哉,入門考試就是一道警鐘。
拔苗,為了篩選好學生
好的學校總不缺生源,面對蜂擁而來報名大軍,學校為了自己的名譽,也更想召入那些能給學校帶來榮譽的「優質生源」。既然整個社會都認可成績的重要性,那麼通過考試進行拔苗,篩選出好學生自然也成了學校最樂意做的事。
是的,新生入學考試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哪怕是一年級的新生,家長們也已見怪不怪。既然整個社會都是這樣,又有什麼可說的呢?只是一想到那些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從此落入應試教育的魔爪,一點一點失去對學習對知識的渴望,心裡就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