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是在一個英語學習APP的文章裡。當時只覺得是天方夜譚,如果看到一個電影這麼拍,我恐怕會覺得編劇腦洞太大,邏輯太不嚴謹吧。畢竟一個驚天大騙局,並沒有很高深的手段,處處都是漏洞,居然能存活那麼久,忽悠了那麼多人。
可它居然不是個電影,是個真實事件,還是發生在美國矽谷那樣高大上的地方,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前不久終於拜讀了這本榮登美國各大書屋榜單,被人交口稱讚的作品《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老實說,並沒有那種一看就放不下來的感覺,也許是翻譯要背的鍋,也許是故事本身很冗雜,涉及的人物眾多,看到那一大堆英文名字纏繞在一起,容易腦殼暈。
簡言以概之,就是一直「志存高遠」的伊莉莎白女士,要發明並推行一個跨時代的創造,僅用指尖幾滴血和一個小儀器,就能測出幾百項生理指標。聽起來是不是很天方夜譚。
可就是這樣缺乏理論支撐和實驗數據的創業項目,從一開始就拿到600萬美元的融資,之後更是高歌猛進,被譽為矽谷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她的交友之廣闊,逼格之高,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閨蜜是柯林頓的女兒,柯林頓對她讚不絕口,基辛格成為她的助推神力,傳媒大亨默多克僅與她見了兩面寥寥數言後就決定投資。
最後,騙局轟然倒塌。曾經的天之驕女轉眼就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這其中還多虧了這本書的作者,一個有勇有謀的記者「死纏爛打」,才一步步把事實真相曝光於世人面前。
我其實就是很好奇,那些在此大騙局中推波助瀾的一系列政商界名人們有沒有覺得啪啪打臉,他們所慣常為人稱道的準確判斷力、敏銳觀察力,怎麼這會兒都失靈了呢?
關於這書、這場騙局的分析解讀已經太多了,我一個經濟學也沒學好的人,也只能是從我僅存的判斷裡面來寫我的想法。
01. 她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把這種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書中在很多地方提到伊莉莎白的一個特性,她的音調是低沉而富有吸引力的,她的談吐很容易讓你深陷其中,她是一位極富魅力的銷售員。在她美好願景的鋪陳之下,在她極具開拓性的言語的激勵下,饒你是投資界的老手,也難免著了她的道。
讓我想起了那些臭名昭著的傳銷組織,其實伊莉莎白女士幹的事情,本質上和傳銷也沒什麼區別。但當她頭頂矽谷創業女精英的閃亮光環,可信度陡然就提升了一大截,從江湖騙子儼然搖身一變成為科技新貴了。
這就是語言的「藝術」和「魅力」,但也是過於迷信頭銜加持、語言洗腦所種下的惡果。
02、因為對錯失的恐懼,而做出的非常態的判斷,才最可怕
書中所提到的西比韋公司,與伊莉莎白的希拉洛斯公司合作,明明其中有種種跡象表明其研發的產品存在漏洞,明明該拿出的實驗結果總是遲遲拖延,血液檢測結果也時常與正規機構出具的檢測結果出入極大,但他們仍不願意放棄。
原因為何,因為他們擔心希拉洛斯的產品終將成長為一個爆品,擔心它的技術會改變市場遊戲規則,正如書中所寫:
錯失了它,也許接下來十年都會處於悔恨之中。錯失的恐懼仍舊是強有力的威懾。
這也就變相解釋了為何在我這樣一個完全的外行看起來都非常不靠譜的創業項目,卻讓這些商界大佬們紛紛心甘情願地入套。他們的專業水平呢?冷靜的思考呢?都去了哪裡。
因為在矽谷這片神奇的熱土上,曾經出過很多令人嘖嘖讚嘆的獨角獸。這些大佬們似乎對新領域新科技有些異乎尋常的熱衷,關鍵又對這些新科技缺乏最起碼的了解和探究。於是,就被人牽著鼻子走了,即便如此也擔心被別人搶佔先機,索性就一條道走到黑了。
其實同理可證,人對於未知的領域總是保有足夠大的好奇心,總想參與一把,嘗試一下,這種想法沒有錯。但不能深入進去,淺嘗輒止,卻又停留在自己腦中的想像力不能自拔,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美化事物,擔心損失而不能及時抽身,那就是可憐可嘆了。
03、有目標是件好事兒,但為了達成目標不惜扭曲性格,就得不償失了
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伊莉莎白,她小時候可是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呢。當被親戚問及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的時候。她的回答擲地有聲,「我要做一個億萬富翁」,當被追問為什麼不做總統時,她的答案依然鏗鏘有力,「不,總統將會娶我,因為我會擁有10億美元。」
她的雄心壯志支撐她從史丹福大學退學,開始創業。這會兒我們無法對她加以讚揚或是批判,我們只知道這個女生很有野心,也很有執行力。而我們也願意相信,她一開始的初衷並不是想騙人,而是真心想做出一個轟動世界的偉大產品,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她崇拜賈伯斯,從穿著打扮到說話腔調,無一不在模仿。
她對自己提的要求是對完美決不妥協,可惜她選錯了領域。
在我看來,科學是容不得半分造假,也不能想當然地一蹴而就。如果要萬丈高樓一夜之間平地起,最終的結果只有一條路,就是死路。不願意選擇死路怎麼辦,那就用一個個越來越大的謊言去為之前撒過的謊圓謊,這就是伊莉莎白所做的事。
她極度的自負、自傲讓她不可能去中途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面對失敗,有些人會埋頭認下、潛心鑽研,爭取有朝一日能撥雲見日;有些人則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在每一個岔路口,都選擇了那條更容易走,但也向深淵更進一步的路,最終無法自拔。伊莉莎白就是後者。
看《壞血》,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定合適自己的目標,不能急躁,不能盲目求進,也不要輕易被事物外在的浮華包裝迷了眼,誰知道絢爛的包裝下是光鮮的果實還是腐爛的秧苗呢。不懂的事情要不就別碰,要不就努力把它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