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0年7月7日播出:擠進「起跑線」,咋就這麼難?
主持人(李小萌):
上大學難還是上幼兒園難?按照常識來回答的話自然是上大學難,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發出這樣的感嘆——上幼兒園難於上大學。一個有悖於常識的現實,原因何在呢?
中央氣象臺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北京出現4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天氣。
這幾天北京溫度高達40度,但是雯雯的爸爸卻還是頂著大太陽奔走於幾個幼兒園之間,只是為了能給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家合適的幼兒園。
雯雯爸爸:
一周之內要去四五家這樣,有時候一天跑兩家。基本上我們提前一年去的時候,就不讓我們排隊了,說根本不可能。前面都已經排了300到500個孩子了。
記者:
這段尋找幼兒園的辛苦經歷,讓雯雯爸想到在自己小區的社區網上發個「幼兒園情況調查攻略」的帖子,這一做法引來不少鄰居、父母的跟帖,許多人留下郵箱,希望能夠向雯雯爸求教順利入託的的好方法。
雯雯爸爸:
誰給我發個郵件,我就給人家說兩句,後來我一看也給人回不過來了,太多了,所以我知道需求真的很大。
記者:
需求究竟有多大?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和雯雯爸一樣,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於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憂心忡忡。
孩子家長:特別難。
說句實在話,我們心中沒底,學位太緊張啦。
最重要的是這個幼兒園是就像抓救命稻草一樣找到的。
幼兒園家長苗苗:
就帶著孩子到周邊家附近幾個幼兒園看了看,沒有想到去完第一家心裡就咯噔一下,覺得挺緊張,第一家(幼兒園)進去了門衛就說沒有位置了,然後甚至大門都不讓進。
公立幼兒園報名難 門前堅守九天八夜
6月9日上午 北京市昌平區工業幼兒園門前
記者:
您是給孫子排嗎?
孩子家長:
給重孫子排。
記者:
您高壽了?
孩子家長:
96歲。
記者:
帳篷、行軍床、桌椅板凳,全家出動,這不是露營,這是在為孩子上幼兒園排隊。一百多名家長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寶貴的入託名額,他們已經在門前日夜堅守了九天八夜。
公立幼兒園雖然被家長稱為「物美價廉」,但由於數量有限,名額少、門檻高,所以想要進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牛繼升(北京市政協常委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
要按照招生和錄取的比例來看,平均達到1:6,也就是說六個孩子裡面其中只有一個才有可能進入這個公辦園。
解說:
如今,家長們為了孩子能上公立幼兒園擠破了腦袋,近三年在北京出生的新生兒有46萬人,但目前全市的1266所公辦幼兒園只能接受226000個適齡兒童,排隊、等待,似乎就成了那些沒有什麼門路的家長們唯一的選擇。
私立幼兒園價格高工薪階層「不能承受之重」
電話採訪北京小牛津幼兒園老師:
一年是四萬,如果要是按每個月交費也可以,一個月下來是七千三百五。
解說:
公立幼兒園進不去,轉戰到私立幼兒園的家長們發現,他們面臨的將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許多私立幼兒園一年收費少則兩三萬,多則八九萬,這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將是很大的壓力。
家長:
一個月上五六千,最高的一年就十萬塊錢,大學學位一年才多少錢啊?沒辦法啊,都這個價錢。
解說:
收的高,還收的不夠透明,私立幼兒園都是根據各自的成本來核算,來制定收費,並沒有明確的定價體系或監督措施,有的幼兒園開辦了特色班就能多收費近千元。
孩子家長:
都是工薪階層,一年收入有多少,說實在的,這孩子要上幼兒園三年,都趕上快出國的錢了差不多。
無證家庭幼兒園無奈之中的選擇
解說:
公辦幼兒園缺位、私立幼兒園價貴的情況下,各種形式的山寨幼兒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雖然無證幼兒園存在重重問題,但為錢所迫,許多家長只能不得已為之。
主持人:
96歲的老奶奶,為了自己的重孫子上個幼兒園,能夠跟家人一起排隊九天八夜,讓人情何以堪?您會去排這個隊嗎?王教授,你會去排這個隊嗎?
王錫鋅(特約評論員):
說實話,應該說從心情上來說,我們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不要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我們排隊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擠進這個起跑線。所以從心情上來說,我想任何一個父母,任何一個長輩,可能都會這麼做的。
但其實在我們這裡我們馬上還有另外一個關係,排隊其實是一種競爭,實際上是要去獲得某種稀缺的資源。我想如果說這些家長排隊能夠等來這種機會的話,也許他們的排隊是值得的。但問題是僧多粥少,這時候排隊有可能並不一定能等來結果,更何況看起來是孩子擠進起跑線的競爭,但實際上可能是家長的競爭,家長的競爭沒有資源的可能只能排隊了,那背後還有很多人,可能是動用各種各樣的社會資源去競爭。所以在這裡,我想每個人都會去排,這種排的過程中既有期待,但可能又有無奈。
主持人:
但實際上我們可以非常明確而坦然地說,每一個適齡的孩子都應該有幼兒園可上?
王錫鋅:
毫無疑問,我想我們從教育這一塊,首先講義務教育是每個孩子都要做的,我們想義務教育之前,學前教育其實是義務教育的基礎。因此可以說,學前教育應該說是一種普惠式的、兒童應當得到的公眾服務,所以它應該是由政府主導來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主持人:
但現在卻恰恰在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園可上的情況下,出現了招生和錄取比這樣的說法?
王錫鋅:
對,招生和錄取我們知道都是放在這種競爭性的考試場合下。其實我們馬上可以推理出來,招生和錄取,你想如果說有人來報名,然後要招生,招生可能要通過某種形式競爭性的考試,然後才能講錄取。但是我們馬上就有一個問題,孩子還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他們要來的就是接受最基本、最基本的教育。
主持人:
應該是一張小白紙?
王錫鋅:
沒錯,怎麼來進行考試,又怎麼來進行競爭,錄取的標準又如何?所以,招生和錄取這樣的用法提出來,其實是掩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本來應該提供給兒童學前教育的普惠式產品,存在著嚴重的稀缺和不足。
主持人:
既然出現了上幼兒園難這樣的現狀,那也就是說供需雙方出現了矛盾,那我們就分開來看,供給的一方、需求的一方。需求的一方在這些年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嗎?
王錫鋅:
我覺得從適齡的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這種需求來看,的確有短期的,比如說有許多媒體和統計數據都指出了,可能在奧運寶寶、金豬寶寶,兩年前出生的,這時候已經到了要上幼兒園、託兒所,所以這部分大概是有一個額外的、短期的增長。
但另外一方面,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情形,那就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面、幾年裡面,中國的城市化率在不斷地提高,現在城市化率已經接近50%了。也就是說,大量的兒童來到了城市,所以在這裡面總量上,應該說適合上幼兒園、託兒所的這些需求的兒童,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主持人:
也就是說需求量確實是在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