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知識與美的傳播者。近日,佛山市教育局聯合南方日報、南方+推出的「最美教師來了」系列報導,對我校專任思政課教師梁茵進行了深入採訪,詳細報導了梁茵老師的教學故事和教學理念,引起了廣泛關注。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將梁茵老師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並祝所有的老師節日快樂!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專任思政課教師梁茵格外忙碌。剛剛完成佛山市三水區自然村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情況的調研報告,便奔赴浙江學習南湖紅船精神,趕往廈門進行提升培訓,回到佛山帶領學生開展暑期基層社會服務……而這一切的經歷和收穫也將成為梁茵新學期思政教育的「活素材」。 「在佛職院,思政課不是沉悶的課程,而是老師和學生身體力行的實踐。」梁茵說,當前的思政課,早已不局限於90分鐘在課堂授課這樣的「套路」,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形式,而她則帶領青年教師團隊創立了全新的工作模式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讓思政課「活」了起來。 8年來,梁茵通過創新課堂模式、帶領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深入基層調研實踐、拍攝微電影、組織大學生講思政課、培育理論之星等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探索,把思政課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圈粉無數,也讓思政課理論知識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綻放。 「大家如何看待農村垃圾分類問題呢?結合身邊的實際情況談一談……」梁茵在課堂上提問。在座的學生們紛紛拿起手機,不一會兒,他們討論內容以「彈幕」和表情包的形式實時顯示在教室前方的投影屏幕上。隨著課堂學習的深入,梁茵數次在討論區拋出討論話題,學生們通過手機表達自己的觀點,精彩獨到的見解、有趣詼諧的發言引來陣陣掌聲,課堂氛圍熱烈而活躍。 這便是梁茵探索「網際網路+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形態。作為佛職院較早探索和運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思政課教師之一,梁茵的創新課堂顛覆了不少學生對思政課的固有成見,重新定義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聽完課之後對思政課「路人轉粉」的學生不在少數。來自佛職院2018級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吳仕銘表示,在大家固有的印象裡,思政課都是相對比較嚴肅枯燥的,所以第一節課選擇坐在後排座位上,想著偷偷玩手機。但沒想到聽了一節課之後就此喜歡上梁茵的思政課。「一下子就被圈粉,很改觀,後來我都是儘量往前排座位坐。」吳仕銘說。 「在思政課堂上使用彈幕和表情包發言,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比傳統課堂更具吸引力的。」在梁茵看來,當前「00後」已成為大學生的主體,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時代際遇賦予了他們全新的經驗與思維模式。思政課的創新課堂也必須從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習慣出發,而使用彈幕和表情包群聊便是學生們日常最熟悉的生活場景,所以她選擇在課堂上還原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輿論場」,打造「有知有味」的思政課堂。 手機、智慧雲平臺等多媒體的有效使用,使得思政課堂不再局限於課中教學,還可以大大延伸到課前、課後等,通過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實現考勤、瀏覽課件、提問、搶答、討論、布置作業以及考試。這些教學平臺積累的教學大數據能很好地實現精準施教,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梁茵和其他教師正在策劃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字資源庫、虛擬實訓平臺、VR體驗等創新教學方式的探索嘗試。 令梁茵感到欣慰的是,在「網際網路+思政課」的課堂模式下,原本嚴肅的課堂變得活潑輕鬆而又意味無窮。學生對思政課有了新的認知和體驗,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部分內向的學生已開始積極發言討論,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政課也「俘獲」了學生的心。 此外,在梁茵看來,僅僅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課堂遠遠是不夠的,如何將學生固有印象裡「冷冰冰」的理論知識,運用成有溫度有人情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成為梁茵思政課教學中不懈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直面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根本上回應學生的困惑,從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和看待問題,讓他們發現理論的魅力,感受思想的力量,才有可能發揮價值引導的作用,也才能讓學生學得動腦、入心、致用。」梁茵說。 當前的思政課,早已不局限於90分鐘在課堂授課這樣的「套路」,從第一課堂走到第二課堂,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形式。梁茵深諳,想要增強學生們的思政課獲得感,光靠課堂教學已遠遠不夠,對此,她有著更多的思考和行動。 從2011年開始,梁茵便創立了「社會服務+政策理論」浸入式宣講、「思想政治教育+基層治理」融合式宣講的社會實踐教學和社會服務模式,帶領大學生理論宣講團在校內外開展各種主題的宣講,帶著學生奔赴村居、社區、產業園區等地,圍繞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主題研習活動,讓學生們在象牙塔之外的社會大課堂豐富閱歷,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深化學生們對社情民意的了解,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 「我想把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社會發展現實傳遞給學生和更多群體。」梁茵說,思政課不是沉悶悶的課程,而是老師和學生身體力行的實踐。三水乃至佛山的人文資源非常豐富,教師上課時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書本,應該旁徵博引時政熱點、鄉土人情、學術動態、傳統文化,更應該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大課堂」中,使學生從關注社會的實際和發展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對此,來自佛職院18級食品營養專業的高柔敏深有感觸。在今年暑假,高柔敏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組織下走進三水樂平村落,通過深入走訪開展三水鄉風文明情況調研,收穫頗多。「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豐富閱歷,更是在不斷提升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的提升。」高柔敏說。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群體獲益,梁茵更是從2014年開始參加佛山市委宣傳部菜單式宣講團、三水區志願者宣講團,給社區居民、村民、社會組織會員、基層黨員(幹部)宣講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大大小小的宣講多達60多場。此外,她還在南海大圩社區開展地方文化保育項目,以社工的身份在該社區駐點工作整整一年,帶領社區的居民挖掘保護和傳承自己社區的文化。 思政課教學創新除了聚焦本課程之外,還要善於從廣袤的文化平原中汲取養分。梁茵主持橫向課題「三水區自然村落中的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調研報告」、「產業人提升工程—樂平職工夜校」,參與「裡水紅色文化產業開發提升」等項目研究;開展廣東省人民政府及地方志辦公室項目,帶領師生團隊調研三水區大塘鎮99條自然村歷史文化資源,參編《全粵村情—三水卷》…… 8年來,梁茵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探索,將思政課「搬」到社會大課堂,以理論與實踐結合,思政與專業結合,使得思政課堂不僅變得「熱騰騰」,學生收穫也「滿噹噹」。 梁茵深知「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更加明白著思政教師肩上的責任關係著受教育者今後秉持什麼樣的理想信念、走什麼樣的道路、做什麼樣的人,她對自己也有著極高的要求和追求。 每個學期任教班級達5—6個,每一次上完一個班級的課之後,梁茵都會立即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反饋和表現再進一步更新課件,爭取做到每個班的授課帶有針對性。她的課件注重對教學案例選取貼近學生,注重前沿性,體現對國家、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懷;注重經典性,能夠穿越時空給人以重大情感衝擊和深刻思考…… 為了踐行思政課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梁茵擔任了南海區桂城街道大圩社區基層治理工作顧問,南海區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工作測評專家,南海區丹灶鎮下安村基層治理、禪城區南莊鎮龍津村基層文化治理項目、南海區裏水鎮社工局黨建引領「網格化+直聯」培訓項目、南海區社工委社會政策觀測及社案提升項目培訓師,參與張槎街道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宣傳科為期一年的脫產頂崗實踐,開展政策理論宣傳設計和效果提升工作。 近年來,梁茵主持多個省市級教科研課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2篇,參編校本教材《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拓展教程》、《高職院校身心素質拓展與訓練教程》、推動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向學生話語體系的轉換、多次獲得省級榮譽……這些都是她孜孜以求,潛心問道的結果。(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前,梁茵依舊步履不停。從今年9月起,梁茵將作為訪問學者到中山大學交流學習一年,未來也計劃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紮實的學識素養能夠為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教學工作錦上添花。」梁茵表示,自己最希望的是能夠不斷前進,成為一名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將講好思政課當做畢生的一項追求。 「思政課教師這個身份給我很多光環,也給我了很多探索發現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更給予我崇高的使命和責任。」梁茵表示,她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接下來也將會用更多豐富深刻的「現實」帶給學生美好的「理想」之光,教會他們對個人和社會的成長發展飽含深情,照亮他們的美好遠大前程。 梁茵老師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理念已被載入佛山首本教師人物手冊!點擊 閱讀原文,快給佛職院高人氣教師梁茵投票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