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判斷未來社會是什麼樣,還需要明確未來人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但如論如何,在未來人才培養上,雖然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更需要教育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的配合。
對未來教育的思考目前主要有兩個維度:技術維度和社會維度。
前者指的是教育如何利用新技術(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來發生轉變。這一維度對教育來說,有一定的主動性在裡面,即不是因為不利用新技術就無法繼續開展教育活動,而是因為利用新技術可能會使效率提高,也就是說這一維度所要解決的更多是教育的「發展」問題。例如,雖然出現了電子白板,但並不意味著原來的粉筆+黑板不能用了,而是因為使用電子白板可能會使教學的效率更高。
後者指的是教育應對社會發展變化而發生轉變。由於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所以如果社會發生了變革,人才需求可能也會隨之變化,這時教育就不得不做出轉變來應對這樣的變化,也就是說這一維度對教育來說,有一定的被動性在裡面,其解決的更多的是教育的「生存」問題。當然這兩個維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可以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如探討如何利用新技術來更好地培養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目前,從學術界的探討來說,從技術維度來思考未來教育的相對居多,如我們之前推送的《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走向》即是其中代表。從社會維度來思考未來教育,相對而言不是很多。鑑於此,本文從這一維度出發,圍繞下面三個問題,通過梳理編譯本月歐盟發布的《工業5.0:邁向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富有彈性的歐洲工業》(Industry 5.0: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報告和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提高技能:實現共享繁榮》(Upskilling for Shared Prosperity)與《構建工作技能共同語言:全球分類學》(Building a Common Language for Skills at Work: A Global Taxonomy)報告來對此進行一點嘗試性的思考。
了解未來社會將是什麼樣是教育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一個基本前提。那麼未來社會將是什麼樣子的呢?歐盟新近發布的《工業5.0:邁向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富有彈性的歐洲工業》報告為這一問題的回答提供了一個參考的視角。
該報告認為,工業是歐洲經濟的最大貢獻者,但面臨著不斷的挑戰,而應對挑戰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實現。目前指導歐洲工業發展的是「工業4.0」的概念,但「工業4.0」主要是一種技術經濟觀點,較少關注社會公平和可持續性的原始原則。它表明了通常起源於非工業環境的更普遍的技術(數位化和人工智慧驅動的技術)進步將如何影響工業價值鏈,以及它們將如何改變工業的經濟地位。它描述了工業將如何利用技術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和經濟,這方面確實也做得很好。
然而,報告指出,工業變革的浪潮將產生漣漪效應,遠遠超出工廠的技術變革。轉型後的工業也將對社會產生變革性影響。對於工業工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他們可能會看到自己的角色發生變化,甚至受到威脅。角 色的轉變和對複雜技術的依賴將需要新的技能。
為此,該報告提出了「工業5.0」的概念。它強調了將工業置於未來歐洲社會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不僅是經濟或技術性質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環境和社會方面,它包括三個核心要素:以人為中心、可持續性和富有彈性。
「以人為中心」是指工業中要將人類的核心需求和利益置於生產過程的中心,而不是以新興技術為出發點及考察其提高效率的潛力。這就意味著:不是問我們能用新技術做些什麼,而是問新技術能為我們做什麼;不是要求工人調整自己的技能以適應迅速發展的技術需要,而是利用技術使生產過程適應工人的需要,例如指導和培訓工人。另外還意味著要確保新技術的使用不會侵犯工人的基本權利,如隱私權、自主權和人的尊嚴。
「可持續性」指的是工業要尊重地球的邊界,要再利用、重新目的化和循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浪費和對環境影響。這意味著:要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避免自然資源的枯竭和退化,確保當代人的需要而不損害後代的需要。
「富有彈性」指的是需要提高工業生產的穩健性,使其更好地抵禦幹擾,並確保它能夠在危機時期提供和支持關鍵的基礎設施。地緣政治的轉變和自然危機,如Covid-19大流行,凸顯了我們當前全球化生產方式的脆弱性。應通過發展具有足夠彈性的戰略價值鏈、適應性強的生產能力和靈活的業務流程來實現平衡,特別是在價值鏈服務於基本人類需求(如醫療保健或安全)的情況下。
該報告繼而指出,這一新的發展理念對歐盟很多方面都有好處,是歐盟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願景。為此,歐盟也正在採取一些措施積極推進這一願景的實現,其中在教育方面的一個重要行動就是更新「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年)」,該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數字技能。之所以如此,報告指出,教育、培訓、技能再培訓和技能提高培訓是適應產業數位化轉型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因為合格的人力資本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接受再培訓,因為有些工人甚至可能缺乏繼續教育和培訓所需的最基本的數字技能。
歐盟所提出的「工業5.0」發展理念下的社會願景雖然不一定是未來社會的走向,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對於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或者說未來社會的人才需具備什麼素養,目前眾說紛紜。所以有必要就未來人才素養進行一個分類學的梳理。世界經濟論壇新近發布的《構建工作技能共同語言:全球分類學》就是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該報告提出了一個全球技能分類框架,它側重於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中日益相關的技能,其目的是通過允許用戶對照這個框架交叉使用他們的分類法,作為現有分類法在學習供給和需求方面的「通用適配器」。
該報告援引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未來工作報告2020》指出,到2025年,50%的員工需要重新培訓,預計未來5年,現有工人的核心技能將發生變化。
報告提出的技能框架分為5個層級。其中1-3級為基本框架保持不變,第4層級可隨著技能格局的不斷變化而進行調整;第五層級由最終用戶(即僱主、學習提供者和政府)自己決定,可以「插入」自己的分類法。
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一全球技能分類法為人才識別、評價、培養等提供了一個對標工具。例如,報告建議,對於用人單位,可以利用該分類法來更新職位描述,使之成為一個宣傳各種技能的職位,而不是有特定學位要求的職位。而且研究發現,使用以技能為基礎的招聘方法預測初級員工的工作成功率是學位要求的五倍。以後在招聘過程中,學位要求可以完全取消,僱主可以與技能評估平臺合作,根據他們的特定技能對潛在候選人進行評估。
再如,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可以與僱主合作,利用這一分類,以確保就業人員具備在勞動力市場取得成功所需的特定技能。課程和學習路徑可以調整為專注於特定技能的發展,而不是針對角色和學位。
另外,報告還建議中小學教育機構在制定課程時應參考該分類法,以確保兒童學習符合未來就業技能的要求。
世界經濟論壇新近發布的《提高技能:實現共享繁榮》報告為這一問題的回答提供了一個全局的視角。該報告首先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到2030年,大規模的技能提升投資有可能使GDP增長6.5萬億美元;增長最快的是那些技能差距更大的地區和經濟體,而且通過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技能提升潛力最大;到2030年,提高技能可能會淨創造530萬個新工作崗位。這說明,技能提升對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回報,那麼該如何做呢?該報告提出了四個關鍵領域的建議:
1.所有利益相關者:建立一個強大和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致力於全面提高技能的議程,並給人們參與的機會。
描繪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預測未來的技能需求;
共同確定一套衡量行業、國家和地方各級就業質量的指標;
建立一個共同的研究框架,以了解勞動力市場和技能不匹配的動態和預測;
確定成功引導勞動力市場轉型和提供良好就業的政策槓桿;
2.政府:採取靈活的方法來推動國家技能提升舉措,與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教育部門合作。
3.商業:將提高技能和勞動力投資作為核心業務原則,並作出有時限的承諾。
4.教育提供者:擁抱未來工作,將其再造人人終身學習正常化的源泉。
總之,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判斷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對於這一問題可以從多種視角去思考,歐盟的「工業5.0」提供了一個經濟學的視角。另外,還需要明確具備什麼樣技能的人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經濟體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全球技能分類提供了一個對照參考的框架。最後,在未來人才培養上雖然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更需要教育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的配合。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mmission.Industry 5.0: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R/OL].(2021-01-04)[2021-01-28]. https://msu.euramet.org/current_calls/documents/EC_Industry5.0.pdf
2.WEF.Building a Common Language for Skills at Work: A Global Taxonomy[R/OL].(2021-01-25)[2021-01-28].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Skills_Taxonomy_2021.pdf
3.WEF.Upskilling for Shared Prosperity [R/OL].(2021-01-25)[2021-01-28].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Upskilling_for_Shared_Prosperity_20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