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旱獺,拉丁學名是Marmota flaviventris,也稱黃腹土撥鼠,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齧齒目、松鼠亞目、松鼠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Yellow-bellied Marmot,命名人為Audubon&Bachman,命名時間是1841年,族是地松鼠族。
它體重為1.6-5.2千克,雄性重量通常超過雌性。成年雄性3-5千克,雌性1.6-4千克。耳殼短小,尾短而末端扁,長不超過後足的2倍。四肢短而粗,前足四指,爪特別發達,適於掘土築巢;後足5趾,爪不及前足發達。
黃腹旱獺有一個棕色的毛皮大衣,眼睛和鼻子之間有白色斑塊,呈紅褐色尾巴,腹毛黃色,因此而得名字。自鼻端經兩眼眉間到兩耳前方之間有一個近似於三角形的白色毛區,愈接近鼻端愈窄。嘴的四周為白色。耳殼呈深棕黃色或深黃色,內廓有白邊。身體的背部為深褐色、沙黃色,棕黃色或草黃色,毛基呈黑褐色,上段為草黃色或淺黃色,尖端黑色。背部至臀部的黑色毛尖多而顯著,常形成不規則的黑色細斑紋。不過,每個個體之間毛色的變異也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家族中,不同個體之間的毛色深淺亦有所不同,幼體毛色多較成體灰黃或晴。冬眠之前的秋季開始發胖。
其生活於草原,草甸和其他開放的棲息地,有時出現在落葉或針葉林邊緣,通常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其領地範圍在2-3公頃。選擇在巖石下挖洞穴,這樣不容易被食肉動物發現。
黃腹旱獺花費約80%的時間生活在它們的洞穴裡,其中60%花在冬眠。經常在中午和晚上挖掘洞穴。這些洞穴通常是建立在山坡或懸崖。用於冬眠白洞穴可以長達5到7米深,但對日常使用的洞穴通常只有1米深。冬眠期通常從9月至5月。雖然是陸生動物,偶爾也會爬上樹木和其他植物。旱獺的洞系屬於家族型,每個家族由成年雌體、雄體和1、2齡的仔獸組成,同居於一個洞系中,幼體性成熟後則分居。每組家庭洞分為臨時洞和棲居洞,棲居洞又分為冬洞和夏洞兩種類型。內墊有很厚的乾草。洞內溫度較穩定,窩巢常年溫度保持在0度以上,但不超過10度。
黃腹旱獺屬於白晝活動的動物,尤以早晨和黃昏最為活躍。早上出洞的時間隨季節而異,一般依太陽照射到洞口來確定。每次出洞之前總是先探出頭來四處張望,覺得安全後,先露出半個身子,扒在洞口曬曬太陽,然後發出鳴叫聲。此時,臨近的同類立即響應,一起鳴叫。此後不久,即開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敵害外,則在這以後的一天內完全不再發聲鳴叫。日落之前進入洞中休息,夜間不再出來活動。由於天敵的種類較多,所以它的性情極為機警,視覺、聽覺都很敏銳,每當遇有狼、熊、狐、猞猁、雕、鷹、狼、狐狸、浣熊、狗和老鷹等天敵進入領地時,就直立起來發出尖銳的鳴叫,它會吹口哨,提醒在該地區的所有其他旱獺。然後就隱藏在附近的巖石堆。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