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學子楊軼凡:劍橋雙料博士OFFER獲得者 |
http://www.huaue.com 2012年6月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劍橋大學工程學微電子方向直博、劍橋大學光電子工程碩博連讀、帝國理工大學光電子工程直博,楊軼凡收穫的這三份含金量極高的錄取通知書,讓人豔羨。 楊軼凡,西交利物浦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2008級學生。在地球的經緯度上,她從家鄉鄭州走向蘇州既而邁向英倫;在求學的徵程中,她將西交利物浦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匯點成線,並最終指向劍橋大學。 2012年3月7日,「歡迎你十月份來劍橋。」劍橋大學面試官Nathan教授的祝賀為楊軼凡四年的求學之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回想起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度過的點點滴滴,楊軼凡深情地說:「西浦是天,是海。在這裡,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夢想照進現實 在楊軼凡五六歲的時候,親戚們一次聚餐後聊起有關教育的話題,年少的她眨巴著眼睛聽大人談論。那次,她在無意中第一次聽到了「劍橋大學」這四個字。 中學語文課本裡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在傷感與浪漫中描摹著劍橋大學的獨特氣質。深厚的人文氣息與濃鬱的學術氛圍,讓這個內心有夢的女孩兒開始嚮往這所遠在千裡之外的世界名校。但在當時,這個夢似乎「遙不可及」。 高考填報志願時,楊軼凡僅以幾分之差錯過了第一志願西安交通大學。面對失利,楊爸爸建議有出國夢的女兒填報西交利物浦大學,「一所立足中國本土的國際大學」。 楊爸爸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並曾赴香港深造。在他看來,「西交利物浦大學相當於上世紀初創辦的清華學堂,包含著中西合璧的辦學理念。學校的育人模式讓我印象深刻,並充滿期待」。楊爸爸感慨頗多,言語中除了自豪,亦有幾份慶幸,「畢竟當年西浦在全國只招收了兩屆學生,報考這所新大學需要一定的勇氣、魄力和見識」。 雖然開學在9月份,但楊軼凡懷著期待和不安兩種心情特意在暑假期間來校「考察」了一番。「當看到學校懸掛的各色國旗時,我仿佛看到它們交織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楊軼凡隱隱地覺得,西交利物浦將會是個為她提供無限可能的地方。 現在,楊軼凡有理由自豪地宣布當初她的直覺是對的。面對三份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楊軼凡將選擇劍橋大學攻讀工程學微電子方向的博士學位。她介紹說,第一年只要順利通過考試就可以獲得研究型碩士學位,接下來的兩年或三年完成科研項目,通過答辯,便可獲得博士學位。 在西交利物浦,楊軼凡把夢想變成了現實。總是掛滿笑容的她堅信「明天會更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在輕描淡寫間隱去了逐夢途中的艱辛與付出。 工科女生的堅持 據好友兼同學程謙透露,因為出色的表現,楊軼凡被同學們戲稱為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神人」。 其實,楊軼凡大一進校時的專業是通信工程,大二才轉到微電子專業。她說,在這中間,有一個發掘興趣的過程。 「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其實比較盲目,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在楊軼凡看來,工科應用性極強,能將自己的想法和設計變成實物的感覺很美妙。憑藉著直覺的喜歡,楊軼凡成為了一名工科女生。 大一時,楊軼凡便經常和老師、學長學姐溝通,分享成功經驗,並慢慢調整著人生規劃。經過摸索期後,楊軼凡發現她真正的興趣點在微電子,「趙策洲老師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趙老師講課很有吸引力,深入淺出,把我的興趣點全部激發出來了」。 回想起這段專業「跳槽」經歷,楊軼凡很感謝學校在專業選擇上的人性化服務。「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大一的時候沒有專業課,經過適應期後,你可以重新選擇喜歡的專業」。 楊軼凡認為,發現和培養學習興趣,是能在學術領域自由馳騁的關鍵。天資聰穎的楊軼凡很快就在微電子專業領域展露鋒芒。憑藉出色表現,她榮獲一系列獎學金,並將獲得一等榮譽學士學位。 「申請直博很難,除了出色的成績單之外,還必須具備強大獨立的科研能力。」程謙介紹說。程謙同樣以出色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大學等錄取。 當被問及受劍橋大學青睞的原因時,楊軼凡自信地說,「得益於學校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作為本科生的我們經常參與老師的研究課題,對科研並不陌生」。 在楊軼凡看來,西浦老師的教學風格和國外很像。課堂上,老師們只是提綱挈領,提供框架性的知識大綱介紹。楊軼凡坦言,在西浦學習壓力很大,但她卻非常欣賞這種教學方式。面對不懂的專業問題,她就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泡圖書館查閱資料,學會主動去豐富和充實知識的框架,培養了主動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楊軼凡對來自馬來西亞的Stanley老師印象最為深刻。在大二剛上專業課的時候,Stanley老師就拿麻省理工學院的課件來給他們上課,試卷也是按照麻省理工學院的要求來出題,「難度很大,以至於那門課刷下了很多人」。 數學老師吳自立曾經教過楊軼凡《工程數學I》和《工程數學II》這兩門功課。在吳老師的記憶中,作為數學課代表的楊軼凡總是坐在前幾排認真地聽講和思考,課間也總能提出一些很有意義的問題供大家討論,課後更是經常和同學一起到他辦公室請教問題。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大二是學生完全使用英語學習專業課的第一年,很多同學都覺得很困難,但是楊軼凡這兩門課的成績總是保持領先。吳老師總結說:「楊軼凡的恆心與勤奮,奠定了她的成功基礎。」 2011年的暑假,楊軼凡在英國利物浦大學跟隨外籍教師Marsland博士從事了一個關於雪崩半導體模型建立及模擬的暑期科研項目。項目完成後,Marsland博士對楊軼凡卓越的科研能力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時獎勵她400英鎊(約合人民幣4000元),並願意給她提供一個全額獎學金攻讀利物浦大學博士的機會。 成長在西浦 在學術上叱吒風雲,在生活中,楊軼凡則是一個活潑的鄰家小女孩兒。她喜歡遊泳、打撞球,也喜歡旅遊。在室友的眼中,楊軼凡真誠、善良、愛笑樂天。 楊軼凡、吳旻驊、呂葉青、李玉嬌從大一開始就住同一個宿舍。如今,這四朵「西浦金花」如今都綻放出了各自最美麗的光彩。據悉,楊軼凡將攻讀劍橋大學工程學博士,吳旻驊攻讀劍橋大學計算機碩士,呂葉青攻讀劍橋大學工程系核能方向碩士,李玉嬌攻讀帝國理工大學的碩士。三個劍橋,一個帝國理工大學,稱呼楊軼凡所在的寢室為「明星宿舍」完全不為過。 在程謙的記憶中,「她們四個很像一家人,步調很一致,很和諧。」 楊軼凡還記得大一時,在英語老師的推薦下,自己和室友一起借來《傲慢與偏見》、《亂世佳人》、《飄》等英文原版小說,晚上睡覺前,四個好姐妹一起守著燈光閱讀,互相交流閱讀感受,分享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那種感覺很純真、很美好。她們仨是我大學最珍貴的回憶和最寶貴的財富。」楊軼凡樂滋滋地開玩笑說,「我們都一致認為學理工科女生當然也要培養培養文學素養。」 寢室是一個小集體,在這個溫馨的小團體中,楊軼凡說她收穫了姐妹般的情誼和家人般的溫暖;而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她則收穫了寶貴的成長經驗。 西交利物浦大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很多課程作業都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性格開朗的楊軼凡則經常充當team leader的角色。「不管是組員還是leader,第一點必須知道項目內容是什麼,而團隊leader則必須清楚每個組員的優勢和劣勢,把這個整體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2010年2月,楊軼凡和同學周大典、鄭麗蓉三人組隊參加全美數學建模大賽。作為團隊的leader,楊軼凡在組隊時就明確了分工,並爭取把每人的優勢儘量放大從而達到團隊效益的最大化。 數學建模分為三大版塊:第一塊要根據課題建立基本的數學模型;第二步需按照基本的模型在電腦上模擬出結果;最後完成全英文的論文報告。楊軼凡注意到,每個人差不多都有兩項優勢,周大典的計算機和數學很好,鄭麗蓉的英語很好,論文也寫得很漂亮,而自己在編程、計算機和數學方面也比較有優勢。在楊軼凡的組織下,三人小團隊正式成立,並選擇研究棒球棒的熱點問題(熱點,即擊球時力量最大的點)。 時逢正月春節,楊軼凡、周大典、鄭麗蓉三人在基礎樓二樓的小教室裡奮戰了四天四夜,總共才睡了五六個小時。在參賽過程中,他們不斷提出想法,又不斷地否定。最終,楊軼凡團隊與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全球著名大學的參賽隊伍一爭高下,並最終獲得大賽二等獎。 通過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大大小小多次的團隊合作訓練,楊軼凡認識到,在團隊的管理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人不在乎成績,認為60分就夠,那他的水平就在60分;而有人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希望達到90分,那他做出來的成果就在90分的水平。所以,團隊leader就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務。這樣也就能適當避免衝突。團隊管理的藝術在於調和,在於溝通的技巧和真誠。」聊起團隊合作與管理,楊軼凡頭頭是道。 如今,即將揮手作別西浦的雲彩,楊軼凡的心中滿是不舍。她希望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重新回到西浦,成為一名西浦教師。 楊軼凡堅信,「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斷學習,樂於分享,未來會更加美好。」(特邀記者:彭偉清) 【楊軼凡·微寄語】 |
關於西交利物浦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