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對家長的育兒理念都不盡相同,但是很多人把孩子聰明與否放在第一位,把智力作為評定孩子好壞的第一標準。這樣的做法當然是不對的,雖然中國的教育體制被很多國人詬病,但很多人仍然是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汪涵是湖南衛視著名的節目主持人,人如其名,以有文化著稱。當有人問到他的育兒理念時,汪涵回答:我要把兒子當強盜養,野蠻其體魄,強大其內心。不得不說,文化人說話就是不一樣,如果這句話放到普通人嘴裡,可能就變成了「吃的白白胖胖,又高又壯,還有學習成績也要好。」
但是當我們深度研究,可以發現,汪涵的「強盜育兒理念」和馬雲的「智力、心力、體力共同發展」的想法不謀而合。可能有人要問了,智力和體力還能理解,但是心力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智力決定一個孩子走多快,而心力代表一個孩子能走多遠。
那麼如何讓孩子智、體、心全面發展呢?
1、讀史使人明智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看不清未來,那不如回顧過去。因為人都是大致相同的,你今天覺得很特別的一個人,歷史上肯定有相似的人,或者你今天遇到了一個奇怪事,歷史上也可能曾有同樣奇怪的事發生。
讓孩子在歷史的長河中遨遊,汲取故事裡的古人智慧,用知識塑造他的性格。
2、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書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讀死書,死讀書,也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滿口之乎者也,現實只會算帳。所以現實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你在圖書館推算數日的一個結果,可能只需要現實中一場實驗就夠了。再或者是你讀了十本書都不明白的道理,或許生活中一場經歷就能刻骨銘心。
3、強健體魄
這一點大多數家長都非常注意,誰不希望自己家孩子有個好身體不得病呢?針對現代社會的生活規律,少看電子產品,多進行戶外運動,少吃垃圾食品就差不多可以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小學曾發過的獎狀「三好學生」嗎?其實這三好不僅僅是指學習成績好,還包括思想品德好和身體好,我們希望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以這三好為目標提升自己。
現代家庭,能夠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家長圍著孩子轉。
家中舒適的環境讓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過分寵愛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差。
一個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逆商,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時的反應能力要從小培養。1—6歲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期,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孩子培養「輸得起」的精神
父母教育孩子成才之前,要先成人,而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做題目和考高分的「機器人」,在這個社會,文憑只能是找工作的一個敲門磚,是工作上的錦上添花,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個人能力。
我常常和孩子講劉震雲的一句話:「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便是輸家。」
心力的培養,或是逆境商的培養,我覺得是當下孩子缺失的一課。
正如楊瀾所說:「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
一般來說,學歷史的孩子會有更寬闊的胸懷,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歷史看未來,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在看待不同的人和事時,預先形成獨到的見解。歷史故事能讓他們明白:一個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經歷過大的挫折,這會讓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有更寬闊的胸懷去看待失敗。
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套非常出彩的歷史書——《History of china,我們的歷史》,這套書由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主編,一套針對3-10歲兒童的百科體、斷代體歷史啟蒙書。
全書薈萃上下5000年歷史精華,超2000個知識點,1600多張專業手繪圖,還特別贈送配套音頻故事。
別看它外觀像個「大磚頭」,裡面其實包含了10冊書,以及附贈了一本《100歷史大人物》。10冊書包括: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
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主編
成就權威兒童歷史啟蒙書
這套書由原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陳麗華擔任主編。陳院長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還身兼多個所長、副會長、會長等職。火遍全國的《故宮日曆》就是她寫的。
從策劃到成稿,《我們的歷史》整整歷時兩年之久,反覆修改無數次,只為將繁瑣的歷史進行通俗趣味化的演繹,並讓你耳目一新。
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孩子有閱讀機會
陳院長的原話是:「中國歷史是每一個中國孩子都應該了解的,只有了解本國歷史才能更加自信。建議考慮到全國各級城市的消費能力,售價別太高」。
為了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了全中國的孩子能更多地接觸到這套優秀的書籍, 全11冊,99元相當於三折不到的價格!
架構完整,斷代體兒童史書,薈萃上下五千年歷史精華
本套書採用斷代體朝代劃分,從上古時代講到清朝晚期,清晰地展現了整個中國古代史的脈絡。
這樣完整的架構體系,讓孩子思路清晰,不混亂,打通歷史脈絡。
以《春秋戰國》這本為例
春秋戰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講解五位霸主各自的一生,七個國家不一樣的興衰。為孩子講述東周500年間的諸侯爭霸史與諸子百家間的故事。
一起看一下目錄,我們可以看出這段歷史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從東周開始一直講到秦國崛起。
最開始這一節叫」東周的天子「沒面子」。整個一節通過「兒子是信物嗎?」、「丟面子的王」、「叔侄之戰」等6個歷史事件,向孩子講述周天子怎樣一步步從擁有權威的「天子」到最後權威盡失的。當天子權威盡散,春秋五霸就登場了。
每個朝代的歷史進程都是由一個個或大或小的事件的發展來推動的,有很多名留史書的著名事件,這些著名事件書裡都會講。
從歷史中,不僅學到古人的品德和智慧,也是積累中華文化的典故詩句,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內容豐富,百科體兒童史書,超2000個各類知識點,滿足課外拓展需求
作為啟蒙版的歷史讀物,在保持內容嚴謹的同時,這套書的知識量一點也不含糊。雖然是給3-10歲孩子設計的歷史童書,但相關的歷史知識應有盡有。
整套書有超過2000個知識點,大的方面包括王朝變更、人物、政治、經濟、文化等;小的方面涉及文學、科技發明、建築、文物、節日民俗、市井狀態甚至衣食住行等,關於歷史的各類知識應有盡有。
如在關於周朝的分封制和諸侯國的章節中,一張由上而下臺階等級圖,直觀的展示了「公、侯、伯、子、男」的等級高低:
再來看看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吳王夫差是如何誕生的。書中沒有特別多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臥薪嘗膽、伍子胥出奔、美人計等組圖講述這一過程。
短暫的秦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看看「活在大秦有多不容易」就知道:
在敘述王朝興衰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古人的日常生活,生動、精美的畫面,描繪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讓古刻板的歷史學習變得鮮活起來。
如果穿越到夏朝,不僅一日兩餐,吃的東西種類也不多。但那時候酒已經產生了,聰明的祖先已經學會了製造青銅器並用麻布開始做衣服。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故事,不少來自《三國演義》,但這套書中告訴大家,文學作品和歷史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到底有哪些不同,看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差別就知道了:
「婦好墓」是商王武丁為為他的妻子建造的,婦好不僅是王后,還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將軍:
清代皇帝的女兒到底怎麼稱呼,《還珠格格》的叫法對不對,都會在這套書裡揭曉。
書中還穿插了其他的歷史小知識,這些看似細碎的知識點,其實也是孩子將來升學考試需要掌握的重點,一套書全部講清楚。
彌補歷史教科書的不足,為孩子今後的歷史學習建立基礎
歷史目前是初中的必學科目,這套書在創作內容時,參考了人教版的歷史教材,並邀請北師大歷史學院名師進行了圖文審定,確保知識內容準確、系統、權威、嚴謹。從兩個方面來給孩子以後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
01/拓寬知識面、幫助理解、加深記憶/
比如在人教版初一歷史教材裡,有對五代十國時期的描述。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的介紹只有25個字。那麼韓熙載是誰?夜宴請了誰?南唐跟唐啥關係?這畫怎麼就是傳世名畫了?這些都不得而知。
但是在《我們的歷史》中,是這樣講述這張名畫的。
把「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過程像講故事一樣講述出來,孩子認識了一個聰敏機智的韓熙載,了解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這個國家的處境和狀態,同時也收穫了一個難忘的歷史故事。
要想學好歷史,光把課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下來是不夠的,一個簡單的名詞後面往往暗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只有通過從小不斷的知識積累和梳理才能讓這些如同拼圖一般的知識自然整合在一起。
《我們的歷史》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幫助孩子了解更多教材上講了,但是並沒講透的知識,讓孩子在正式學習歷史之前,積累足夠的歷史「百科知識」,在應試學習歷史之前愛上歷史。
有了這套書相當於敲開中國歷史寶庫的鑰匙,以後上初中學歷史,就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