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有點火,今天梵君要給大家介紹歷史上一位真正乘風破浪樹立大名的傳奇女人和他背後的男人的故事。
鄭石氏(1775年—1844年),本名石秀姑,嘉慶十五年也就是1810年被清朝封為二品誥命夫人。
鄭石氏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感到陌生,但是說起她的另一個名號和傳奇經歷可以用名震中外來形容。
鄭石氏又名鄭一嫂,清朝最著名海盜團夥紅旗幫的女頭目。她和丈夫張寶所領導的海盜艦隊最鼎盛時期達一千多艘,海盜幫眾多至七八萬名。全盛時期,紅旗幫規模甚至超過著名的北歐海盜,堪稱世界第一。
被擄壓寨,進入紅旗幫
鄭一嫂,生於清朝嘉慶年間,廣東新會人。鄭一嫂本是一名妓女,但是因為人長得非常漂亮,早已名聲在外,當時廣東附近有一個叫鄭一的人,祖上從明朝時期就是海盜,到他這代憑藉名望和實力建立了一個海盜聯盟叫做紅旗幫(海盜船掛紅旗而得名),當時已經有大小船隻三四百艘,部眾一萬多人。鄭一缺一個壓寨夫人,所以決定把石秀姑擄來結婚。這樣石秀姑就變成了鄭一嫂。
最牛女海賊王
亡夫收義子紅旗幫走向強盛
丈夫鄭一在四十二歲那年出海打劫官船遭遇颱風翻船落海而亡,為人幹練的鄭一嫂憑藉能力穩定住了失去領袖而爭權奪利的紅旗幫坐上了大當家的位置。鄭一在世時有一次在海上擄了一個叫張保的漁民家的孩子,鄭一發現他其手腳靈活,嘴巴乖巧,令其跟隨左右,呼做保仔。不久,收為義子,升為頭目。鄭一嫂做了大當家張保仔就成了鄭一嫂的義子,那時鄭一嫂三十出頭風韻寡婦,張保仔二十多歲,儀表堂堂的年輕小夥。由於義母義子相稱,還經常共處一室,便生出不倫之情。對幫內「明為主僕、暗則夫妻」。久之紅旗幫實質上變張保仔為頭領。張保仔這人也十分聰明,每遇形勢不利,部屬思想動搖,或決斷重大事情的時候,張保仔往往藉助迷信手法:先把自己的主張告訴道士,然後在「神樓船」召開大小頭目會議,經過一番議論之後,由道士形式地進行求神問卜,最後將張保仔的意見當作神的意旨,使部屬深信不疑,言聽計從。由於行動計劃的安排巧妙周密,因而取得預期效果。大小頭目把張保仔奉若神明,投靠的人不斷增加,勢力越來越大。
嘉慶以來,珠江口及南洋一帶長期有六幫海盜,他們相應之間建立了盟約,而聯合使他們力量相當強大,連政府的押運官鹽的船隻都向他們交納保護費。而由鄭一嫂和張保仔帶領的紅旗幫,經常活動於清政府勢力夠不到的偏遠南洋海域,所到之處經常殺掠沿海村落,搶劫來往商船貨物,勒索通行費,購買大量火器船備,擴張勢力。全盛時期有部屬7萬多人,大小船1000多艘。大船裝有大炮,備有不少短刀、長矛等,小船裝有旋轉炮,橫行於南海海域。
電視劇張保仔劇照
朝廷圍剿
夫妻二人帶領紅旗幫以香港多處外洋小島為基地,又擁有越南「西山政權」提供的優良裝備。其裝備遠遠優於政府武裝和其他鄉紳武裝。在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十月兩廣總督吳熊光奏:「舟師奪獲盜船十隻內,起獲五千斤大炮二位、二千斤大炮一位、一千斤至一二百斤鐵炮五十餘位,並火藥三千餘斤……」。嘉慶帝聞奏感到十分驚訝且不可思議:「起獲炮械、火藥如此之多,則其餘各船以此類推,更不可勝計」
鄭一嫂和張保不擇手段地襲擊大小商漁船隻,劫船奪貨,綁票勒贖,嚴重破壞沿海居民的生產生活及包括中外往來;就綁票勒贖來說,不僅綁活人的票,而且綁死人的票,「發掘紳民墳墓,藏匿棺槨索銀兩」。由於紅旗幫搶奪官船,劣跡斑斑朝廷下令圍剿,但是那裡是紅旗幫的對手,當時的總兵黃標因為圍剿不力而引咎辭職,虎門協副將林國良戰歿於開洲,參將林發敗於阿娘鞋,總兵許廷桂喪命於桅夾門,水師提督孫傳謀失利於澳口。在嘉慶九年到嘉慶十年(公元1804到公元1805年),廣東水師提督一職三易其人,皆因圍剿不力。
痛擊洋人
紅旗幫裝備之精良跟大清水師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不僅屢敗官軍,當時葡澳艦隊盤踞澳門,紅旗幫在澳門附近活動受到外軍艦隊幹擾,紅旗幫一不做二不休,偷襲重創葡澳艦隊不說,而且把澳門圍困得幾近斷糧。面對英國艦船在中國的水域內橫衝直撞,鄭一嫂還在1809年痛擊了廣州內河的英國船隻,俘獲一艘英艦,斬殺數十英國士兵,令英軍震驚也在國際上打出了名聲。之後一度外國船隻也被紅旗幫徵收「洋稅」。
朝廷改變策略
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百齡出任兩廣總督,一反過去的武力圍剿,而採用斷絕糧食,杜絕接濟,禁船出海,令其自斃的辦法。鄭一嫂和張保仔在海洋上無所劫掠,出現困境。於是謀入內河,假冒官兵,乘人不備,猝然搶奪。當假官兵登陸採購時,鄉人又疑為盜賊,群起而攻,情況非常混亂。是年五月,張保仔率領船隊,企圖劫掠新會縣外海、潮連兩鄉,署縣沈寶善親到江門抵禦,兩鄉大炮林立,嚴陣以待。張保仔望而卻步,託言「不怕潮連人,但怕潮連神」,便轉頭去劫牛渚灣復興墟,沿途與官兵血戰。六月,率眾由崖門經銀洲湖,入開平長沙劫掠,燒鋪200餘間。其時,香山(中山)、東莞、南海、番禺、順德等縣均受其害。十一月,張保仔在香港赤瀝角大嶼山被廣東水師和澳門葡萄牙海軍聯合圍攻9天。在此期間,張保仔曾求救於黑旗幫首領郭婆帶,因郭與張素有矛盾,所以坐視不理,張保仔和鄭一嫂只好帶人馬乘著風勢突圍而逃。
動畫電影鄭一嫂形象
投靠朝廷
事後,郭婆帶怕張鄭二人尋仇,遂於十二月向清政府投誠,受封為「把總」。 此後,張保仔和鄭一嫂受到郭婆帶投誠受封的影響,感到形勢對他們不利,亦認識到長作海盜終非良策,於是漸萌投誠意念。當澳門醫生周飛鴻(周與張保仔原有深交)受兩廣總督張百齡之命對其勸降時,張保仔當即表示願意投誠。然而鄭一嫂不信任清廷,她從來也沒有信任過,但她知道該如何和它打交道。鄭一嫂帶著十八個婦女,不帶保鏢、不帶武器,到廣州和兩廣總督百齡談判招安,嘉慶十五年(1810)4月,談判成功,張保仔受封千總三品官,後升從二品,調福建閩安、彭湖等地任副將,鄭一嫂授誥命夫人,兩人正式結婚,鄭一嫂官名「石陽」。但她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龍嫂。張保仔向清政府交出船270多艘,大炮1200門,刀、矛等兵器7000多件,部眾16000多人,同時自己更名張寶。不久,隨官兵出海緝捕海盜,擒獲藍旗幫首領烏石二(即麥有金),首立戰功。張保仔當了清朝水師官員後,因是海盜出身,時常受到同僚的嘲諷、為難。但他積極剿滅海盜,屢立戰功,得到朝廷賞識,多次升遷。嘉慶二十四年,擢升為福建閩安副將,委任到澎湖駐守,石氏被誥封為命婦。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監察御史林則徐向朝廷上奏,提出「勿忘臺灣鄭氏」,意見被朝廷採納,從此,張保仔再沒有升職,以副將終身。
開創澳門賭博業
道光二年(1822年),張保仔病死於任上時年36歲。兩年後,鄭一嫂攜子回南海縣定居。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還曾請鄭一嫂擔任水師參軍,想藉助她當年的影響力組織抵抗英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鄭一嫂的誥命銜被朝廷追奪回去而成平民。帶著一雙兒女鄭一嫂來到澳門定居,重新組織舊部,並在澳門設立賭場,開創了澳門賭博業的基礎,後患肺癆病亡澳門。
從此海盜夫婦傳奇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張保仔藏寶
是海盜就必然有藏寶的習慣,中西都一樣,張保仔和鄭一嫂夫婦一生劫掠了多少財寶估計連他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而後世關於他們藏寶的傳說也是五花八門。傳說他們把大批寶藏分批藏到上川、下川島和附近無人島嶼,藏寶洞有10多處,還有手抄本和藏寶詩,可惜都已失傳,現在聽到的只是口頭流傳。「欖仔對峨眉,十萬九千四;月掛竹竿尾,兩影相交地。」這是張保仔無數藏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至於是真是假,歡迎各位看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