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共同面對的一些嚴峻問題。我認為我們現在與自然世界非常脫節,許多人都愧疚於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
我們侵佔自然世界,肆意掠奪自然資源,我們自認為有權利去人為讓母牛懷孕,當她生下小牛,我們偷走她的小孩,視而不見她的眼淚。然後我們拿走她為孩子準備的母乳,好加到我們的咖啡裡。
我們害怕「個人改變」的號召,因為我們認為這意味著犧牲或放棄一些東西,但作為人類,當我們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我們明明是那麼善於創造、心靈手巧......當我們指引彼此救贖自我,才是人性的至高點。」
這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領獎時說的話,他伸手拿過小金人,沒有興奮地感謝一堆人,低頭緩慢地熱淚盈眶地說了上面那一大段話,我完全被打動。
所以今天就聊聊關於愛護地球的26件小事吧,說它們是小事,是因為一點點改變不會太大地影響生活,但每個人做的累積起來,又是關於我們的小孩、小孩的小孩所在的世界的大事情。
A is for the Antarctic Pole
打破高溫紀錄的南極
寫這篇前剛剛看到的新聞,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報告,2020年1月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在南極測得20.75度的新高溫記錄,是有記錄以來南極第一次超過20度。
這樣美的南極冰川也會成為歷史嗎?
B is for BAG
自帶環保袋
我們國家每天有大概有30億個塑膠袋投入使用,想要改善塑料汙染,出門帶上環保袋是門檻很低的人人能做的小事。
當然這件事也不是說多買幾個環保袋那麼簡單,生產替代的布袋同樣會耗費資源,看到英國環境署發布的一份生命周期評估報告,我們使用一個棉布袋的次數必須達到131次,才能讓它的「全球變暖潛能值」 (GWP) 低於一次性塑膠袋。
C is for CUP
自帶咖啡杯
大家發現了嗎,不少品牌在用打折來鼓勵自帶杯子:比如星巴克自帶杯可以減4元,COSTA自帶杯減3元,喜茶使用指定自帶杯子可以減2元~
D is for Food Delivery
少點外賣
下單「肥宅快樂水」的時候,太太太容易忘記為了短暫欲望,騎手小哥需要騎車來回多少公裡,消耗多少塑料來包裝它......
完全放棄外賣這件事很難,不過降低外賣的頻率、學習點做飯技能、自己帶帶便當,都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E is for Eco-packaging
環保的包裝
如果某個牌子包裝得環保,我對它的好感度也會蹭蹭蹭加分~比如去年在普吉買的BsaB 無火香薰,瓶身是用二手的回收玻璃瓶做的,連LOGO都沒貼,擴香分支用的環保的竹子和熱帶野草,包裝盒也是回收材料。
有句話說「消費是在給我們想要的世界投票」,所以一方面可以多關注那些從生產到包裝都在意環保的牌子,另一方面買日用品的時候不妨選購那些有替換裝的,就省去了再買外包裝的浪費~
F is for Flight Shame
坐飛機的爭議
Flight Shame 是2019年的牛津年度熱詞,荷蘭航空去年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倡議遊客減少飛行次數,要「負責任地飛行」,英國樂隊coldplay甚至宣布無限期暫緩全球巡演來支持這個運動。
不過「飛行羞恥」運動引起了不少爭議,支持者認為飛機巨大的碳排放量會加劇氣候變化,反對的人覺得它是在道德綁架,過於激進。
我自己不是激進的環保主義者,但贊同有時候「矯枉過正」才會引起足夠重視,未來長距離飛行也會先考慮一下頻率和必要性。
G is for Garbage Sorting
垃圾分類
去年上海開始了嚴格的垃圾分類,我自己是舉雙手雙腳支持的,有些人會抱怨它麻煩其實也是沒有從小養成習慣,希望我們小孩長大的時候,已經實現全民垃圾分類了!
H is for Humble
保持謙遜
像華金說的那一段話一樣,在大自然面前謙遜一點,別自私地以個人需求為中心,很多問題就有了答案。
I is for Impossible Foods
越來越火的人造肉
去年愚人節那天,漢堡王和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聯合推出了素食漢堡,名字叫「impossible whooper」,就是經典皇堡的無肉版,漢堡中間的肉塊換成了 100% 植物餡餅,但它和牛肉外觀、氣味和味道幾乎一樣......
人造肉是這幾年大火的投資熱點,據說Impossible Foods的目標是「讓人類在2035年停止食用動物和動物產品",我們拭目以待!
J is for Glass Jar
好好保存食物也是環保
在INS上看到不少環保達人曬食物存儲罐,會把有根莖的蔬菜放在裝了水的玻璃罐裡,來保存更長時間,看到還挺受啟發的。
節約的習慣和環保從不衝突,更聰明地存儲食物,讓它們的保存更長時間,某種意義上就是減少食物的浪費呀。
K is for Kindle
電子書替代紙質書
對於對紙質書有偏執的我,這個習慣真的挺難的,但也在嘗試,特別是對於那些收藏意義不是很大的工具書、小說,會先找一找有沒有電子版本。不知道你們呢?
L is for Laundry Detergent
環保的洗衣液
大家用洗衣液會注意上面的環保標識嗎?我這幾年開始只用那些更在意環保的洗衣液牌子,比如ecostore、the laundress......最喜歡的是ecostore那款無色無味的兒童洗衣液。
去過紐西蘭的都知道他們環保起來多瘋狂,ecostore不僅是成分天然,他家瓶身也是用100%可回收利用的甘蔗提取物做的,可以直接被自然降解。
M is for Farmer『s Market
有機農夫市集
去過一次北京的有機農夫市集,整個流程都充滿綠色充滿愛:必須自帶菜籃或者環保袋、有機農戶們笑臉盈盈、自帶容器散打食物......就連皂液、洗髮水都可以散打,來避免一次性包裝的浪費。這樣的農夫市集在國內城市還沒有特別普及,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
N is for New Energy Vehicle
新能源汽車
去年還真有認真考慮過換電子車,但是如果仔細算一下,換車帶來的二氧化碳量也挺高的,還是三思而後行吧~
O is for ONE-OFF
少用一次性
如果把自己每周用的一次性物品收集起來,包括一次性筷子、吸管、紙杯、食品包裝、快遞盒、塑膠袋......你想過數量有多驚人嗎?
這個要完全避免也挺難的,一方面是可以自帶便當,減少用塑料包裝東西,另一方面就算做不到拒絕一次性的,但是用完一樣東西不著急扔掉,延長它的使用壽命(保證衛生的前提下)也是種不錯的方式了。
P is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選擇公共運輸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footprint, by transport type. Chart by @ElliotFishman via @PTUA
以上是不同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比圖,落實到具體情況,帶小孩出門坐公共運輸確實有些不方便,打車又沒有安全座椅,我自己帶小孩還是會開車,但是單獨出行會更多考慮公共運輸和順風車~
R is for Recycle
舊物回收
S is for Straw
紙質吸管
越來越多的飲品店開始提供紙質吸管,據說泰國所有的星巴克從今年1月開始就全面停用塑料吸管了...
紙質吸管怎麼說呢,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口感,有些在水裡泡久了還會斷掉,看到不少網友開始自帶不鏽鋼吸管來代替,也可以選擇SWELL這種自帶吸管的環保杯~
T is for Wooden Toy
木質玩具
很喜歡給女鵝買Plantoys的木質玩具,覺得質感好又環保,但很實際的問題是,市面上可選的塑料玩具要比木質玩具要多得多,性價比也更高。
我的方案是不買只能玩一兩次的劣質玩具,快餐店贈送的那種小小塑料玩具我一般也不會要。提高每個塑料玩具的使用期限,不玩了之後儘量送人或者捐贈,是當下更實際的辦法啦~
V is for Vegan
做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Vegan這個詞在網絡上被討論得越來越多了,和Vegetarian的區別是vegan除了不吃肉,也嚴格不食用任何來自動物身上的東西,包括雞蛋、牛奶、奶酪、蜂蜜。不少大明星都有踐行,包括卷福、布拉德皮特、娜塔麗波特曼、吉賽爾邦辰...
不過這件事也有挺大的爭議,是否素食完全是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沒必要被道德綁架。不管是素食還是嚴格素食最好要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吃肉和蛋奶,也一定要想辦法從其他食物上攝取足量的蛋白質~
W is for Wild Animal
拒絕食用野生動物
不用多說,教訓過於深刻。
X is for X
未知的未來
我們會留給小孩、小孩的小孩一個怎樣的地球?未知數太多了,不想盲目樂觀,就從一點點小事做起吧!
Z is for ZOO
動物園
帶小朋友去過幾次商場裡的迷你動物園,裡邊布置得溫馨可愛,配合著音樂和五顏六色的燈光,但其實逛下來心情挺複雜的,特別是看到小小的房間裡飛著的上百隻小鳥,會想到他們本來應該飛在開闊的樹林裡,而不是購物中心的房間裡,僅僅因為人需要娛樂。
所以後來決定只去那些對動物友好的自然動物園,絕不能給純粹營利目的動物園賺到錢~
以上是我關於環保習慣的一點思考和發現,這是一個有些複雜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判斷和選擇。但這次疫情越發讓人體會到「不以善小而不為」的重要,哪怕是一天一件小事的改變。如果你有也什麼堅持的環保習慣,也請慷慨在留言裡分享給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