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孟向東本報通訊員王冬安喬彬李好可陸陽
金秋時節,伴隨著聲聲鳥鳴、陣陣芬芳,記者走進新野大地,綠意盡染,滿目蔥蘢,如同走進了世外田園。無論是漫步在城市還是鄉村,處處綠樹成蔭,青環翠繞,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
田園新野之美在城市,道路兩旁,國槐蒼翠,法桐參天;白河灘溼地公園,楊柳依依,碧波粼粼,風景怡人;軍民渠兩岸柳蔭成片,奼紫嫣紅,遊人不斷。穿行其間,猶如置身一座大公園。
田園新野之美在農村,一片片農田泛翠吐綠,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點綴其間,一戶戶農家小院整潔乾淨,宛如一幅幅詩意畫卷展現眼前。
生態宜居,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逐夢生態宜居美麗城市,新野砥礪前行。近年來,新野縣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突出位置,立足實際、科學定位,強化「田園新野」發展理念,以發展田園產業為重點,以打造田園景觀為關鍵,以培育田園人文為保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古城新野正展示出煥然一新的面貌,一座生態宜居的美麗新城正逐步崛起。
1
發展田園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的當口,怎樣打破發展空間的瓶頸制約?
新野縣審時度勢,從環境生態、發展方式生態、產品生態三個角度著眼,通過科技、信息、人才多要素集中,大力發展田園產業,努力打造低碳、循環、清潔、高效的全域綠色工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實現產業層次的高端化發展。
以產業聚集區為抓手,新野縣持續推進紡織服裝、光電電子、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更具規模優勢和競爭實力的產業集群。大力支持紡織服裝產業智能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隨著新紡公司高檔針織染整項目建成投產、俞建勇院士工作站揭牌運行和大批國際先進設備的引進,以新紡公司、羅蒙服飾、華星公司等98家企業為主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實現了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全縣紗錠達200萬錠,織機3000餘臺,年產紗線30餘萬噸,坯布2.2億米,吸納就業4.5萬餘人,棉紡織產業規模位居全省首位。著力推動食品加工和光電電子產業向高層次發展、產品向高附加值延伸,以華宏食品、同星糧油等35家企業為群體的食品加工產業和以鼎泰電子、凌峰電子等20家企業為群體的光電電子產業,價值鏈不斷拉伸,「多元支撐」局面逐漸凸現,帶動3萬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致富。
以鄉鎮特色產業為基礎,新野縣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了肉牛、蔬菜、花生、黃酒、梨加工等鄉鎮特色園區(基地),加工企業119家,經營總面積近7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6%,從業人員達35萬,佔全縣總勞動力的68%。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以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為龍頭,聯通農、牧、工、商四大業態,肉牛產業形成了「兩全兩高」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被評為全省重點培育的三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試點之一。蔬菜產業園區打造了全省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王莊鄉花生產業基地形成了全產業鏈格局,成為豫西南地區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上莊鄉晚秋黃梨產業基地和前高廟鄉黃酒產業都已頗具規模。
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抓手,新野鼓勵有獨特資源、有生態文化優勢的村莊,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利用電商和媒體助推,推動鄉村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加速鄉村振興。新甸鋪鎮津灣村整合土地資源,栽種桃樹1萬多畝,成功打造了「春觀花、夏摘果」的特色農旅產業,年接待遊客達到60萬人次,優質桃種植畝均淨收益8000元。上莊鄉山坡村充分發揮交通便利、土質肥沃的地理優勢,以5000畝晚秋黃梨產業基地為依託,探索走出了農遊一體化新路子。
同時,伴隨著田園產業的發展壯大,新野縣探索形成了產業扶貧「四個三」模式和扶貧車間「兩小兩快」特點,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2018年,3664名貧困群眾、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退出。
產業轉型升級添彩古城新野,用實力和事實詮釋「田園新野」發展理念。先後獲得中國棉紡織名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榮譽。
2
打造田園景觀,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新野,不應是一個只擁有鋼筋水泥叢林的城市,而應當是一個綠樹成蔭、天藍地淨、鳥語花香、生態宜居的城市。這既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新野縣委、縣政府努力的方向。
今年3月份舉辦的第四屆新野桃花節鬱金香節暨第二屆紡織服裝博覽會,累計接待縣內外遊客117.9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7億元。白河灘溼地公園作為鬱金香節的主陣地,在旅遊高峰時期,日均接待量更是超過5萬人次,獲得各地遊客紛紛稱讚。
穿越老城的軍民渠一度是城市治理過程中的頑疾。2016年起,新野縣啟動了軍民渠治理、白河與三裡河水系連通等一系列重點工程,實現六大水系互聯互通,一渠清水,穿城而過,昔日的「臭水溝」已成為清水纏繞、環境優美、縱貫中心城區的市民休閒、健身綠色廊道。
這一個個縮影彰顯著新野縣委、縣政府打造「田園新野」,實現城市生態宜居的決心和力度。近年來,新野縣立足縣情實際,科學規劃,堅持縣城與鄉村協同發展,打造田園風貌,形成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成功創建為省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和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
以提升縣城「兩度兩力」為引領,新野縣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白河灘溼地公園建成開放,東北新區功能不斷完善,西區「三路一橋」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北有肉牛產業化集群示範區、南有蔬菜產業園區、東有產業集聚區光電電子產業園、西有產業集聚區紡織服裝產業園的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態勢。
以「綠色、平安、暢通、文明」四路合一的交通網絡為紐帶,以縣城為龍頭,構建了「1城2區5中心8鎮60中心村」的城鄉發展格局。全面實施城鄉交通一體化,建設了白河書院路大橋、白河紡織大橋、白河史營大橋「三座大橋」,並以此為節點,加快推進城西片區高鐵連接線、西濱河路、新城大道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拉大城市框架,新增發展空間8平方公裡;建成投用S103改線等交通項目,構建了內聯外通的便捷交通體系;全面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已投入使用90餘臺新能源公交車,可覆蓋12個鄉鎮208個行政村,到2020年總數將達到120輛,實現所有鄉鎮和有條件的行政村全覆蓋,大幅提升群眾出行便捷度。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新野縣全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引進桑德公司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戶投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全縣15個鄉鎮街道實現全覆蓋。投入資金近3600萬元,補齊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較好地解決鄉村垃圾收集和堆放問題;全力推進城鄉生態水系一體化,牢固樹立「四水同治」理念,全面部署「大水系、大連通、大循環、大利用、大生態」建設格局,形成綠水穿城、綠水繞城、綠水潤城的美好景觀和城市特色。在打造生態景觀上,依託白河良好水生態環境,建成了白河灘溼地公園,打造了津灣碧海銀灘萬畝桃園景點,每年鬱金香、桃花盛開的季節,吸引了南陽、襄陽等周邊大量的遊客前來賞花,形成了鄉村旅遊的兩個「爆點」。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新野縣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為統領,以農村垃圾汙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在改善村容村貌上,開展「四邊四化」活動,即圍繞路邊、村邊、戶邊、水邊,實施潔化、綠化、美化、亮化,啟動實施了「千村萬塘」綜合整治,建設綠色生態亮麗村莊,提升田園風光品質。在「廁所革命」上,加強改廁與汙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去年以來已累計完成18852戶。
出行美、環境美、生活美,美美與共,「田園新野」發展理念融入城鄉的每個角落。
3
涵養田園人文,凝聚鄉村振興正能量
新野縣聚焦農村社會新變化、新矛盾、新問題,弘揚田園文化,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凝聚鄉村振興正能量,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政通人和、繁榮發展。
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野縣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圍繞高質量黨建體系,強化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黨建的主責意識,推動抓黨建往深處抓、實處做。建強陣地,實現全民教育管理體系化。建成了全國首家縣級法治文化展館、全省首家縣級黨建展覽館、全省首家非公有制經濟法治教育基地、全市首家智慧黨建信息平臺,建成了三裡河法治文化公園等一批黨建活動陣地,高標準建成了15個鄉鎮綜合服務中心、270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做到對黨員、幹部、群眾的教育服務常態化、全覆蓋。創新載體,大力提升組織力。突出「頭雁」引領,對村支書實施層級管理;強化績效考評,將村「兩委」幹部績效工資與黨建、發展、穩定等掛鈎,有效激發村幹部幹事創業活力。探索了鄉村兩級書記「四個雙向」述職評議新機制,讓鄉村兩級齊心合力抓黨建,聚精會神謀發展。
以善治保障鄉村振興。新野縣著眼於夯實縣域社會治理的基礎和水平提高,成立全省標杆性縣級法學會,開展「六進」活動,培育「符光錄一人普法說唱團」法治宣傳名片,推行農村矛盾化解「三理室」「一村一幹四警」、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等新機制,加強與高校合作,新野先後獲得全國法治創建活動先進縣、全省依法治縣試點縣、全省平安建設優秀縣等稱號。
以文明滋養鄉村振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開展了「六進基層」文藝巡演等活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深入推進殯葬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建設,形成了厚養薄葬、文明節儉的良好社會風尚,新野被評為全國殯葬改革先進縣。
以脫貧攻堅檢驗鄉村振興。新野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完善責任體系,建立專業化督查力量,建立專班推進機制,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政策落實等工作,著力打通群眾獲得感「最後一公裡」,探索形成了「四個三」的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和「兩小兩快」扶貧車間建設特點,初步走出了一條平原農業縣脫貧攻堅的新路子。2018年,全縣脫貧退出貧困村5個、貧困群眾3664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順著「田園新野」的發展脈絡,產業興旺、城鄉統籌、生態宜居的畫卷在古城大地鋪開。新野,背靠歷史的厚度,面向未來的廣度,向世人綻放著新時代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