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8年末,全國的商業銀行機構數量已經高達4000多家,即使不看櫃面利率,單單統計官網的利率,這也是一個極大的工程量,而現實中往往都是櫃面的利率會高於官網的利率(比如四大行,一年期官網的利率為1.75%,櫃面的利率為1.95%),4000多家商業銀行遍布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沒人能全部一一走完核實,所以說,要給出超過5%的銀行具體有哪些?沒人能夠給你答案。
會存在於哪些銀行?
在2012年之前,我國所有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一致的,即央行發布的基準利率,但是從2012年開始,我國開始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最高允許上浮的比例從10%、20%再到30%,直至2015年10月24日起正式放開存款利率的上浮上限,由各家銀行自主決定上浮的比例。
不過雖然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目前存款利率能超過5%的,也只會出現在地方中小銀行以及民營銀行裡,這是因為其體量有所決定的。
小銀行成立的時間較短,且整體規模實力較弱,品牌知名度較低,同等的條件之下,大家肯定優先選擇大銀行,因此這些銀行的攬儲壓力較大。存款是銀行的立行之本(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所以為了生存也為了與大行競爭,小銀行就會通過提高利率或者減免手續費用等等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高利率都在中小銀行裡。如下圖所示,是部分民營銀行及地方小銀行超過5%的存款利率情況。所以要找超過5%的到你們當地的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或者村鎮銀行裡去搜尋。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大銀行不也跟著提高利率,這些不是更能吸收更多的存款,甚至弄垮小銀行,達到壟斷:(1)你提我也提,大銀行提高利率,小銀行照樣可以繼續提高,銀行的資金是要放貸出去的,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大幅度提高,這是國家所不願意看到的;(2)為什麼避免大銀行與銀行過度競爭,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銀行業自律協會有約定大銀行的利率上浮比例一般最高不得超過50%(後續放寬至55%);(3)大銀行本身不缺客戶,再者過度的龐大甚至壟斷,最終仍然是要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