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十一假期,我們全家人都在忙著看月子中心,考察了六七家,但還是沒有選好,沒想到選月子中心這麼費勁!」嶗山區的寶媽何女士這樣說。
早報記者連日走訪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國家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產婦產後到月子中心坐月子已經成為不少年輕父母的選擇。作為普通消費者的寶媽們,如何選擇一家讓自己和孩子舒心滿意的月子中心,已經成為一種「技術活」。
現狀
挑選月子中心是「技術活」
月子中心服務內容涉及生活料理、產婦康復、嬰兒護理、住宿、餐飲、衛生等方面。不少人認為,產後選擇到規範的月子中心,既有專業服務,又省卻了不會照料等諸多麻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月子中心良莠不齊,寶媽們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月子中心並非易事。
家住嶗山區的何女士預產期是今年12月份,因為是二胎,有了一胎時的經歷,家人商量後決定找一家月子中心,但想要找到一家方方面面都滿意的月子中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尋找的方法主要是朋友推薦,自己走訪,再就是上網搜索查看評論。 」何女士介紹,她最近走訪了好幾家月子中心,有的在別墅裡,有的在星級酒店,還有的在醫院,硬體、軟體看上去有所差別,唯一相似的是價格都比較高,最低的要3萬多元,高的甚至要10多萬元。
「網上對月子中心的評價也很多,不少都是千篇一律,讓人真假難辨。」何女士感慨道,選擇酒店還有個星級標準可以參考,但選擇月子中心卻找不到一個參照標準。
「真是沒有想到,找月子中心成了一個技術活兒,這麼費勁。」何女士告訴早報記者,她還詢問了一些在月子中心消費過的親朋好友,大家的說法也是各自不同。找了近一個月,何女士還沒有找到心儀的月子中心。
調查
有月子中心「一房難求」
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市區6家月子中心,其中兩家表示還剩餘少部分房間,其餘四家表示,現在已經沒有空餘房間,檔期已經排到了明年,排期時間最長的已經到了明年5月份。
「來我們中心的,基本上都是回頭客,很多第一胎、第二胎都在我們這裡坐月子。 」這種說詞已經成為很多月子中心招攬客戶的 「標準說法」。至於真假與否,記者無從查證。
早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青島正在運營的月子中心大約有4種管理模式,有醫療機構附屬式的月子中心,這種模式通常更強調醫療技術優勢;有獨棟別墅管理式月子中心;有租用依託於酒店的月子中心;也有租住在小區裡的月子中心,後面的三種模式,多強調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服務、產後康復、膳食優勢等。
一些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早報記者,二胎寶媽、大齡寶媽、外地在青寶媽成為入住月子中心的三大群體,其中前兩者所佔比重有八成多。「我們這裡還有專門從外地坐飛機前來坐月子的。 」一家月子中心的銷售人員這樣說。
價格
收費從2萬元到16萬元不等
儘管各個月子中心都宣稱自己在業內領先,但價格卻差距很大。嶗山區婦幼保健中心做的一份調查顯示,從發展規模看,青島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月子中心網上搜索查到15家。從收費價格看,價位最低2.36萬元(28天),最高16.9888萬元(42天)。服務對象主要是經濟條件相對富裕的家庭,80後、90後居多。
早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月子中心的房間少在17個,多在50多個,分為標準房、VIP房和VVIP房等。業內人士透露,月子中心的服務內容其實大同小異,主要是貴在房間上,例如,單間不如套房貴,面積越大,入住費用也就水漲船高。有一家月子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普通房和VIP房的服務內容基本相同,區別之處就是VIP房比普通房多20個平方米和一套沙發。同樣是28天,一家月子中心一室一廳的房間費用是6萬元,二室一廳是9.5萬元。
除了房屋面積外,月子中心還聲稱,他們的產後康復項目也是導致費用不同的原因之一。記者走訪發現,瑜伽、美容、美體、心理諮詢,甚至花藝、茶道等都成為了其中的服務項目。「我們家的報價是全部費用,不會再有其他費用。 」李滄區一家月子中心的銷售經理介紹,有一些月子中心的產後康復項目會有合作單位,存在著額外收費的情況。
嶗山區婦幼保健中心主任林思夏介紹,目前,月子中心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規範標準,月子中心在物價部門也沒有統一的限價標準或備案手續等,各個月子中心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定價,這也致使目前市場上月子中心的價格各不相同。
亂象
月嫂技能證書五花八門
記者走訪中發現,不少月子中心都宣稱「一對一24小時看護」,即保證一名護理人員專門護理一個寶寶,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機率。但是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一家醫療機構附屬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可以為寶媽和嬰兒提供24小時的看護服務,除了有月嫂外,還有醫護人員,可以24小時隨時處置各類情況。不過,記者採訪得知,該月子中心的月嫂都是外聘的,由這家月子中心培訓、管理。
一家別墅式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家的「一對一24小時看護」由月嫂完成,月嫂全都是自己員工培訓、考核合格後才能上崗。醫護人員是每個周查房一次。
醫護人員陪護方面,除了醫療機構附屬產後康復中心外,其他的月子中心設有護士站,但是遇到緊急情況,一些月子中心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會第一時間建議寶媽們帶著孩子去醫院處置。
記者了解到,由於從國家到地方,沒有統一的從業人員資格標準,月子中心大多採取內部培訓,課程內容、培訓時長、考核項目都由月子中心自行決定。
「現在育嬰師、產康師、催乳師等的證件,由五六個部門來發證,比較混亂。我們家3個產康師的證書是3個部門頒發的,我們也不會辨別證件真假,只能重新來培訓學習,考核合格後才敢讓他們上崗。 」一名業內人士說。
市民建議;
月子中心期待分「級」
「要是有部門來給月子中心制定一些標準,讓我們可以放心去選擇就好了。 」寶媽何女士建議,如果有相關部門能針對月子中心制定出相應的級別、管理規範,她會更加安心。
何女士的話道出了眾多對月子中心有需求的消費者心聲。記者在採訪中聽到大量類似建議。現在消費領域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眾多消費行為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商品評價,幫助消費者做判斷,然而月子中心畢竟比較小眾,目前僅依靠「聲口相傳」,很多消費者擔心「試錯」,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
本版撰稿攝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