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8-02-01 08:47:25
梯形圖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發展出來的自動控制圖形語言,是歷史最久、使用最廣的自動控制語言,最初只有A(常開)接點、B(常閉)接點、輸出線圈、定時器、計數器等基本機構裝置(今日仍在使用的配電盤即是),直到可程控器PLC出現後,梯形圖之中可表示的裝置,除上述外,另增加了諸如微分接點、保持線圈等裝置以及傳統配電盤無法達成的應用指令,如加、減、乘及除等數值運算功能。
無論傳統梯形圖或PLC梯形圖其工作原理均相同,只是在符號表示上傳統梯形圖比較接近實體的符號表示,而PLC則採用較簡明且易於計算機或報表上表示的符號表示。在梯形圖邏輯方面可分為組合邏輯和順序邏輯兩種,分述如下:
分別以傳統梯形圖及PLC梯形圖表示組合邏輯的範例。
行1:使用一常開開關X0(NO:Normally Open)亦即一般所謂的〝A〞開關或接點。其特性是在平常(未按下)時,其接點為開路(Off)狀態,故Y0不導通,而在開關動作(按下按鈕)時,其接點變為導通(On),故Y0導通。
行2:使用一常閉開關X1(NC:Normally Close)亦即一般所稱的〝B〞開關或接點,其特性是在平常時,
其接點為導通,故Y1導通,而在開關動作時,其接點反而變成開路,故Y1不導通。
行3:為一個以上輸入裝置的組合邏輯輸出的應用,其輸出Y2隻有在X2不動作或X3動作且X4為動作時才會導通。
順序邏輯為具有反饋結構的迴路,亦即將迴路輸出結果送回當輸入條件,如此在相同輸入條件下,會因前次狀態或動作順序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輸出結果。
分別以傳統梯形圖及PLC梯形圖表示順序邏輯的範例。
在此迴路剛接上電源時,雖X6開關為On,但X5開關為Off,故Y3不動作。在啟動開關X5按下後,Y3動作,一旦Y3動作後,即使放開啟動開關(X5變成Off)Y3因為自身的接點反饋而仍可繼續保持動作(此即為自我保持迴路),其動作可以下表表示:
由上表可知在不同順序下,雖然輸入狀態完全一致,其輸出結果也可能不一樣,如表中的動作順序1和3其X5和X6開關均為不動作,在狀態1的條件下Y3為Off,但狀態3時Y3卻為On,此種Y3輸出狀態送回當輸入(即所謂的反饋)而使迴路具有順序控制效果是梯形圖迴路的主要特性。在本節範例中僅列舉A、B接點和輸出線圈作說明,其它裝置的用法和此相同。
主持人按下開始按鈕後才能搶答,在主持人按下按鈕前搶答則視為違規然後有燈以一秒的頻率閃爍。搶到後的選手在主持人按下答題按鈕後開始答題。三十秒內答題完畢,最後三秒會有指示燈以一秒的頻率閃爍。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