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日本東京大學馬場紀壽、高橋晃一、加藤隆宏三位教授主講的印度佛教專題講座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
本次講座活動由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印度古典梵語文藝學經典翻譯與研究項目組主辦,三場講座共吸引了來自北大多個院系以及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師生近百人次前來聆聽。
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教授湛如在致辭中說:東京大學是印度佛教在亞洲研究的重鎮,本次蒞臨北京大學的三位教授是東大印度學中青年研究者中的翹楚。據悉,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系陳繼東教授促成此次講座活動,並承擔全程的翻譯工作。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馬場紀壽教授的講座主題是「巴利語世界是如何誕生的」,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幸副教授主持。馬場教授從歷史學的角度,以文獻學的方法入手,根據上座部大寺派的說法論述了巴利語的兩個特徵:一是包含五趣的一切眾生講原本相同的語言。二是巴利語是傳承三藏佛說的相應語言。分析了這兩個特徵的形成過程。
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文良教授作為評議人,對馬場教授講座內容作了點評,高度評價了他從巴利語演變及其與梵文關係的獨特視角入手對巴利語世界圈的形成進行的挖掘分析,認為講座線索清晰,對我們了解巴利語佛教圈與漢藏語佛教圈的異同有很大幫助。他指出季羨林教授曾提出佛陀起初是使用摩揭陀語進行傳教,並對其與巴利語之間的關係作了一些補充。
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室主任高橋晃一教授進行了主題為「《解深密經》的思想」的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紀華傳教授主持。高橋教授從文獻與思想兩個方面入手,反駁了一些學者所主張的《解深密經》是由多部小品經典拼湊而成的觀點。支持該觀點的學者多以歷史上曾有多個單品漢譯本為證據,而如果仔細考察早期譯本的形成過程,反而證明了初譯之時此經已具全本規模。從義理上看此經各品內容似有不連貫之處,但這是由於對唯識思想只作表面理解而導致的錯誤印象。此經的深層思想具有一貫性,今後對《解深密經》的研究應該基於這一觀點展開。
評議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葉少勇副教授十分贊同高橋教授對《解深密經》構成的論述,並補充說因為《解深密經》結構性強所以窺基稱之為「經中之論」。此外還讚賞了高橋教授梵藏漢對勘的方法論。《解深密經》雖然梵本已佚而且存有玄奘的高質量漢譯本,而對其中很多概念的精準把握,只有通過藏譯返梵的方法才能實現,這對深入理解《解深密經》思想的一貫性有重要意義。
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佛教研究室的加藤隆宏教授進行了主題為「跋溼迦羅(Bhāskara)研究——印度哲學研究的一個事例」的講座,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主持。加藤教授介紹了版本文獻學和思想史的基本方法,以跋溼迦羅為吠檀多思想(Vedānta)的一個個案切入,反思了印度哲學研究的問題和路徑,強調了從印度傳統內部檢視思想脈絡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趙悠在評議環節補充了吠檀多哲學的現代研究背景,包括近世印度宗教社團的立場導向,並提出跋溼迦羅的思想特點與其社會身份的關係等問題。加藤教授由此對跋溼迦羅的立論進一步說明,指出其「別無別論」(bhedābheda)沒有受到註疏傳統的重視,與其在家的身份背景密切相關。最後,現場圍繞著吠檀多一(根本原因梵是一)與多(多樣的現象關係)等基本問題進行了討論,加藤教授補充道:一方面跋溼迦羅的理論的確有彌曼差派(Mīmāsā)實在論的傾向,反映了吠檀多思想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商羯羅(akara)直接引入佛教的「幻論」(māyā)和「無明」(avidyā)來消解一與多的理論矛盾,在跋溼迦羅看來恰恰沒有解決問題,尤其是在維護婆羅門教正統實踐的意義上,故而基於對商羯羅的批評,堅持多樣世界是實在的主張。
本次系列講座,日本學者與中國師生碰撞出了思想火花,不僅講評者有細緻深入的評述和批評,而且參會的聽眾也積極發問,做到了良好的學術互動。三位東京大學的教授齊聚一處發表各自的成果,與會師生通過該系列講座對印度哲學、佛教學、東西方文化交流等問題增加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