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2021-02-15 教育之窗

教育之窗

[講述教育 評說教育 推動教育]

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


致家長: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授權轉自 | 簡單好家長(ID:jd100jz)

【教育君語】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難得周末休息,又重溫了一遍《嚮往的生活》,對其中一期嘉賓呂思清印象深刻……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金光熠熠。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裡,甚至有淚光閃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思清表演結束後,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雲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覆感嘆: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後,她問大華:「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在的字就不會醜到連籤快遞都不好意思;如果當時堅持把遊泳學會,那就不用花錢請教練教孩子遊泳了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裡,慢慢腐爛、風乾、消失。長大後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記得公司裡有一個女孩,平時特別安靜,除非涉及到工作上的溝通,否則很少說話,打扮得也極不起眼。
直到去年年底的公司年會,她所在的部門差一個節目,領導把她推了上去,她也沒太拒絕,報了一個獨舞《愛蓮說》。到了年會那天,她在臺上站定,聚光燈點亮,音樂響起的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靈巧的舞步、柳枝般柔軟的身段,和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那一刻,你覺得那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完全不見了,臺上的人,嫋娜婉轉,舞姿行雲流水,笑容落落大方,那晚,她成了臺上最皎潔的白月光。小時候,我也曾學過跳舞,自己纏著媽媽去報了班,學了三個月,又嫌累,哭鬧著不肯再去上課。不過,從那以後,每當班級匯演、公司年會的時候,都只能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別人表演,安安靜靜地當「分母」。當時不經意的放棄,最終成了生命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而放棄了學跳舞,餘下來的時間我又做了什麼呢?——發發呆、淘淘氣,糊弄糊弄作業,混日子而已。最令人遺憾的,也在於此: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回望過去,目之所及,不過一片茫茫。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歷,仿佛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那些上了大學的也沒見多有出息;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後不吃這碗飯。他哪裡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幹嘛幹嘛的就是好人。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就像王迅一樣,一開始學琴時,也特別感興趣,練得很起勁,但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孩子的興趣,對特長也好,對學習也罷,其實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裡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此外,教育君還覺得,有時候,我們過分誇大了「興趣」的重要性, 只因為孩子說沒有興趣了、不喜歡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鏽成一塊廢鐵。「有一個孩子都快20歲了,都高三了,還跟我說對數學沒興趣,我給你講講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再給你培養興趣?」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生了興趣。就像劉憲華,原本不愛拉琴,直到12歲參加了比賽,嘗到了甜頭,才慢慢喜歡上。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夠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於好成績,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後,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來源|簡單好家長,簡單好家長公眾號,是由簡單學習網發起並運營的。專注分享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教育理念及經驗,關注我做個好家長。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教育之窗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yuyansr@163.com。歡迎諸君惠賜精彩教育類原創稿。鄭重說明:朋友們的自由來稿(特指教育類原創稿件),「教育之窗」(ID:jiaoyuwindow)採用後,無稿酬,但(原創作品)會開通讚賞通道,所有讚賞所得「教育之窗」(ID:jiaoyuwindow)會全部轉給原創作者,平臺一分不留。朋友們惠賜的教育類原創稿件請統一投到郵箱:yuyansr@163.com。

1.告誡沉睡中的孩子:你上網課雖苦,但老師家長們更不易!| 頭條

2.致家長:推遲開學,你就是最好的老師!| 頭條

相關焦點

  • 爸爸寫給女兒的信:今天不逼你學會72變,日後誰代你承受81難
    一、今天不逼你學會72變,日後誰代你承受81難有一天,你的作業到了十點多還在你拖拖拉拉中沒有寫完。今天不逼自己學會72變,日後誰來代自己承受81難。女兒,即便是公主,你也終究要離開爸爸媽媽,離開這個方寸之間的家庭,那廣闊無垠的天地,才是你應該闖蕩的地方。我知道,我必須讓你學會72變,學會那些必備的技能,才能夠讓你有足夠能力在離開爸媽之後,活的依然很好。
  • 用讀書所得去生活,今天不逼自己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你承受81難
    讀了「狼道」才知道不要把太多秘密告訴好朋友,因為好朋友也有好朋友『』讀了「鬼谷子」才知道如果你遇到的是豬,你就不用跟他談思想,因為他關心的是飼料;讀了「羊皮卷」才知道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因為運氣差的人根本笑不出來;讀了「人性的弱點」才知道心情要留給懂你的人
  • 什麼72變81難,不過是在利用父母們的焦慮
    :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72變」和「81難」》裡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有人逼我一下,我就不會放棄學吉他;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學書法,我就不會字那麼醜;如果……如果……」看到這樣的抱怨,我真心想說,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如果你媽真的逼你學這學那,你長大後一樣會說:「都是我媽逼的,我小時候一點都不快樂;都是她逼我的,才讓我一點自己的選擇都沒有;全是因為她,我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 不逼孩子「72變」,誰幫他擋「81難」,7種方法教會孩子應對挫折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生活中,養廢掉一個孩子非常容易,放任、溺愛、給他一個手機等,其中任何一樣都能讓孩子廢材。但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則需要重重蛻變。你想要孩子以後開心快樂就好,可等他進入社會後沒有無休止的善待以及包容他,當他遇到各種挫折時,也正是他無法適應的時候。
  • 不逼孩子「72變」,誰幫她擋「81難」?
    殊不知,在養育女兒的路上,我們殫精極慮,費盡心思,明明想給女兒最好的,卻往往偏離軌道而不自知。想培養一個好女孩千般艱辛萬般難,想養廢一個女孩,卻很容易。電視劇《清平樂》裡的仁宗,27歲才有第一個孩子卻不幸夭折,28歲盼來微柔。仁宗大喜,放出豪言:「我要讓她成為整個大宋最快樂的姑娘。」給儘自由和寵愛,女兒怕黑,仁宗直接賜了兩顆夜明珠。破例冊封微柔為「福康公主」,享受皇太子級別的待遇。至於讀書識字方面,全憑個人喜好,仁宗也不做要求。
  • 今天不逼自己學會72變 日後誰能代你承受81難
    你不快樂是因為你沒有好好愛自己,且常常因為別人而消耗著自己。用時光的畫筆勾勒一幅美麗的藍圖,人生免不了遭遇挫折,陷入人生的低谷。人生陷入低谷時,正如人躲進了黑影裡,感覺不到陽光的溫暖和明亮。自己挖坑自己跳,爬不出來自己笑,人生就是偶爾的精明和大多數時候的傻逼。人生在世,做人不必苛求,做事不必完美,不為享樂主義者,也不做苦行僧;懂得適可而止,凡事留有餘地,一個人的命運,有時取決於他生活中的小小善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 娃4歲前,家長要「逼」他學會這四種「能力」,日後帶起來更省心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現在的寶媽們確實太辛苦了,有的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哄孩子做家務,有的甚至放棄工作做全職媽媽,依然覺得忙不過來,難道是這屆娃真的太難帶了嗎?娃4歲前,家長要「逼」他學會這四種「能力」,日後帶起來更省心1、獨立吃飯的能力寶寶2歲的時候,手指已經相對比較靈活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培養他們獨立吃飯的能力,要是錯過了這個時期,家長以後可能就要追在孩子的屁股後面餵飯了。
  • 停課不停學,家長要學會72變本領
    因為我們迎來了「停課,不停學」的日子。我在想這寧靜的夜幕下,每一個窗口中,如果有一個孩子那就意味著多了一股湧動的暗流。今天早晨,孩子的學校進行了網上升旗活動。其中插入了一段家長的發言。發言中,該家長號召廣大的學生家長珍惜這一段在家陪伴孩子的日子。我想,在本學期開始之初,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美好心願。現在呢?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兩周的過程。
  • 致家長:父母不「狠心」,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如果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將來就別埋怨他不爭氣。慣子如殺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演員劉濤說:「不管男孩和女孩,都要從小懂得規矩,不能過於隨性妄為。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必須要有一個能管得住他的人。」而一味地把學生捧得高高的,這樣能教得出好學生嗎?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適當的批評與懲罰是對孩子的幫助與培養。
  • 致家長: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轉給爸媽)
    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因為每個自覺的孩子都是父母從小嚴格監督的結果!有時候,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父母開始崇尚「快樂教育」,開始越來越「尊重」孩子。
  • 全家三代都不撒謊,為什麼孩子還會撒謊?專家:這個鍋還得家長背
    甚至有全家三代不撒謊的家長站出來質疑,「我全家三代人都沒有撒謊的毛病,到孩子這輩才撒謊,孩子撒謊怎麼就扯上大人了呢?」別急,聽我跟大家仔細的分析一下孩子撒謊的原因,讀完你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孩子愛撒謊,這4種原因才是真相!
  • 鹽光分享丨努力學習是孩子的責任,「逼」他努力是家長的責任
    不少家長常常在孩子的成績和辛苦中糾結:怎麼能讓孩子學習不那麼辛苦,又有好成績?
  • 「越沒文化的人越喜歡逼孩子」董卿: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1、孩子天性愛玩,難以堅持做好某事 家長們想讓孩子靠自制力做好某件事是比較難的,除非這件事他特別喜歡、感興趣,比如孩子們可以堅持做到每天看電視、玩手機。如果這件事是比較難的、孩子對其興趣比較小,那麼很多孩子都是無法堅持下來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督促他。
  • 逼出來的堅強,扛出來的獨立!致自己
    致自己 不逼自己一次, 就不會發現隱藏的潛力, 不靠自己一回, 就不會知道什麼叫獨立!
  • 每日蒙臺梭利: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
    孩子就像幼苗,養得好才能發芽生長,養不好註定會從小夭折。在18歲前最關鍵的這十幾年裡,家長千萬不要縱容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耽誤了孩子的成長。「子不教,父之過。」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每個優秀的孩子後面,都站著狠心的父母。
  •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轉給家長)
    但是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自律且善於督促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因為每個自覺的孩子都是父母從小嚴格監督的結果!有時候,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無法體會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更別談大的成就了。
  •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教育自然發生
    媽媽剛剛跟老師通電話了,她說今天的批評就相當於一次磨刀,就是讓你接受反覆的磨礪。因為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才會更加嚴格。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作為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肩並肩,心連心,又能相信誰呢?今天為大家分享:面對這類的孩子,父母如何運用好三招,就能輕鬆搞定孩子?
  • 逼孩子好好讀書,他將來就會感激你嗎?
    您沒逼我啊!小孩子們普遍都是愛玩的,想讓他們坐下來、靜下心來學習,是一件挺難的事。所以,需要家長的引導,有時候,還得「逼迫」。完全任由孩子的天性,那就變成了「放羊」,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這位爸爸也迷茫了,這麼做,到底值得不值得?怎樣去學習才是值得的?小孩子是不自覺的,需要逼迫的,這當然沒錯。其實,何止是小孩子不自覺,成人能自覺的,又有幾個?但是,要把孩子逼迫到怎樣的程度,可能就需要商榷了。
  •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能多優秀!」 但也可能把TA逼瘋了……
    這句雞娃常用語錄,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常聽父母和老師講,自己做了父母后,也免不了動輒就和孩子說。細品這句話,貶中有褒,既肯定了孩子的天分,又表達了對其努力程度不夠的鞭策,沒毛病。只是,這娃越雞越熱血,很難再保住初心——孩子健康快樂就好,而是慢慢就會不自覺地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然後變成了:「不逼孩子一把,就不知道他能有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