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2cm到4600km 我國構建的量子通信網怎麼這麼牛!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

跨越4600公裡的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29年前

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

在實驗室誕生時

傳輸距離是32釐米

△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那麼

什麼是量子

量子通信網有多牛

這張網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攻克了哪些難關

量子是物理量的最小單元

既有絕技又有怪闢

量子就是質量、能量等各種物理量的最小單元,它以某種粒子狀態存在。比如光其實是以光子為單位一份一份變化的,一個光子就是一個量子。

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科學家利用這些特性,可以製做出最安全的保密鑰匙,從而讓信息傳輸變得更加安全。

量子通信:給數據加上牢不可破的鎖

中國科學家們構建的量子通信網絡,就是給傳統通信方式加上量子密鑰。

現有的密碼體系是通過增加計算複雜性來保證安全的。以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之一——我國「天河二號」為例,以其運算速度分解一個300位的數字需要15萬年,而如果用量子疊加並行計算,1秒鐘就可以計算出來。

△量子通信網絡加密通信的流程示意圖

量子密鑰由於作為信息載體的單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狀態不可克隆,進而能保證用其加密的內容不可破譯。量子密鑰分發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未來沒有量子通信的國家,其信息安全在別國看起來就等同於透明。

量子通信已在我國多領域應用

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超過2000公裡,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城域網,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總距離4600公裡。

目前,量子通信技術已經在我國獲得應用。其中,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已經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十九大等國家重要會議和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此外銀行業監管信息報送、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網上銀行數據異地災備系統等都應用了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未來,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務、國防、電子信息等領域可進一步廣泛應用。

爬坡過坎

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破

△ 量子通信衛星與地面站實驗示意圖(圖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量子通信團隊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在這當中他們遭遇了怎樣的技術難關?

難關一:單個光子製備

在量子通信技術的研發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是製備單個光量子的技術難題。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來解釋這一關鍵技術的難度:一個普通的15瓦左右的燈泡每秒鐘輻射出的光量子個數可達十萬億億個,想要實現單個光量子的製備就如同在這十萬億億個光量子發射出來的瞬間捕捉到其中的某一個。

難關二:單光子的探測

單個光子已經是光能量的最小單元,能量是非常微弱的,需要發展出非常精密和高效的單光子探測技術。具備了單個光量子的製備和探測能力後,才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

△ 2016年11月26日拍攝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興隆量子通信地面站建立天地鏈路。

難關三:星地通信好比萬米高空投硬幣

「墨子號」衛星常務副總設計師王建宇舉例說,「要從1000千米的高度把一個個光子發射到地面站,就好比在萬米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上,同時向地面兩個旋轉的投幣口細長的儲蓄罐扔進一個個硬幣。儲蓄罐的投幣口是細長的,相當於光的偏振,它是有方向的,硬幣要把方向對好才能扔進去,而且不是扔一個,要兩邊同時都扔準才行。」

難關四:地面探測難度遠超千裡眼

根據計算,一根火柴劃一下大概有1017個光子,而衛星地面站的探測能力,相當於在地球上的人要發現在月亮上有人劃了一根火柴。此外,還要在每秒一億個光子裡面,搞明白地面探測到的是第幾個光子,這些光子都是排好隊的,探測一個就要知道它是第幾個,這樣才能用來做密鑰。

目前,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已基本形成。骨幹網的擴展,將形成更複雜的拓撲結構,並在基礎上構建國家地基授時網絡,為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地面網絡與量子衛星結合,為超大尺度量子幹涉的相關實驗提供了有利基礎,如探索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融合等問題,為量子引力的基礎檢驗和用於計量應用的大規模幹涉測量提供了可能。

(來源:央視)

相關焦點

  • 從32cm到4600km,我國構建的量子通信網牛在哪裡?|科技前沿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29年前 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
  • 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1月7日,我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於2016年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我國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覆蓋我國四省三市32個節點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新華社合肥1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劉方強)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
  •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技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 【澎湃新聞】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中國量子技術再傳捷報,具有重大國防和軍事意義
    環球網1月8日報導,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實現新的突破:成功實現4600公裡星地量子密鑰的分發。此舉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著名的《自然》雜誌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又一個全球第一!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消息,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量子通信系統小型化、低成本、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 ...地量子通信網,通信距離擴展1400多萬倍;首例MSTN基因編輯湖羊誕生
    (來源:一財) 02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通信距離擴展1400多萬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潘建偉等學者構建了4600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
  • 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 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前沿科技 |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期欄目聚焦量子通信技術發展,歷時3年,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前沿科技|匠心組織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再次登名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量子通信領域的《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重磅論文成果,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我國科學家構建76個光子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相關論文在線發表...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該量子計算系統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也等效地比去年穀歌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100億倍。這一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國外稱「量子霸權」)。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相比經典計算機能夠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
  • 美加速構建軍事無線通信網 將世界拖入軍備競賽
    美海軍陸戰隊士兵操作通信設備據美「指揮自動化網」報導,美國防部正在加速構建未來無線軍事通信網,尋求實現便捷、高效和安全的網絡連接。外媒評論稱,此舉將加速美軍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助長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軍隊在建造飛機跑道初期,沒有預見到偏遠地區會有大量無線接入等信息技術服務需求,很少預先進行鋪設光纜等網絡基礎建設。最後,各類金屬機庫、混凝土掩體和移動的飛機等設施設備對信號幹擾極強,無線電波會在機庫牆壁、飛機、各類機械和其他材料上反射,無線通信盲區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