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以「四個一」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汙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
山水是湖南最靚的名片,生態是湖南最大的資源。湖南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呂文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表明了我們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
2018年4月,習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再次強調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此前他在嶽陽考察時強調湖南的使命是「守護好一江碧水」。
近年來,湖南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推進「生態強省」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但汙染防治攻堅戰仍任務艱巨。湖南加快「生態強省」建設,必須大力創新生態環保工作機制,衝破各種不利於科學發展的觀念束縛和制度羈絆,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大任。創新生態環保工作機制體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建議重點創新以下三大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
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對這一制度予以了明確規定。
我省近年來在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總體看,生態保護補償仍然範圍偏小、標準偏低,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成效。突出表現為:一是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在生態補償主客體界定、補償標準及計算方法、補償方式選擇等方面缺乏省級層面的統一要求與指導;二是補償資金來源過於單一;三是生態補償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
我們要充分認識長效機制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釐清健全生態環保長效機制的基本方向和抓手。應探索建立分領域、涵蓋「一湖四水」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相鄰省份共同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並依靠法律保障長效機制有效實施。
建立健全區域協調合作機制
建立區域協調合作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長遠需要。實現以長江為代表的大江大河流域管理方式現代化,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流域治理現代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機制上的新老問題相互交織:一是涉江管理碎片化,跨區域聯動協調力度仍不夠,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統一管理體系;二是在不改變現有區域競爭方式和財稅體制、政績考核等情況下,沿江產業協調合作仍有較大難度;三是需加快理順沿江岸線利用,儘快形成岸線資源統一管理開發的新格局;四是協調合作的決策機制及方式需要轉型,合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需要大力提升。
鑑於此,應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統領作用,在生態環境、產業空間布局、港口岸線開發利用、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明確要什麼、棄什麼、禁什麼、幹什麼。湖南應主動加強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特別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聯動,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長江大保護體系。
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為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我們要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空間管控單元,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做到「治未病」。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存在明顯短板,協同聯動的保護機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是長江流域水汙染「底數不清」。我們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最突出的瓶頸是說不清楚岸上對水裡的影響,拿不出全面的生態環境風險等問題清單;二是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因眼光局限、機制匱乏,長江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常常缺乏系統性。比如沒有建立水質預報預警體系,在水質下降時不能及時反應。或者忙於治標,導致重點環境問題反覆出現;三是跨區域汙染防治責任不明。導致區域間聯動協作和協同共保意識不強,跨區域汙染問題得不到解決。
因此,我們要下大力氣落實監測預警辦法,構建完善長江水質監測聯動預警體系。要紮實做好岸上調查,摸清摸透長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家底」;釐清水汙染防治責任,準確評估水生態保護成效;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對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
推動生態環保工作機制創新見實效,需要各地看全局、謀長遠、算好生態帳,保持定力轉換新舊動能;需要各級領導幹部提高站位,在環境保護、環境監管、環境執法上出硬招、嚴問責、敢擔責;需要在各領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法律法規的「生態化」。與此同時,要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和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法治宣傳和法治教育,營造遵規守矩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