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疙瘩湯,北方大部人都吃過,南方可能也有,只是叫法不一樣,但我意識中的疙瘩湯,還一直保留著小時候媽媽做的那種揪的大疙瘩~
小時候不像現在,想吃啥菜去超市轉一圈就買回來了,那時候啥季節就吃啥,跨季節的蔬菜很少,尤其是農村,冬天最多的就是大白菜和白蘿蔔,春天還好些,有個野菜吃,最喜歡的還是夏天和秋天,自家院子裡種的各種西紅柿、黃瓜、茄子……,想吃啥直接摘,絕對0汙染!
記得最深的,還是家裡種的南瓜,每年媽媽都種,而且不用怎麼費勁照顧,每到8月份的樣子,就能結很多,是很大個的那種,而且特別面,所以吃法也很多樣,但最愛的還是媽媽用它做的揪疙瘩湯,因為南瓜產量最多的時候就是夏天,所以吃揪疙瘩湯也是夏天吃,所以每次吃完都是大汗淋漓的,那叫一個痛快。
媽媽做的這個疙瘩湯為啥不直接叫疙瘩湯還要帶一個揪呢?主要是因為此疙瘩非彼疙瘩,一般人想的疙瘩都是很小的那種,做法也很簡單,就是拿個碗放點麵粉,然後先少放點水,用筷子輕輕的把面攪成絮狀,然後在倒入開水的鍋中,就成了一個個小的疙瘩。我們家吃的做法和這個完全不是一個體量的,沒有那麼精緻,每次要吃疙瘩湯了,媽媽都是先和一盆面,在和面的時候,會在裡面放點切碎了的小蔥,在放點鹽,這樣麵疙瘩吃起來也是有滋有味的。
夏天,自己家院子裡面也會種一些其他的蔬菜,每年長是最好的除了南瓜外,還有就是長豆角,一茬還沒吃完,後面又長出新的,所以要趕緊把長好的摘下來,不然老了就不好吃了,每次媽媽都能摘一大籮筐,自己家吃不了就會分給鄰居們,在農村鄰裡之間都特別親,誰家有啥好吃的都會分給大家一起吃。所以這個長豆角也是揪疙瘩湯裡一個重要角色。媽媽做的揪疙瘩湯一直是我最懷念的味道,其實做法並不複雜,但做出來的味道,湯汁濃稠,酸中帶甜,還有濃鬱的南瓜香味,現在想想都流口水~
食材:
南瓜、麵粉、香蔥、西紅柿,雞蛋、長豆角
調味料:
鹽、生抽、老抽、醋、五香粉、香油、雞精
做法:
1.在麵粉中加入一個雞蛋,和切碎的小蔥末,加少量鹽和五香粉,加水,攪拌成絮狀,用手揉成光滑麵團後,蓋保鮮膜醒面10分鐘。
2.將南瓜切成小塊,西紅柿切成丁狀,長豆角切成段。
3.熱鍋燒油,放蔥炒香,加入西紅柿炒出汁,再加入切好的南瓜塊和長豆角,放生抽、老抽、鹽,翻炒一下,加水。
4.鍋開後,把醒好的麵團揪成一塊塊的小疙瘩片,放入鍋中(注意疙瘩不要太厚,太厚煮不熟硬心。揪疙瘩的時候粘手,可以在手上沾些水揪。)
5.疙瘩煮到鍋中後,蓋鍋將疙瘩煮熟,然後打入2個雞蛋,加入雞精,再煮2分鐘,出鍋前加醋、香油、切好的香蔥,香噴噴的揪疙瘩湯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