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日這天,我們想和留學生家長們聊聊「寄宿家庭」的一些事
Kelly12年級了,住在homestay(寄宿家庭)與住家父母相處甚歡,要知道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的幸運,她甚是滿意。不曾想,有一天突然接到一個來自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電話,說住家違反了每家收留孩子的名額限制,需要她和另一名孩子不日搬離。而住家父母也是一頭霧水,家裡留學生數量確實並未超標,只能電話郵件來來回回去解釋申訴。這真是晴天霹靂,恰逢疫情反撲的時候,孩子一是經不起折騰,二是到哪裡能找到如此滿意的住家?遠在中國的親媽焦慮的睡不著覺,不停與Kelly的法定監護人聯繫,終於在交涉了兩天後,孩子們得以繼續住下去,而教育局工作人員始終沒有明確說明到底哪裡出了狀況。
這只是成千上萬的小留學生的日常情景之一。隨著出國留學生的低齡化,父母不能跟隨陪讀的孩子基本上都選擇homestay的方式在異國生活。這個過程充滿了運氣與人品的比拼,就像歌中唱的: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01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幾乎每一名小留的媽媽都是這樣想像理想的homestay:距離學校很近,最好走路幾分鐘可達;如果住的遠也行,住家父母可以一腳油門接送一下;住家最好是友善的西人中產家庭,孩子可以享受免費的口語鍛鍊機會;住家父母能在節假日為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夥食要好,不限量供應,隨到隨有;住家父母最好能隨時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展,如果能輔導個功課那是再好不過了。
不好意思,你想多了,就上述這些要求,親生父母也未必做的十全十美。
首先,住家基本都是居民區的獨立屋,很少會恰好在公車站旁邊,更不可能恰好就在你的學校旁邊,所以如果距離車站五分鐘步行距離,然後公車20分鐘之內到學校距離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住家父母有的還有全職工作,或者自己也有孩子要照顧,順便接送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有的家庭條件允許可以付費提供此項服務也是可以的。要知道,申請寄宿家庭資格的人大部分還是為了補貼一部分家用,西人中產以上家庭是很少會從事這項產業的,並且如果住在西人家庭,孩子在飲食方面實際上也面臨極大挑戰,畢竟每天就是麵包、三明治、沙拉之類,很多孩子新鮮感過後就開始想念國內的一日三餐了。因為生活成本的限制,食物也不是無限量供應,隨到隨取的。有的家庭提供作業輔導,相應的收取一些費用,一般會低於外面的培訓機構,但孩子又覺得是雞肋,感覺效果並不理想。
當然,申請寄宿家庭資格是要經過嚴密審核的,比如房間設施的標準,定期提交無犯罪證明給相關機構等要求,但並不排除有的家庭確實僅僅是把這個當作一個生意,凡事用金錢衡量,毫無愛心,甚至對待留學生苛刻無情,給孩子們的海外求學生涯留下難以磨滅的心靈傷害。也見過留學生甚至吃飽飯都成為問題的案例。想一想,仍在長身體的少年人遠離父母,獨自在海外求學,本就令人憐惜,竟然飯都吃不飽,更別說應有的呵護與體貼了,多麼讓人痛心。這樣對留學生沒有同理心的家庭也不配擁有寄宿家庭的資格。所以,不幸碰上這樣的家庭最好的選擇就是及時離開,尋找更好的去處,畢竟當地教育局或專門從事寄宿家庭申請的機構都能提供更多的選擇。
02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懂我
有的家長在孩子出國前翻遍網上關於寄宿家庭的信息,第一條就覺得怎麼自己得到的報價與網上提供的不符呢?比如,在加拿大BC省,網上的信息大多還停留在每月950刀的水準,這與現實中1200-2000刀不等的報價差的有點遠啊。事實上,這裡一份海鮮豆腐湯都已從五年前的七八刀漲到12刀了。
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讓房東們大呼吃不消。Lynn做寄宿家庭好幾年了,有一天無意中聽到家中一個孩子對別人抱怨自己的寄宿費比別人貴,她覺得非常委屈。首先,自家房子將近三百萬,交了首付還有每月的月供,加上不停上漲的地稅,平時的修修補補、園藝保養、日常維護都是真金白銀的堆砌啊,平攤到每個房間都是不小的成本。一日三餐的採買燒更是辛苦,尤其疫情期間,每隔兩天就要心驚膽戰的跑超市採購,燒完三頓飯,累的腰酸腿疼,還要洗洗涮涮。「我的勞動不是成本嗎?如果我去幫別人家燒飯,每一頓都會收幾十刀呢」她抱怨道。家裡在餐桌上給孩子準備了廚房紙擦手,結果孩子們大手大腳,一扯一大團,她最後不得不跟他們要求限量使用。這都是未來國際化人才的後備軍啊,環保再循環要不要了解一下?
在與小留們相處的時候,寄宿家庭與原生家庭之間關於生活與教育的理念也是常見的衝突之一。國外長大的孩子大多會幫助父母做些家務的,洗碗、收拾垃圾、清理地板甚至剪草、洗車等等,因為大家都認同這是給予孩子成長與鍛鍊的機會。而小留學生們大多養尊處優的長大,來到寄宿家庭甚至帶著「我是花了錢的」意識,當寄宿家長提出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很多小留是拒絕的。不僅如此,還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曾在一個本地寄宿家庭群裡看到媽媽們發的各自家中小留的房間,那真是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照片裡的房間都像被打劫過的犯罪現場,衣服鞋子被子散落一地,夾雜著飲料瓶子零食袋子,的確看了想哭。有的寄宿媽媽說,最歡迎來自日本的留學生,房間整潔乾淨,孩子禮貌懂禮。看了這樣的話,作為與日本有特殊情結的國人真的是百感交集,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教育哪裡出錯了?
03
培養共情與感恩,訓練有效溝通,都是未來的人生財富
有人說,找到可心可意的寄宿家庭全靠運氣了。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小留生原生家庭的教育成果。寄宿在別人的家庭本來就是一個鍛鍊孩子交際能力的絕佳機會。孩子會不會共情,懂不懂感恩,往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留學生與寄宿家庭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關係,有留學生不滿寄宿家庭離開的,當然也有寄宿家庭堅決不再接收某留學生的。
Helen在多倫多一個學院做國際學生事務的工作,受國內朋友拜託接受了其孩子在家中寄宿。孩子經常睡懶覺錯過上課時間,Helen每天要苦口婆心叫起床。平時要求孩子跟著做家務,不曾想對方來一句:我媽都交了錢給你,為什麼要我做你該做的事情?自己買了幾升裝的酸奶,死活不願意放在冰箱裡,說是怕被人偷喝,然後放在床頭髮黴。Helen怕她功課跟不上,主動免費給她補習英文,人家竟然推三阻四不願意。最後,忍無可忍的Helen請她另謀高處,家長三番五次的說情。Helen這次鐵了心,並且表示絕不再趟寄宿家庭這個渾水。
懂得感恩的孩子似乎總是有好運。Melissa在澳洲讀書時,就深得住家父母的喜愛。在家中,Melissa總是主動去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晚飯後還彈彈古箏給大家聽,每次假期從中國回來都會給住家父母帶一些中國特色的小禮物。住家父母喜歡與她聊天,周末與家人去看演出或野餐都會帶上她。她平時坐公車上下學,有時回家晚一些,住家父母就會開車去接,真的成為了親人。Melissa也動情的說,住家父母給了她留學生活最溫暖的記憶。
May在多倫多讀大學了,她租住一位退休奶奶的一居室,平時力所能及的幫奶奶做些小事情,奶奶也凡事都想著她,動不動就送點食物過來。May的朋友圈常常是她與奶奶的秀恩愛日常。
有的住家父母會疑惑留學生有不滿意的地方為什麼不直接與我們溝通,卻選擇去找監護人投訴或和父母抱怨。的確如此,當事者直接的溝通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們也許還要教會孩子如何處理矛盾,如何有效溝通,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收穫非常寶貴的處事經驗。
人際關係就是心際關係,只有用心去感受對方,多一些共情與感恩,那麼,無論是寄宿家庭,還是小留學生們,一定會收穫自己想要的溫暖與滿足。
(*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於網絡)
-END-
本文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意見
她鄉出品,歡迎轉發
作者|熙媽
責編|林伯宴
平臺|她鄉LaChic
I D |chicvancouver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