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了,顧佳這麼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沒有逃過小三插足、婚姻破碎的結局。而不少網友對顧佳這樣一個妻子,也頗有微詞,認為她過於強勢,控制欲強。可是對於媽媽的角色,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
「你們離婚了,我選擇爸爸!」在被問到原因時,許子言的回答無不讓人淚目,「那樣的話,你就捨不得離開我們了。」許子言的小心思,充分展示出了高情商,而這要得益於顧佳的教育方式。劇中她和孩子的每次溝通都堪稱教科書
就像這部劇剛開始的時候,許子言去幼兒園面試,因沒有聽懂老師的問題,情急之下咬了老師,他知道自己當時表現不好,且情緒低落,作為媽媽的顧佳給出了比較完美的處理方案:
先肯定許子言的整體表現,媽媽沒教過的那些,他都答出來了,表現都很棒;
接著,指出事實,咬人是不對的,小狗才咬人呢,提示孩子下次不許咬人了;
最後,徵求孩子的意見,去給老師道歉,老師會原諒他的。
但是,現實中,一些家長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氣急敗壞地打孩子一頓,衝孩子發火:我為你上這個幼兒園付出了這麼多的精力,你怎麼能咬老師呢?這樣做讓我所有的力氣全都白費了!然後給命令,強行孩子給老師道歉!
儘管最後都會以給老師道歉作為收尾,可是對孩子來說,意義不一樣,前者是主動願意的,後者是被迫的。
顧佳之所以能處理好親子關係,獲得孩子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懂得控制情緒,不衝孩子發火。正好最近在看《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這本書,裡面有個重要的觀點:當我們沒有節制地發洩情緒時,只會讓憤怒的情緒愈演愈烈,最後失控,而且,這種憤怒的情緒運用在孩子身上是完全不能解決問題的。
這種情況每個當媽的都是深有體會,最近閨蜜發朋友圈抱怨,「成天都是渾渾噩噩的,小神獸每天六點起床,比鬧鐘還準時,在床上賴一分鐘他都在那裡哇哇大哭。忍不住對他發火,結果更糟糕,哭的更兇,真是讓人頭疼。」
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想要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停止哭鬧,結果適得其反,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家長為什麼會這樣對待自己,從家長憤怒的情緒中,孩子感受到了恐懼,不安,不被認可,被嫌棄等等。所以才會哭得更厲害。
而經常性地衝孩子發火,不僅會讓矛盾激化,還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一種情況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暴躁、叛逆,喜歡抱怨,另一種則可能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怯弱,自卑,敏感等。
很多家長明明知道衝孩子發火對孩子不好,但還是會忍不住大發雷霆,事後卻又追悔莫及。那麼,家長發火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在作怪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現象。
也就是說我們將自己生命中不喜歡、不認可或得不到的價值觀和情感好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類似的情景觸發了曾經的感受,被壓抑的情感剎那間噴湧而出,就導致了對孩子發火的場景。
關於這點,我曾深有體會。有一次晚上九點多,我在陪兩歲的兒子看動畫片,休息時間插播廣告,內容正是孩子非常愛吃的奶酪棒,看到那個畫面,孩子馬上嚷嚷著要吃。我很耐心地給他解釋,家裡的奶酪棒已經吃完了,明天天亮了再買,孩子一聽,不樂意了,開始在地上撒潑打滾,要吃,現在馬上要吃。
我看到孩子這種無賴行為,氣不打一處來,大聲訓斥孩子,結果可想而知,孩子不吃這一套,哭得越起勁了。最後,我沒忍住,第一次狠狠地在孩子的屁股上打了起來,場面一度失控。
事後想想,幹嘛和孩子生那麼大的氣,想辦法用其他吃的或者玩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就解決了嗎,至於那麼大動幹戈,讓孩子挨打嗎?
其實,我發火的背後就是這種「投射」心理在作怪,記事起,那時家境貧寒,我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從不給父母提無理要求,也從沒有任性的行為。雖然有時也想向父母張口要自己想要的布娃娃或好吃的,但我不允許自己這樣做,這樣就會增加父母的負擔,就不是個好孩子。
想要得到好東西的欲望雖然被壓抑下去,但始終存在。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表現出自私任性,無理取鬧的行為時,我就想到那個當年想要好東西的自己。我對這種行為充滿了否定和不認可。
被壓抑的情感瞬間爆發,我就會感到憤憤不平,勃然大怒,甚至感到委屈。我都能忍的你怎麼就忍不了了?憑什麼你想要的東西就得馬上得到?你要像當年我那樣聽話懂事,我就不會生這麼大的氣了。
這個問題看似是孩子引起的,實則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孩子的一些行為總能勾起我們兒時的記憶和情緒,讓被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但是為這一行為買單的卻是孩子。
認清楚自己的火氣從哪裡來後,我們如何把自己從壞情緒中脫離出來?也就是如何不讓自己衝孩子發火?
那就是刻意創造快樂的行為。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迅速轉變情緒的方法就是——轉變你的行為。讓自己做一些看起來很開心的事,比如,哈哈大笑,唱歌,跳舞。
有家長會質疑,孩子正哭得心煩,自己也正有氣沒處撒,怎麼開心得起來?
事實上,並沒有要求我們發自內心地開心,而是做一些開心的動作調動我們的情緒。
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人其實都在用,每天身心疲憊地生活,真的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但是上班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元氣滿滿,在出門前總會強迫自己在鏡子面前擺出一張笑臉。
當你真的這樣做的時候,心情真的會好起來。
在孩子面前也是一樣,當孩子做出讓你憤怒的事情時,不妨先讓自己嘴角上揚,用「看大戲」的心態面對孩子。孩子想哭,就讓他先哭會,等他發洩完情緒,我們再來安慰他,再來商量怎麼去滿足他的小心願。
當自己忙於家務,疲於照顧孩子,情緒低落,忍不住想發火時,依然可以用這種方法,比如唱個輕鬆歡快的歌曲,喜歡跳舞的,自己放開音樂跳一會,都會讓自己走出這種情緒,緩解家庭緊張的氣氛。
現在,不衝孩子發火的媽媽少之又少,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不言而喻,儘管媽媽付出很多,但就是這一次次的發火,讓孩子看到了媽媽的面目猙獰,從此心生恐懼和排斥。親子間關係也在一次次疏遠和冷淡。
《三十而已》中顧佳作為媽媽的人設之所以獲得眾多網友的肯定,是因為在處理兒子的問題上,表現出成功媽媽應有的基本素養——不衝孩子發火,不發洩情緒。這一點值得我們所有的媽媽反思,無論生活給了我們什麼打擊和考驗,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抱怨不滿的工具和犧牲品。
《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這本書,書中的很多觀念刷新了我們固有認知,而本文也只是涉及了這本書中的一小部分——自我成長篇,書中包括親子篇,溝通篇,習慣養成篇,學習篇和品格篇。都在通過理性的角度,了解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傳遞給讀者新的思維認知。
現在全社會都在呼籲我們每個家長要有成長型思維,如果我們固守成規,註定和孩子的心越來越遠。這本書在豆瓣評分是8.9分,獲得無數家長的認可。
想要了解更多書中內容,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