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好的翻譯有三條標準,也就是所謂的「信」、「達」、「雅」。
要真正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別一種語言,一定要做到語言的正確、暢曉、優雅,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西遊記》洋洋灑灑一百回,我們從哪說起呢?
就從「大鬧天宮」說起,故事大概是這樣:
赤腳大仙撞見大聖,大聖低頭定計,要哄大仙,他要暗去赴會。
大聖問大仙:"老道何往?"
大仙道:"蒙王母見招,去赴蟠桃嘉會。"
大聖道:"老道不知。玉帝因老孫筋鬥雲疾,著老孫五路邀請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禮,後方去赴宴。"
大仙是個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誑語作真。
大仙道:"常年就在瑤池演禮謝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禮,方去瑤池赴會?"
無奈,只得撥轉祥雲,逕往通明殿去了。
大聖駕著雲,念聲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赤腳大仙模樣,前奔瑤池。
在這我們不探討「赤腳大仙」的智商問題,而要分析的名號。
「赤腳大仙」的「赤」最常見的解釋是:一個是「光」,另一個是「紅」。
美國翻譯的《西遊記》,把「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於是那位大仙踩著凍得通紅的雙腳去赴蟠桃盛會了。
《西遊記》的外文譯名,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根據中文的書名「西遊記」直接翻譯得出書名,比如:《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的記錄);《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故事)……
另一類是把孫悟空當書名,比如:
《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還有《猴子歷險記》、《猴子取經記》……
明人吳承恩寫《西遊記》,固然把那個叫「孫悟空」的猴子當主角來寫,但也沒有把他當作唯一的主角。
所以,普遍認為把《西遊記》譯成《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之類的譯法有失偏頗。
也有譯成《俠與豬》的,把孫悟空說成是俠,不是很通吧?
不過有趣的是順帶把豬八戒捎上了。
《西遊記》的英文譯本名稱為《猴》(Monkey),作者是英國漢學家的阿瑟·韋理,這個譯名在西方頗為通行。
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孫悟空是書中當仁不讓的主角。
《猴》並不是最早的英文譯本,1895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伍德布裡奇翻譯的小冊子《金角龍王,皇帝遊地府》,這可能是西遊記文本最早的英文譯作,不過是一個選譯本,只選擇了其中的章節進行翻譯。
《西遊記》在歐洲國家的譯名幾乎都是以「猴」為主題,《西遊記》捷克文選譯本是轉譯的英譯本,書名《猴王》;
法譯本書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
《西遊記》的德文選譯本,書名《猴子取經記》;
波蘭文譯本書名《猴子造反》;
英國學者倭訥編著的《中國神話與傳說》一書中將《西遊記》題作《猴子如何成神》。
此外,《猴子歷險記》也是常見的外文譯名。
《西遊記》翻譯種類與版本最多的國家,當屬日本。
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研究很深,他們翻譯《西遊記》的時間,要比西方早一個多世紀。
早在乾隆年間,日本人就開始著手翻譯《西遊記》,此書經過數代人,耗時前後70多年,在道光年間才宣告翻譯完成,命名為《通俗西遊記》。
在譯本中,翻譯者是將豬八戒作為野豬妖怪來介紹給日本讀者的。
除此外,沙僧變成了日本民間鬼故事裡喜歡吃黃瓜的妖怪「河童」。
據說,更有日本學者研究後論證,沙僧的原型其實是生活在長江裡的揚子鱷,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日本人除了最早翻譯《西遊記》,還很早就將其搬上了螢屏,在日本製作的《西遊記》主題的影視劇中,觀世音是位男性,而唐僧由女性來扮演已經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
最最辣眼睛,掉節操的是,日本人拍攝的《西遊記》,美麗的唐僧竟然與孫悟空談起了戀愛,這絕對是三觀盡毀啊!
從現代人翻譯西遊記,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為什麼玄奘不遠千裡要到西天取經?
玄奘經過多年研習佛法,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譯著不善,義理含混,註疏不一,眾說紛紜……
決定去天竺看一下原著
就這樣,27歲的玄奘踏上了
探求佛學原典的漫漫徵程
終於,歷經17年
幾乎全程徒步走了5萬裡
經過138個國家
帶回佛經657部
利用20年時間翻譯出佛經1335卷
玄奘西行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題:西行之路漫長而艱險,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克服了無數坎坷艱難,在無數次的花明柳暗和柳暗花明交替出現之後,玄奘終於踏上了印度這方他為之牽腸掛肚、夢魂牽繞的理想之地,就是為了讓我們不把「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