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後,原研藥可利黴素首次公開出現於治療新冠肺炎有效藥物的官方名單中。
從默默無聞到聲名大噪,其中走過了怎樣漫長、艱辛的科研之路,只有可利黴素的研發單位瀋陽同聯集團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才知道。
趙小峰是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新藥開發部部長,從2003年至今,作為研發負責人的他,見證了可利黴素從無到有的歷程,他說:「無論如何艱辛,在看到一個個患者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出院時,我們都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堅守初心 2003年開始研發可利黴素
今年44歲的趙小峰,畢業於瀋陽化工大學化工工業專業,北京大學EMBA,高級工程師,瀋陽市拔尖人才。
2000年趙小峰參加工作,第二年開始就一直從事藥物研發。「藥物研發是我在瀋陽化工大學讀書時就培養的興趣,也是我職業生涯始終堅守的初心。」趙小峰如是說。
當時在瀋陽同聯集團下屬瀋陽同聯藥物研究所,趙小峰一展所長,利用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他踏實肯幹,不到半年就升任提煉組組長,開始國家二類新藥利福昔明的開發,並且作為項目負責人組織進行利福昔明的臨床和註冊工作,並於2003年取得兩個二類新藥證書和註冊批件。
同樣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來,瀋陽同聯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共同開發可利黴素。「作為研發負責人,剛完成利福昔明項目我就立即投入可利黴素的開發中來,因疫情影響,當時的開發工作受到不少阻力,但是我們研發團隊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完成了Ⅰ期臨床和補充的最大耐受性試驗,為Ⅱ期臨床提供了充足的數據。」趙小峰迴憶說。
漫長研發路坎坷是成功的夥伴
可利黴素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基因重組技術開發的抗生素,是我國自主研發的1.1類新藥,多次獲得科技部的支持。
從2004年-2010年,該藥在北京協和醫院為組長單位的多家臨床醫院進行了多次臨床試驗,驗證其在化膿性扁桃體炎、氣管支氣管炎、鼻竇炎、細菌性皮膚病等的治療效果。從2010年開始,可利黴素進行生產註冊申請,終於在2019年獲批上市。
回憶這一段近20年的漫長歲月,趙小峰深有感觸。2013年參加可利黴素藥品審評會前一夜,趙小峰高燒38攝氏度,半夜跑到北京空軍總醫院打吊瓶,只為了保證第二天參加審評會,順利通過審評。2014年在上海工作期間,他不慎右腳骨折,但他帶病工作,並堅持出差去北京溝通和協調技術審評事宜,當他拄著雙拐出現在藥審中心時,迎來了同行們敬佩的目光。
趙小峰坦言:「我國創新藥非常少,開發經驗不足,在近20年的新藥研發過程中,我們經歷過20多小時硬座出行、30多個小時不停工作,也遇到過許許多多技術困難,遭受過不公和不理解,當然也承受了各種壓力。但更多的是喜悅和幸福。我告訴自己,要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制定研發策略、研究審評技術要求,這些需要我們日日夜夜的辛苦學習以及時間的積累。」
目標「新冠」,帶隊打起科研硬仗
2020年初,一場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打響,科研攻關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
「比起非典,這次疫情顯得更加嚴重,也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我們通過計算機分子模擬發現,可利黴素對新冠病毒有潛在的療效。」戰「疫」號角初響,作為團隊負責人,趙小峰率先結束假期,於大年初二回到瀋陽投入抗疫情藥物開發中。
隨後,團隊人員陸續返崗,並開始聯繫中國醫學科學院進行體外抗新冠病毒藥效研究。在確定該藥物體外抑制「新冠」作用很好後,又馬上聯合首都醫科大學佑安醫院等9家醫院及2家科研院所進行臨床試驗和科技攻關。
在疫情最嚴重時期,平均年齡35歲的研發團隊人員進駐武漢、黃石等地區,只為了近距離了解實驗效果,給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
終於,通過臨床試驗發現可利黴素可以及時、有效清除新冠病毒,顯著改善臨床症狀與肺部炎症,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後。特別是對病毒復陽以及經抗病毒治療失敗患者有明顯效果,無明顯不良反應。
「硬仗難打,但我們都堅持下來了!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雖然連續兩個月沒休息,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大家毫無怨言。」趙小峰表示,「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瀋陽同聯已經免費向國家、向湖北和武漢人民捐贈藥物,並做好了隨時為全球抗疫發揮中國藥企的擔當作用,將積極推進可利黴素在全球治療新冠肺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堅持科學性、確保有效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力爭早日取得突破,儘快拿出切實管用的研究結果,造福社會和人民,是趙小峰的目標,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願。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放棄、敢於承擔風險、直面挑戰的勇氣,這就是遼寧科技人的精神。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