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工智慧學校開學 為AI產業培養人才

2020-12-17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月27日電(記者喻菲 李凱)臺灣人工智慧學校27日舉行首屆開學典禮,將為臺灣的人工智慧(AI)產業培訓人才,帶動相關產業升級。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長由「中研院」院士孔祥重擔任。他在開學典禮上說,臺灣必須搶佔AI先機。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表示,臺灣AI產業實戰人才缺乏,必須大量、快速地訓練出能夠在各產業中進行產業AI化的工程師及經理人。他期望人工智慧學校就像AI化的軍校,能快速生產與產業結合的AI專家,解決產業界面臨的新挑戰。

  臺灣科技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臺灣急需AI人才,未來四年臺灣計劃推動培訓超過一萬名AI專家,解決產業人才荒。

  AI是近期臺灣科技界討論最為熱烈的議題,其未來應用、技術發展,都是臺灣科技產業最關注的方向。

  臺灣科技事務主管部門最近宣布,計劃5年內在這一領域投入160億元新臺幣,包括建設AI創新研究中心以及機器人製造基地。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三個月一期,第一期共有530名學員,來自電子業及製造業、資訊業、金融業和生技醫療產業。第一期分為兩班,分別是技術領域培訓班及經理人周末研訓班。前者是培養能在第一線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AI工程師並推動人才與機會的媒合;後者則注重讓各產業的中高階經理人,能夠對於AI技術及應用有全面性的大局觀。

  據介紹,臺灣人工智慧學校主要經費來自民間及企業捐贈,目前暫時以臺灣「中研院」空間作為臺北校地,未來可能會在其他縣市建立分校。

  微軟公司於本月早些時候曾宣布,將在兩年內投資10億元新臺幣,在臺灣設立微軟AI研發中心,並推動AI技術與產業結合。(完)

相關焦點

  • 臺灣交大和緯創宣布「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臺灣交通大學和緯創宣布成立緯創-交大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在智慧交通、智慧製造和智慧醫療方面共同發力,並且還要擔起對嵌入式人才培養的重大責任,促進智慧產業的發展。 研究中心能把緯創和臺灣交大的優勢有效結合 這一研究中心主要是針對嵌入式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運算分析和人工智慧持續學習等方面進行研究
  • 工廠體驗學習助培養AI人才
    AI是全球發展趨勢,不過放眼世界各地,產業發展最大的限制就是缺人才,為了解決這個狀況,桃園縣府不只設立青創基地,吸引人才,科技部也和桃園各大專院校合作,要打造「產學小聯盟」,另外在民間,則有業者建立AI觀光工廠,希望透過體驗的方式,讓更多人來這參與
  • 交大、緯創成立「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
    人工智慧與5G通訊是新興科技,兩者整合後可以發揮強大功能。交通大學與緯創資通今天宣布成立「緯創-交大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共同布局智能交通、智能製造及智能醫療,肩負培育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發人才之責。「緯創-交大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將針對「嵌入式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運算分析」、「人工智慧持續學習」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發,並進行相關人才培育,讓學校研發技術發揮影響力,協助臺灣廠商達成產業智慧化升級目標。緯創集團積極發展人工智慧與5G相關技術,在國內自駕車技術發展、公路智能化、智能鐵道國產化領域已逐漸嶄露頭角。
  • 臺灣業界積極應對AI產業化的黃金十年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石立康指出,人工智慧在臺灣智慧製造、電子商務、電腦視覺等原有領域蓬勃發展,建構出一個獨特產業鏈,本地相關新創業者勇於進行各種新興領域嘗試,如邊緣晶片設計工藝問題,協助傳統產業升級,擴大普惠金融等。  面對AI產業化的黃金10年,臺灣業者各顯神通,積極應對。  2018年臺灣啟動AI行動計劃,希望全力推動產業邁向尖端、智慧。
  • 風雲教育:為園區產業發展培養IT人才
    這是一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但門檻頗高——目前只招收大學生學員;這是蘇州工業園區下屬的一家培訓機構,但是口氣不小——他們說經過幾個月的集訓,可以讓學員的工作經驗、代碼編程經驗達到初級工程師的水平。這家培訓機構就是風雲教育。11月16日,記者走進風雲教育,體驗它的與眾不同。
  • 臺灣高校家庭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保障
    在過去的30年裡,臺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生了較大改變。20世紀80年代後,臺灣家庭教育得到長足發展,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過度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凝練了自身特色。臺灣政府對「家庭教育」的內涵做了明確解釋。「《家庭教育法》」認為,家庭教育涵蓋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其他家庭教育事項七類[1]。
  • 半導體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臺灣明年研發替代役將倍增至2000名
    集微網消息(文/holly),據臺媒《經濟日報》報導,為適應 5G、AI 及物聯網需求,今年半導體業展開搶人才大戰,每年平均貢獻營收 3000 億元的研發替代役,是重要人才來源,臺灣地區內政部門今 (18) 日宣布,明年起研發役員額將再放寬,倍增至2000名。
  • 西安交大將與臺灣新竹交大合作培養人才產業開發
    本報新竹9月16日電 (記者 張鑫 母家亮)作為「2010臺灣陝西周」科技交流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西安交通大學與臺灣新竹交通大學今天下午籤署了學術交流協議,決定未來5年在聯合培養人才、產業開發、學術研究等方面展開實質性的合作。
  • 【專訪】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培養孩子成為這型人,不怕被AI取代
    AI時代,最需要勇敢跨界,喜歡伸出探索觸角的人才,小學階段該學什麼?什麼還可以等一等?跨界的特質又要如何培養?
  • 臺灣康橋國際學校入駐安徽合肥
    康橋國際學校合肥校區26日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開發區破圖動工。 吳迪 攝中新網合肥10月26日電(記者 張俊)臺灣著名的康橋國際學校合肥校區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術開發區正式開工。臺灣康軒文教集團創建於1988年,是臺灣地區第一家專業中小學教材出版企業。自2002年起,該集團在臺灣臺北、新竹等地共開辦6個校區,具備自幼兒園至高中的完備國際教育體系,目前臺灣地區在校學生近7500人,美國及世界前百名大學錄取率業內領先,康橋國際學校已成長為臺灣地區體量最大、最知名的國際學校。
  • 臺灣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培養務實致用的人才是辦好應用技術大學的關鍵專訪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大部分師資具備產業界實務資歷,平時除了致力於教學外,同時參與執行公立、私立產業機構的各類項目。一方面,與產業界保持聯繫,將產業界資源引進校園;另一方面,引領學生在校求學期間熟悉業界發展現狀。明新科技大學的辦學始終扣緊產業界的脈搏,不但依據產業界人才的需求制定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指標,而且以教師的產學合作保持學校與產業的緊密聯繫,使學生具有最強的就業競爭力。
  • 臺灣與福建高校合作辦學培養海洋人才
    「臺灣老師注重知識和實踐的接軌,教給我們很多實用的經驗。」作為學院去年9月首批赴臺學習的99名學生之一,她覺得臺灣高校大不同。  2012年,福大海洋學院結合我省產業布局,以海洋工程及海洋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為重點,相繼開設了近海工程、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製造、海洋生物等7個專業,現有學生850多名。同時,與臺灣銘傳大學、東吳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三所臺灣高校及亞新等6家臺企合作。
  • 面向灣區培養產業所需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面向珠海、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吉珠主動優化專業布局,重點建設一批特色「新工科」專業,加快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和產教融合試點,人才培養結出累累碩果。吉珠將在新的發展徵途上,努力實現特色專業「衝一流」,人才培養「重應用」,產教融合貼近「地方所需」,為大灣區輸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 重慶大學成立航空航天學院 為本地航空產業培養人才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這是重慶本科高校中第一個航空航天學院,它不僅將為重慶航空產業培養本土化人才,也會圍繞國家和地方對航空航天領域的需求開展相關研究與服務。     主要研究5大領域 專業教師缺口大    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首任院長胡寧介紹,航空航天學院以重慶大學力學學科為班底。
  • 康橋國際學校落戶合肥新站高新區 2019年9月將正式開學
    3月31日上午,臺灣康橋國際學校與新站高新區籤訂投資合作協議,將於2019年9月正式開學!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吸引優質項目,留住高端人才,該區還將加快引進現代服務業好項目,全力提升城市綜合配套品質。
  • 臺灣康橋國際學校入駐安徽合肥 兩岸嘉賓到場見證
    康橋國際學校合肥校區26日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開發區破圖動工。 吳迪 攝  中新網合肥10月26日電(記者 張俊)臺灣著名的康橋國際學校合肥校區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術開發區正式開工。來自海峽兩岸的企業、機構和團體等約500多位嘉賓到場見證。  臺灣康軒文教集團創建於1988年,是臺灣地區第一家專業中小學教材出版企業。
  • 加速中國AI,百度全方位AI人才培養體系趨於成熟
    可見,現在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和分布,已經有了相當的深度了。很多同學評價,這次競賽依託百度飛槳開源深度學習平臺、EasyDL零門檻AI開發平臺,不管是有沒有技術積累的,都能夠很快上手參加,從而打破了專業和學校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百度積極地參與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資源,我們才能夠看到參與度如此高的一屆比賽。
  • 富宸科技施江霖:臺灣工研院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借鑑
    各大產業園區也為吸引集成電路企業落戶、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完善人才、服務配套系統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具體實施細則。其中,泉州作為地方政府代表之一,為大力發展半導體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全力加快建設泉州芯谷。新形勢下,地方半導體產業應如何發展,已然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為此,該如何加快東南區域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建設呢?
  • 500萬AI人才缺口「高校造」,科技公司培養AI應用人才的新模式
    一般情況下,高校需先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其次企業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涵蓋教學設計、技能培養等的方案,最後完成人才輸出的培養閉環。而企業需要做的是「根據學校不同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特色,提供模塊式、可定製化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科解決方案」。優必選科技高校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齊建偉認為,單點打通難以實現可持續的 AI 人才培養。
  • 中國高校應用型AI人才培養迎來新革命
    2018年培養計劃將從全國計算機相關專業排名前50名(以教育部排名為準)的學校中,挑選50名AI教師作為學員,以圖靈獎得主等大師、以及企業界工程專家作為授課講師,進行AI教育培訓。同時實踐出適合中國高等AI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未來在全國高校做更大規模普及。授課講師陣容頂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