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已具備了對周圍聲音和環境的反應能力,每個新手爸媽都要學會跟小寶寶「聊天」。其實不僅嬰兒出來以後需要「聊天」,寶寶在胎兒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經常跟寶寶「聊天」。
父母經常和嬰兒聊天,有以下好處:
小寶寶雖然不會說話,大腦也還沒有完全發育好,但是父母的情緒、話語對於他們來說都像是黑夜裡面的螢火蟲一樣耀眼。對於新生兒來說,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獲得心理安全的重要來源。對於小寶寶來說,沒有什麼比聽到爸爸媽媽和自己聊天更溫暖的了。
寶寶出生起,大腦裡面就有50萬億個連接,雖然小嬰兒不會說話,但是他們能夠接受外來信息的刺激。他們大腦裡的連接,會對反覆接收到的刺激通道進行加強,而這些加強的通道,將會是他們長大後熟悉的技能。而第8-10月齡,是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嬰兒會專心聽大人講話,並把大人說的詞彙默默在大腦中建立資料庫。也就是說,1歲以下的嬰兒接觸的語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往後的語言發展。
所以,經常和嬰兒聊天,能夠強化他們對語言、詞彙的感知,在今後的成長學習中先人一步。
首先,就是要保證頻率,家長每天要跟孩子交流,只要有時間就跟孩子交流會讓孩子非常有安全感。在孩子吃奶的時候、換尿不溼的時候,都要輕輕地跟他聊天,告訴孩子在幹什麼。
只要孩子沒有在睡覺,家長就要跟他交流,有時候家長暫時離開,也要給孩子放點輕柔的音樂和兒歌,讓孩子不覺得孤單,不會有無助感、孤獨感是構建一個孩子健康身心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其次,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語言學習的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
最開始的時候可以跟孩子進行短字節的交流,比如叫他的名字、經常叫他,然後看著他的表情有反應了再重複,時間長了孩子就明白了這個名字是跟他有關的。
跟孩子哪個具體的東西,比如說蘋果,讓孩子看著具體的東西跟他重複,他就能很快地將兩者對應起來。小嬰兒的記憶是很快就消失的,家長要記得給孩子多重複,這樣才能形成持久性的記憶。
第三、不要過於口語化
正常大人說話的邏輯孩子是能聽懂的,如果過於重疊,對孩子將來說話會造成幹擾。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聽懂,故意重複「洗手手、擦香香、曬黑黑」等形式的疊詞,其實這只會給孩子造成幹擾和困惑。
一直處在這種語言環境裡的孩子並不利於正常表述的發展和形成,家長的特意照顧反而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表達方式。相信孩子的辨別能力,是家長一定要注意的。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我們希望用所有的愛包裹她們。
我們要把寶寶當成懂事的孩子來對待,做什麼事情都要跟他說,邊說邊做,把所見所聞都可以跟寶寶所給他聽指給他看。其次,在寶寶哭鬧時,我們也可以先用聲音回應寶寶,用手安撫他的腹部、握住雙手或者抱起來等方式進行安慰。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是對牛彈琴,所以什麼都不和寶寶交流互動,那就大錯特錯了!經常和她們聊天、互動,是讓她們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最直接的方式;寶寶在和成人交往的過程中,跟寶寶多說話多聊天不僅是在不斷地促進他們認知世界的能力的發展,也是誘導寶寶發音說話的興趣,增加親子感情等。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每日分享孕產及育兒知識,我是一名從事醫學工作的媽媽,善於學習,樂於分享,科學育兒的道路上我們一起成長,讓我們一起科學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