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莊子》故事兩則
邱孔龍
5分鐘訓練(預習類練習,可用於課前)
1.給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注音
⑴.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
⑵.非醴( )泉不飲
⑶.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 )之上
⑷.鯈( )魚出遊從容
答案:⑴yuān chú ⑵ lí ⑶ háo liáng ⑷tiáo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⑴.惠子相梁 ⑵.非梧桐不止
⑶.是魚之樂也 ⑷.安知魚之樂
答案:⑴.做宰相 ⑵.棲息 ⑶.這 ⑷.怎麼。
3.《〈莊子〉故事兩則》節選自 《莊子》是 及其後學的著作集、為 家經典之一,莊子即 , 國時期宋國蒙人, 家。
答案:《莊子•秋水》 莊周 道 莊周 戰 哲學
課中10分鐘(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下列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搜於國中三日三夜(國:國家)
B.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於:在)
C.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模仿鴟發怒的聲音。)
D.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全:完全,確定是)
解析:本題A項中「國」應理解為「國都」,B項「於」是「向、到」之意,C項「嚇」應解釋為「嚇唬」。D項解釋正確。
答案:D
3.一詞多義
4.⑴於 發於南海( )
於是鴟得腐鼠( )
⑵固 子固非魚也(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解析:一詞多義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平時要注意積累辨析。解答本題時,根據該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及其作用來理解,該詞的含義應能將其前後的詞語連接起來。
答案:⑴ 於:介詞,引出動作處所,從。
於:介詞,在
⑵ 固:副詞,本來。
固:副詞,固然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屬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 於是鴟得腐鼠 B.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C.請循其本 D. 鵷鶵過之
解析:本題中A項中「於是」在句中並非一個詞,而是一個介賓短語,這個短語是由介詞「於」加上代詞「是」構成,可譯為「在這時」,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作為表承接關係的連詞。
答案:A
4.下列加點詞不屬於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人恆過然後能改 B.惠子相梁
C.莊子來,欲代子相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本題中有三項屬於詞類活用,A、B、C三項中加點詞語都是名詞用作動詞,A項中「過」由名詞「過錯」變為動詞「犯過錯」, B、 C選項「相」由名詞「輔助君主的人」變為動詞「當宰相」,只有D項是一般用法。
答案:D
5.莊子見了利慾薰心、薄情寡義的惠施,用講故事的方法奚落他,這與直言痛斥惠子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6.解析:當惠子在城裡進行了大搜捕後,莊子大大方方地來到惠子的面前,他並沒有對惠子破口大罵,而是從鳥的故事講起,直到最後勾連一句,才讓惠子意識到原來這個故事是在罵他,這種繞彎子奚落對方的方式,既含蓄又尖銳。
答案: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奚落惠子,既尖銳痛快又餘味無窮。
6.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解析:文中體現出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儼然具有藝術家的風貌。因而莊子說魚樂,其實是他自己的愉悅心境的體現。
答案: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30分鐘訓練(鞏固類訓練,可用於課後)
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習題。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⑴. 鯈魚出遊從容
⑵. 請循其本
⑶.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解析:解答本題要結合本文理解,根據上下句的意思,準確地理解加點詞語的含義。
答案:⑴.悠閒自得 ⑵.最初 ⑶.既然
1.判斷文中劃線句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修辭方法。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答案:反問
3.翻譯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解析:翻譯本句,關鍵區別句中兩個「固」的含義,前者為「固然」,後者為「本來」,然後將每個詞語的含義逐一對譯即可。
答案: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4.就《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麼?
解析:惠子在文中體現其好辯、重分析的性格,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對知識的探討,帶有邏輯家的個性,對此,允許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參考答案:略。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的問題。
[甲]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之餘,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選自王闢之《澠水燕談錄》)
【注釋】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遽:匆忙。
[乙]陳番立志
番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9.下面句中的「其」,與「其後,帝筆法精絕」的「其」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百姓多聞其賢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D、其一犬坐於前
解析:此類題,應先將原題中詞義解釋準確,而後再一一將四個選項加點詞解釋出來,認真對照,選擇出題目中與選項中詞義相同的答案。
答案:C
11.解釋加點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閒處一室()(2)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
(3)甚奇之()(4)安事一室乎()
⑸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⑹ 書固佳矣( )
解析:這兩篇短文篇幅短小,把握重點詞語即可理解全篇。本題的幾個詞語皆為重點。答題時,應結合原句來理解,還可聯繫我們所積累的課內文言文中與之相關聯的詞語,辨析含義及用法。
答案:⑴.住 ⑵拜訪 ⑶以……為奇 ⑷服侍 ⑸益處、好處。⑹本來
10.依據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寫出一個成語。
太宗益刻意臨學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了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理解,二是積累成語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須先將「益」字放在文中理解,應是「更」根據其義再寫出成語。
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12.用「/」給乙文畫線處斷句。
番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解析:本題要求劃分的停頓是以句為單位的較大的停頓,相當於給文章加標點符號,做題時,要反覆朗讀,表達了一定的完整意思的地方要讀斷。
答案:番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又以問著,對如初。
⑵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解析:⑴句比較容易理解,重點詞語是「對」結合上下句,「對」應是「對答、回答」之意,解決了該詞,聯繫全文,本句便不攻自破了。⑵是一個疑問句,翻譯時還可結合下文的答句來理解。本句要先突破重點詞語「孺子」和「灑掃」,然後將每個詞語的含義連貫地組織起來。
答案:⑴(太宗)又讓人拿著(新寫的字)去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開初一樣。
⑵你為什麼不打掃庭院和屋子來迎接客人呢?
14.讀罷這兩篇短文,可否產生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關的聯想,試談談自己的感受。
解析:本題屬開放性題,把閱讀這兩個小故事的感受,如實地表述出來,允許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與文章緊密相連。
參考答案:.我們從小要有遠大志向,樹立遠大的理想,長大才能為國家效力。我們在學習或生活中為人要盡職盡責,嚴格地待人待己。
二、深層探究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一文,在莊子與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解析:本題從不同角度來分析二人的論辯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我們可從故事本身、邏輯角度、二人的思想氣質差異等角度來解讀、探究。
參考答案: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佔上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後,莊子似乎無言以對了,但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上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於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是勝者。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幟插一上來看,惠子是名家,好辯,對於事物更多是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而莊子則帶著觀賞的態度來看待事物,因而他們的看法完全不同。
三、中考連結
(2006福建泉州市中考,3)我國古詩文意蘊豐富,無不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請舉一例,並簡要說明其中蘊含的哲理。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要求較為寬泛,無論是詩是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均可進行品評,比如本單元中「捨生而取義」等句均可,寫出原句,並揭示其深層含義。
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事物總在新陳代謝,社會總是向前發展,未來肯定比現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