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的人,經常在創作中會寫一些生僻的字(含異體字),以追求古趣古意,增強作品的豐富性。漢字的幾大類結構中,有一類「品」型的像搭積木的結構,非常有趣」。從字形上看,大體知道它的意思,但又拿捏不準。了解它的音、意、形,可以發現古人造字的聰明智慧。這些字絕大部分已經很生僻了,很少常用的,感覺像文字中的「活化石」,供有興趣的人欣賞品味把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妨了解一點。
(一)最土的字——垚
這個字讀「堯」,意思指山高。古人造字很有深意,例如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之中,每個字擺成「品」型結構,都能派生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漢字。「垚」字常用於人名。看上去很土,本意卻是峭拔巍峨、直插雲霄,很高大上。
(二)最鮮的字——鱻
這個字讀作「鮮」。像三條魚的火鍋,味道鮮美。所以這個字就讀作「鮮」,也是「鮮」的異體字。原意指生魚,帶有「新鮮、明麗」的意思,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現在,街上有些飯館喜歡用這些生僻的字作招牌,比如:「羴」、「犇」、「鱻」等等,儘管並不一定清楚它們的讀音和本意,卻給人大魚大肉、排場豐盛的感覺。
(三)最色的字——姦
這個字念「奸」,是「奸」的異體字。寫書法的人經常這樣寫。《說文》裡解釋為「私」「盜」,《廣雅》裡解釋為「偽」的意思。人常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個字充滿了色情與曖昧的情調。
(四)最密的字——麤
這個字念「粗」。也是漢字「粗」的異體。從字型上看,一大兩小三頭鹿,死死地纏在一起,顯得非常有力氣,古人用它來表達動粗的意思。這個字筆畫太多,我把它定義為最密的漢字,應該是之一吧。鹿是很精巧靈活的動物,不知道古人為什麼用它來表達「粗」的意思。《左傳》記載:「糧則無矣,麤則有之。」這裡的「麤」是指粗糲帶糠的穀物。
(五)最野的字——驫
《三字經》裡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除了雞和豬之外,馬、牛、羊和狗,都可以按品型結構拼成另外一個嶄新的漢字。
「驫」,三匹馬讀著「標」,一馬當先兩馬隨從,風馳電掣地狂奔。這個字就是萬馬奔騰的意思。
「犇」,讀著「奔」,也是「奔」的異體字。牛,本性溫順,三頭牛在一起,力量的比拼啊。也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我倒覺得這個字表達「粗」還差不多。
「羴」,念著「山」,也是「羶」的異體字。羊群裡的氣味想想看,平時在火鍋店吃羊肉的味道,羶氣臊氣!有句成語叫做「趨腥附羶」,所謂「羶」,就是羊肉的氣味。
(六)最吵的字——猋
這個字念「標」。三條狗糾纏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樣子。引申開就是迅速、飆升的意思。
(七)最癢的字——毳
這個字念「崔」。醫學上專有「毳毛」一詞,指人體表面除頭髮、陰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既是「寒毛」就很敏感,它替身感受冷熱寒暑,總覺得有點痒痒的感覺。
(八)最賊的字——掱
這個字念「爬」。典型的「三隻手」,從別人身上竊取東西。「掱手」一詞,變成了「四隻手」,讀作「扒手」,很象形生動,這個字很容易理解。
(九)最毒的字——蠱
這個字念「古」。指一隻容器裡裝著一群蟲子。「蟲」的繁體字是一上兩下三隻「蟲」的組合。古人把許多有毒的蟲子聚斂到一個容器裡,讓它們彼此廝殺吞食,最後剩下的那隻蟲子就是「蠱」——這傢伙性情殘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十)最貴的字——贔
這個字念「必」。「貝」就是錢,三個「貝」碼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樣子」。俗話說:肉好吃,錢難掙。金錢、名位所在,必然要削尖腦袋往裡鑽,怎能不費勁?古代文籍裡有一種動物——「贔屓」(音「必細」),是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龍生九子中的其中一子。這傢伙不但有力氣,而且喜歡文字,所以古人安排它與石碑打交道。很多景點裡都能看到這樣的碑石。民間所說的「王八馱石碑」,下面的動物多為「贔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