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塘鎮喜觀村,連片的蔬菜大棚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攝/曾清龍
七塘血橙豐收 攝/曾清龍
來鳳魚
璧山兔
「璧山清水魚」第一屆摸魚節,市民徒手摸魚樂在其中 攝/曾清龍
來鳳苗木基地美人梅盛開 攝/曾清龍
來鳳街道安樂村苗木基地 攝/曾清龍
人居環境整治讓村鎮更美 攝/毛文韜
初冬時節,走進璧山鄉村,隨處可見農家院落乾淨整潔、果園菜園生機盎然、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水塘溝渠清澈見底……
這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鄉村寫實畫卷,更是璧山區利用主城都市區「迎客廳」的獨特區位優勢,走現代都市農業路子,以改革促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璧山緊緊圍繞「儒雅璧山·田園都市」城市願景,立足重慶主城的「菜園」「果園」「花園」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夯實產業基礎,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都市中見田園,田園裡有都市。如今,在鄉村振興號角的催動下,璧山現代都市農業正以強健的步伐,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三變」改革
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11月25日,璧山區正興鎮河堰村2組,重慶潤天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場內,黃橙橙的蜜桔、火紅的火龍果掛滿枝頭,園區到處可見萌態可掬的小動物,遊客們有的在田間採摘,有的在池塘邊釣魚,有的帶著孩子在萌寵樂園遊玩,一派熱鬧景象。
這一切緣於「三變」改革。河堰村村支書林平介紹,河堰村過去只是璧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村民有的只是土地、林地、農房等資源,但卻沒有將其轉化成資產的有效方式,這裡的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近乎空殼。
如何「喚醒」人、地、自然風光這些農村「沉睡」的資源,將其轉化成資產,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增綠?從2018年起,璧山區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並將其納入全區重大改革項目全力攻堅突破。
作為試點村之一,河堰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河道等資源折資入股潤天河公司,村民也以215畝土地與潤天河公司入股聯營,潤天河公司利用入股土地、河道等資源打造生態農莊,迎來遊客如織。如今,生態農莊年接待遊客3萬餘人,年收益300萬元,為當地農民創造勞務收入80萬元,效益分紅5萬元。2019年,河堰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達28萬元。
璧山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璧山區還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經營主體開展合股聯營,不斷探索活化資源模式。同時整合相關部門涉農資金,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向試點村傾斜,走出了一條利用「政府撥改投 社會資本」資金的新路子。七塘鎮將軍村整合資金520萬餘元,與四川美術學院成立項目公司,佔股達90%,公司利用美術學院優勢引入當代藝術元素活化鄉村院落,探索出一條現代鄉村院落在田園中復活的「田園都市」建設路徑。
經過近3年的試點,璧山區「三變」改革成效初顯,為璧山區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目前,璧山區8個市級試點村共入股土地面積2萬餘畝,佔承包地面積的65%;全區股份制量化集體經營性資產300萬元,49萬戶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也促進了產業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2019年,璧山區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今年該區157個涉農村(居)經營收入達2400萬元。
「三園」提質
為城鄉融合發展補齊發展短板
11月25日,璧山區七塘鎮建設村,李華正和工人們一起栽種飄兒白、春白菜、茭白等應季蔬菜。
李華今年32歲,大學畢業後就到璧山大路街道流轉了140畝土地種植蔬菜,是一位雖然年輕卻經驗老道的「新農人」。過去的8年裡,他一直致力於改變傳統種植模式,以先進農業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來搞農業,卻擔心收益無法保證不敢全身心投入。
但這次不一樣了!李華正在種植的10畝土地是璧山區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田園都市試驗田」,在這裡,他可以無需考慮風險、回報等因素,放手一搏。在這片土地上深耕的創業者都是跟他一樣年輕、有文化、有抱負的「新農人」。
璧山緊鄰主城,農村面積有限,但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提前起步,璧山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規模經營來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率,形成了璧北10萬畝蔬菜基地、璧西10萬畝水果基地、璧南10萬畝苗木基地的三大支柱產業,也就是正在打造的「菜園」「果園」「花園」。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園」也面臨著農業設施老化、耕種方式傳統、產品缺乏競爭力等瓶頸。
如何提升農業種植的綜合效益,讓三大農業支柱產業提質增效?璧山區依託重慶國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七塘鎮選取了100畝「試驗田」,招募新型職業農民在這片「試驗田」上為璧山蔬菜產業發展探索前進的方向。這片土地免費提供給「新農人」們使用,每年還提供生產補貼,種出的農產品按高於市場價的保護價收購。對這群「探路者」唯一的要求是,按照綠色生態理念統一制定實施種植規範,嚴格管控農業投入品使用,切實生產出綠色、有機、放心的優質蔬菜。
李華們的探索只是璧山區補齊現代農業發展「短板」,推動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個縮影。璧山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璧山圍繞農業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農產品監測認證、品牌營銷、利益聯結五大系統有機耦合,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供給多元化、產業融合化,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花卉苗木、蔬菜等為特色的主導產業,全區共1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其中國家級示範村3個、市級示範村7個。同時,璧山區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農業 」模式,發展養生養老、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等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綠色農業
為城鄉融合發展築牢生態之基
今年8月22日,璧山八塘鎮涼水村人頭攢動,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爽朗的笑聲。原來,「璧山清水魚」第一屆摸魚節在這裡開幕,數百名來自各地的「摸魚好手」齊聚一堂,在田間的泥塘中「渾水摸魚」,感受田間捉魚的樂趣。
「渾水摸魚」摸到的卻是地道的清水魚。據了解,2017年,璧山區全面推行河長制,該區結合河長制的實施,收回了全區所有山坪塘和水庫的承包權,徹底取締了汙染水質的高密度養魚。並制定科學的水質達標整治技術方案,通過採取換水、清淤、消毒、晾曬、栽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淨化水質。經過近兩年的修復,山坪塘、水庫水質持續好轉。
生態不是經濟發展的緊箍咒,環保也不是鄉村振興的攔路石。如何找到一條兼顧生態與產業的發展之路?璧山給出的答案是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根據生物學的理論,在易發生富營養化水域,適當放養能夠淨化水質的魚類,合理利用生物食物鏈的特點養魚,不但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能改善水環境、提高水質量。經過反覆調研和科學論證,璧山區決定在山坪塘試點清水養魚,通過投放一定密度的白鰱、花鰱、鯉鯽魚等魚類,構建完整的水生生物鏈,形成生態平衡。同時加強了放養過程管控,嚴格限制放養密度和品種,嚴禁投放飼料、化肥和藥物,讓其自然生長,定期進行水質監測,確保了「璧山清水魚」真正生於清水、長於清水。2019年10月,首批試點的正興鎮灣塘村黃嶺大塘成功養出清水魚,當年銷售收入達到近3萬元,山坪塘水質也得到提升。於是,今年璧山區在全區水庫、山坪塘等自然水體中推廣清水,開啟「人放天養」的綠色養殖模式,實現「清水養魚、魚活清水」的綠色發展,投放面積達2.2萬畝,預計該批次清水魚上市可實現產值1000萬元以上。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潛力和希望所在。今年,「璧山清水魚」被列入重慶市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整建制試點,璧山還申請了「璧山清水魚」商標,舉辦了「璧山清水魚」摸魚節,推動「綠色 」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璧山區還利用易追溯二維碼、「神農口袋」APP、數據監管平臺等推進數字農業發展,真正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追溯管理,讓鄉村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連結》》
璧山兔 來鳳魚
璧山展區邀你來品地道綠色美食
在本屆農交會上,璧山區帶來了璧山兔、來鳳魚等一批優質農產品,邀請市民前來購買。
據了解,本屆農交會璧山區有72平方米展位,位於國博中心S1-41,展品覆蓋璧北蔬菜、特色水果、醃臘罐頭、火鍋調料等產品,其中璧山兔、來鳳魚調料、凌翔醬罐土豬肉罐頭、血橙酒、三合茶葉、琪金醃臘製品、紅肉蜜柚、廣普臍橙、綠殼雞蛋、統一飲料、瞿家蜂蜜、二郎花椒等品牌產品將集體亮相。
儒雅璧山,田園都市。近年來,璧山區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傾力打造重慶的「綠色菜園」「四季果園」「城郊花園」,在原有蔬菜、水果、苗木三大產業基地上實施產品升級,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加工,源源不斷地為市民提供優質放心的農產品。
張亞飛 王琳琳 李永強
圖片除署名外由璧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提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